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研究
2019-09-16陈晓斌
陈晓斌
(福建省石狮市实验幼儿园,福建石狮 362700)
引 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材料作为美术活动的重要工具,是幼儿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生活化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兴趣。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果壳、蛋壳、树叶、种子、石块、稻草、布片、瓦片、报纸、广告纸、绒线、废旧物品等,这些随手可得的生活化材料令幼儿既熟悉又新奇,它们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1]。
一、激发兴趣,大胆创作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尤其是小班幼儿,他们年龄小,自控力差,往往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更感兴趣。活动内容如果是幼儿感兴趣的,便能深深吸引幼儿的眼球,这便是活动成功的前提。例如,《泡泡创意画》这一活动紧紧围绕“吹泡泡”的游戏展开活动,并贯穿始终。教师引入“抓泡泡”游戏为幼儿营造了宽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过程非常丰富,从抓泡泡游戏到吹泡泡游戏,都深受幼儿喜欢。教师巧妙地运用游戏的形式,把幼儿比较难掌握的吹泡泡作画的技能融入宽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寓教于乐,寓教于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创作,激发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吹泡泡对于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五颜六色的泡泡对幼儿更有吸引力。五颜六色的泡泡落在白白的图画纸上,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幼儿开心地互相欣赏着这美丽的泡泡画。有的幼儿说:“我的画像彩虹。”有的幼儿说:“我的画像晚上的星空。”还有的幼儿说:“我的画像一条漂亮的裙子。”(如图1)丰富多彩的画面给了幼儿视觉上的冲击,把幼儿带入了一个想象的空间。鲜艳的颜色、大胆的创作,让幼儿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更有信心,也能使其更加大胆地去尝试不同的创作形式。
图1
二、结合主题,挖掘材料
教师应把美术课程融入主题活动中,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充分挖掘幼儿身上潜在的创造力。例如,在开展以“北风吹”为主题的教学时,笔者先让幼儿欣赏冬天最美的花——梅花,通过欣赏活动,让幼儿了解梅花的形状、颜色、特征,再从整体到局部,从树干、树枝到花、花瓣进行系统的观察,然后充分挖掘生活化材料,如纸筒、干树枝、塑料瓶、瓶盖等,与学生一起制作梅花。塑料瓶底和形状与梅花花瓣打开的形状极为相似,用塑料瓶底来拓印可以很形象地表现出梅花盛开的情景,用瓶盖来点缀梅花的花蕊,可以把梅花衬托得更加立体,使画面更加美观与完整。就这样,一幅瓶底拓印画《梅花朵朵开》就完成了(如图2)。冬天的大树枝头上到处可见光秃秃的树枝,于是笔者用拟人化口吻,请幼儿为大树妈妈穿上漂亮的衣服,幼儿都表现出很高的兴趣,于是笔者用纸筒做花瓶,插上干树枝,一棵冬天的树就呈现在眼前。然后,笔者让幼儿用轻泥来装饰树,通过团圆、压扁、搓长等泥工技能来装点树妈妈和纸筒做的花瓶,树妈妈又重新开出了美丽的花朵,《一树花开》完成了(如图3)。
图2
图3
三、调整策略,累积经验
活动的组织成功与否,与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各环节的设计、活动语言的组织,以及对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测等要素有关。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好活动过程,做好充分的准备,及时调整活动策略,不断累积经验。例如,在开展《泡泡创意画》教学活动时,在活动准备过程中,笔者首先考虑到幼儿对吸管的生活经验是用来吸而不是用来吹的,因此,在提出作画要求时,笔者把这点作为重点来提,并在活动前,给每位幼儿一根吸管、一张面巾纸,让幼儿来吹,让他们比比谁能把面巾纸吹得最远。通过这样的练习,幼儿顺利掌握了用吸管吹的技能。
活动一开始,笔者为幼儿提供了单个吸管来吹泡泡,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单个吸管的洞洞太小,不太好吹出泡泡来,并且吹出来的泡泡比较单调,不够好看,而且在一张图画纸上创作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因此,笔者就把几根吸管捆在一起让幼儿再来试,这样出来的效果比单个吸管要好,画面也更丰富。用吸管来吹泡泡固然好玩,但毕竟吸管中间的洞洞较小,平时吹泡泡的泡泡棒上面的洞洞有大、有小,吹出来的泡泡也大小不一,很漂亮,而且非常好吹,如果用泡泡棒来吹泡泡画又是什么样的呢?于是,笔者再次做了调整,尝试把泡泡画的工具换成了泡泡棒,用泡泡棒来作画果然又快又好看,吹出来的泡泡有大有小,它们轻轻地落在白色图画纸上,变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泡泡画。因此,在材料的提供上,笔者做了多次调整,从单个吸管作画到多个吸管作画,再到不同形状的泡泡棒作画,都是不断尝试的过程。不同材料作画有不同的体验,教师只有鼓励幼儿大胆地去尝试不同的艺术创作形式,才能让幼儿在作画过程中累积经验,提升自信。一幅好作品的创作过程是提高幼儿艺术创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如何在艺术创作后更好地引导幼儿去欣赏作品更是提升幼儿艺术修养和审美的关键,这也是笔者今后引领幼儿艺术欣赏和创作的方向。
四、来自生活,回归生活
生活化材料源于生活,而艺术创作最终也回归生活。例如,创意美术《水母宝宝》,幼儿大多喜欢动物,不管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水里游的。在一次欣赏活动中,幼儿认识了“水母”这种动物,水母透明的身体、漂亮的色彩和在水里轻轻摆动的触手都吸引着幼儿的眼光,如何更好地利用生活化材料来表现在水里游动的水母呢?经过思考,笔者选择了拓印和撕贴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水母身体的颜色漂亮,可以用棉花蘸上不同颜色的颜料来拓印,而摆动的触手用报纸撕成长条来表现更为灵活,使触手看起来像是会动的(如图4)。这些生活化材料被运用到美术创作中来,使幼儿的美术作品又再次回归到幼儿熟悉并喜爱的生活中的动物、植物。
图4
结 语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生活不仅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归属。巧用生活化材料创作美术作品,可以让幼儿感受生活、感受美的体验,获得自然的审美情趣。把幼儿美术创作活动融入生活之中,既能很好地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又能激发幼儿的创作力,让生活成为幼儿美术创作的美丽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