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妙追问 “追”出无限精彩

2019-09-16陈丽花

名师在线 2019年25期
关键词:个位倍数正方形

陈丽花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南丰小学,江苏张家港 215628)

引 言

追问,是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的“二度提问”,通过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疏导、点拨,将学生的眼光引向问题的关键处,帮助其掌握知识的本质,加快其新知内化的历程,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1]。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采取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满足于简单的“对”“错”的回答,缺少追问的环节,这样的问答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并没有让学生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设计优质、高效的数学问题,并注重追问,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使其掌握知识的本质,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而让数学课堂彰显生命的活力和精彩。

一、巧用追问,设计“陷阱”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负迁移的现象,无法实现新知的内化,进而导致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通过追问设疑,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和努力思考,从而真正帮助学生从“半知不解”走向“彻底了解”。

例如,在教学“3 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首先通过问题帮助学生回顾了旧知:“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们还记得2 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学生回答:“2 的倍数的特征应从个位上的数进行判断,都是0、2、4、6、8。”接着教师向学生问道:“5 的倍数的特征,应具备什么呢?”学生回答:“从个位上的数进行判断,个位上要么是0 要么是5。”听了学生的回答后,教师进行追问:“那大家觉得3 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课堂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不一会儿,有些学生回答:“一个数的个位上是3、6、9,那么它就是3 的倍数。”显然,这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的猜想,落入了教师预设的“陷阱”之中。于是,教师接着追问:“能否举例验证所作猜想的正确性?”学生很快进入了对新知识的探索中,并且迅速发现了问题:13、16、19、23、26、29 等,并不是3 的倍数,但27 的个位上是7,却是3 的倍数,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种强烈的冲突,促使学生进入了新一轮的探索中。

二、巧用追问,促进理解

数学知识抽象、复杂,致使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快速地掌握所学知识,无法深入知识的本质。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对课堂生成进行加工性处理,降低学习的难度,提出加工性问题,实施追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使学生沿着追问的问题拾级而上,并将所学新知及时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形成结构性知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了很多边长为1 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在课堂上让学生将12个边长为1 厘米的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学生很快便拼出了几种不同的长方形:①长12 厘米、宽1 厘米;②长6 厘米、宽2 厘米;③长4 厘米、宽3 厘米。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了演示,并让学生思考:“在拼的过程中,什么没有变?”学生们回答:“面积没有变,都是12 平方厘米。”教师进行追问:“什么变了?”学生回答:“长和宽变了,它们的形状也变了。”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追问:“那么,长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进行计算?”学生顺利地总结出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上述案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为学生设计了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随后进行针对性的提问以引发学生思考,加深了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巧用追问,有效纠错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对此,教师不能直接打压,也不能不理不睬,因为那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热情。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及时追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通过反思找出错误的根源,以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避免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将边长为18 厘米的正方形,平均分成9 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题目出示后,学生认为题目很简单,迅速进入了列式计算中。不一会儿,便有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算法:18×4=72(厘米),72÷9=8(厘米),其他学生也随声附和。从学生们所列的算式中不难发现,学生们并没有把握住题目的要领,出现了错误。教师此时没有立即对学生的算法进行否定,而是向学生追问:“分成后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几厘米?”课堂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很快便有学生说出分成后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3 厘米,教师接着追问:“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多少?”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12厘米。”教师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继续追问:“原先的算法错在哪里?”经过分析,学生找出了错因,并及时进行了改正,避免后续再次出错。上述案例,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并没有“全盘托出”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问题教学,配合使用追问方式,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找出错因,触及知识的本质,真正让学生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四、巧用追问,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主要阵地,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教学落到实处。追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应根据课堂推进的情况,进行补充性或拓展性提问,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束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记忆,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给出例题:“幼儿园购进12 箱迷你南瓜,每箱24 元。一共要多少元?”这道题目的数量关系很简单,学生们轻松地列出算式:24×12= ,显然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笔算的方法还没有学,可以怎样算呢?有的学生想到了估算,将24估成20,将12 估成10,20×10=200,结果应该是200 元左右。教师追问道:“估算并不能得出准确值,有办法算出准确值吗?”有学生说:“可以将12 箱分成10 箱和2 箱,先算10箱的钱为240 元,最后算2 箱的钱为48 元,再相加就是288元。”正当教师准备引导学生进行竖式计算时,突然有学生说:“老师,还有别的算法。”此时,教师没有不理不睬,而是放慢授课的脚步,追问说:“能不能具体说说你的算法?”学生接着说:“6 个2 箱是12 箱,可以先算2 箱多少钱,再乘6。”听了这个学生的回答,其他学生恍然大悟,纷纷按照那个学生的算法进行尝试并算出了结果。上述案例,教师面对课堂中的问题生成,没有进行冷处理,而是适时追问,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意识到同样的算式可以有不同的算法,彰显出同样的精彩,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结 语

总之,追问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可以延伸学生学习的境界,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因此,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发挥教育机智,注重运用追问技巧,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猜你喜欢

个位倍数正方形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牢记方法大量练习
重构正方形
超级变变变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个位与十位的故事
倍数魔法
移火柴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