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吡罗红、甲基绿与核酸染色反应实验探究

2019-09-14郝连振王红蕊

生物学通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载玻片染液甲基

敖 兰 郝连振 王红蕊

(1 保定市第一中学 河北保定 071000 2 石家庄第十五中学 河北石家庄 050000)

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2 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3 节安排了一个实验——“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该实验实现了从初中宏观、个体层面的教学到高中微观、分子水平的教学转折,但在实际教学中该实验的开出率及成功率都不尽人意。本文在大量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了4 个方面的改进:降低药品浓度、改变药品配方和实验类型、简化操作步骤、更换实验材料,从而使实验现象更清晰,更易于学生操作,成功率更高。

1 改进原因

该实验源自大学生物学专业(尤其是医学专业)的一个常规实验——“Brachet(布拉奇特)反应”,吡罗红和甲基绿的混合染液称为“Unna(温纳)”试剂。该方法出现于1901年,Unna[1]在1910年又对试剂进行了改良,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所以这是个成熟的实验。自2004年选入高中生物学教材以来,有关该实验改进的文章也频频出现,但对该实验在高中阶段的开展都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1.1 教材描述不清楚 教材是这样表述的:“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取A 液20 mL、B 液80 mL 配成染色剂,使用时现用现配。A 液:取吡罗红甲基绿粉1 g,加入100 mL 蒸馏水中溶解,放入棕色瓶备用。”这段描述只说吡罗红甲基绿粉1 g,没说明吡罗红甲基绿的比例,而通常购买的是分装的吡罗红粉和甲基绿粉。

1.2 实验费用偏高 以上海Regal Biotechnology Company提供的报价来看,该实验所需的2 种药品的价格分别为:5 g 吡罗红370 元、10 g 甲基绿178 元,这2 种药品在高中生物学常规实验中是费用最高的。按照教材配方,假定吡罗红甲基绿的比例是1∶1,A 液20 mL、B 液80 mL 配成染色剂,每瓶吡罗红(5 g)和甲基绿(10 g)能配5 000 mL溶液。现阶段高中生物学实验室通常是按照28 组配备,按每年级20 个班计算,有的学校购买一次药品只能做1~2 次学生实验。

1.3 实验效果不能保证 选取该实验时,完全按照大学教材中的操作方法引进。而大学一般是按照制作玻片标本的步骤进行操作。玻片标本制作步骤如下:取材、固定、冲洗、染色、脱水、透明、封片,每步都有相应的时间,步骤不能简化、时间不能缩短、浓度不能降低,否则其制作的标本达不到最佳的观察效果且不能长期保存[2]。大学的实验课通常都是按照半天时间安排,可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效果也不会出问题,而高中实验课只有40 min 或45 min,时间有限,无法保证实验的效果。

2 改进方案

2.1 降低药品浓度 针对多数学校出现染色较深,细胞核呈现红色而不是绿色的情况,笔者尝试降低药品的浓度。利用梯度法,甲基绿从2%开始降低浓度进行配制,吡罗红从5%开始降低浓度进行实验,最终确定染色效果最佳的最小浓度为:甲基绿0.03%,吡罗红0.03%。从而减少了染料使用量,降低了实验成本。

2.2 改变药品配方 Brachet 反应主要是利用核酸分子上的磷酸根(-PO43-)和碱性染料形成盐键而在原位沉淀显色,DNA 和RNA 都有磷酸根(-PO43-),故能同时和碱性染料结合。由于DNA 分子和RNA 分子的聚合程度有差别,Unna 试剂中的甲基绿优先和DNA 分子相结合,而吡罗红更多地与RNA 分子相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颜色,显示细胞内RNA 与DNA 的分布位置[3]。

然而笔者按照有些资料介绍的吡罗红甲基绿比例进行操作,细胞核和细胞质都呈现红色,没有体现甲基绿的颜色。因此改变了2 种染料的使用比例,分别按照吡罗红∶甲基绿为3∶1、2∶1、1∶1 的比例操作,最终确定当比例为1∶1 时,能观察到清晰的绿色的细胞核。

2.3 简化操作步骤 教材以口腔上皮细胞为实验材料,但口腔上皮细胞在显微镜下数量少、体积小、染色不充分,从而不易观察。于是笔者用洋葱内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省略了针对口腔上皮细胞进行的烘干操作。

其次,由于该反应对酸碱度敏感,而缓水流冲洗不能彻底去除盐酸,因此尝试将材料直接放在染液中进行染色,结果现象更加清晰,从而去掉水解和缓水流冲洗2 个步骤。这样实验步骤从6 个减少为3 个,即为制片、染色、观察,极大节省了时间,有利于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对实验进行思考和讨论。

2.4 改变实验类型 在该实验中,为何要用吡罗红和甲基绿混合染剂染色,而不是先用一种染剂再用另一种染剂染色?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为了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这一问题,笔者改变了实验类型,将观察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将实验分为4组:分别用甲基绿染剂、吡罗红染剂、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液(体积比1∶1)和加入pH=4.8 缓冲液的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液对洋葱表皮细胞进行染色观察。

3 改进后的实验操作

实验试剂:0.03%甲基绿染液,0.03%吡罗红染液(甲基绿粉和吡罗红粉均购买自上海Regal Biot-echnology Company,2009年生产),pH=4.8 缓冲液(以下染液浓度均为0.03%,不再重复说明)。

实验用具:数码显微镜、普通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牙签、镊子等。

实验材料:洋葱内表皮。

实验时间:40 min。

实验步骤:①制片。

表1 实验分组

取2 个载玻片,第1 个载玻片的左、右2 个位置分别滴加1、2 组染液各1 滴,第2 个载玻片的左、右2 个位置分别滴加3、4 组染液各1 滴;在每种试剂里分别加入洋葱内表皮并用镊子展开(如果先将洋葱内表皮展开在载玻片上,其易因干燥而卷在一起;如果将洋葱内表皮先用清水湿润,则会改变试剂浓度);盖上盖玻片并用吸水纸吸去多余试剂。

②观察。制好装片后,即可进行观察;数码显微镜用于在前台为学生展示理想的实验效果,并比较分析4 组实验现象。

4 实验结果

在40 倍物镜下,观察得到如图1~图4(本文附图见封四)所示图像。由于简化了实验步骤,改变了实验类型,学生在有限的一节课的时间里,能更充分地进行思考讨论。以下是遵循对照原则,进行的实验结果分析:①通过1、2 组对照,学生强化了对甲基绿和吡罗红都能使DNA、RNA 染色的认识;②通过1、2、3 组对照,学生得出甲基绿和吡罗红与核酸的结合程度有差异; ③通过3、4 组对照,学生得出该颜色反应对酸碱度敏感的结论。

5 实验拓展

最后,笔者用该试剂,按照教材中“有丝分裂观察”的实验步骤对大蒜根尖进行染色,结果如图5和图6(40 倍物镜),发现实验现象比教材中龙胆紫染色更为清晰。

总之,通过该实验方法的改进,笔者深切体会到任何实验都有它的局限性,当受到外界条件影响时,可能会出现不合预期的问题。作为一线工作者要因地制宜,在把握实验原理不变的前提下,勇于探究实验方法,更好地为实验教学服务,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水平得到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

猜你喜欢

载玻片染液甲基
UIO-66热解ZrO2负载CoMoS对4-甲基酚的加氢脱氧性能
1,2,4-三甲基苯氧化制备2,3,5-三甲基苯醌的技术进展
基于机器视觉的单组分染液浓度快速检测方法
掺玉米粉的豆粕咋鉴别
掺玉米粉的豆粕咋鉴别
市售载玻片涂制疟原虫检测血涂片质量的比较
染液染料浓度检测数据与分析
中成药中非法添加二硫去甲基卡波地那非的检测
聚甲基亚膦酸双酚A酯阻燃剂的合成及其应用
观察毛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