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山蚂蚁分类研究(膜翅目:蚁科)
2019-09-13魏也茗
魏也茗
(兰州市第三十五中学,甘肃 兰州 730000)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兰州市东南约45km处(103°50 ~104°10 E,35°38 ~35°58 N),属于祁连山的东延余脉,东西长37km,南北宽17km,总面积33 301hm2,包括兴隆山全部及马啣山北麓,海拔1 800~3 673 m,是黄土高原最西端的一颗绿色岩岛。本区域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类型,受地形及海拔高度的影响,研究区内气候差异较大,在海拔<1 800 m区域,年均降水量350 mm;海拔在1800~2 600 m区域,年降水量400~600 mm;海拔在2 600~3 000 m区域,年降水量为600~800 mm。地貌以石质山地和山间谷地为主要特征,土壤由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灰褐土、栗钙土、黄绵土、新积土组成。保护区内植物种类繁多且垂直地带分布规律极为明显。森林类型主要有寒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林和常绿阔叶灌丛林,其中原始青杄林分布较广,平均年龄达到150年,是主要群系,生态系统较为稳定。[1]许多学者对兴隆山的动、植物资源进行过调查,但至今未见有关蚁科昆虫的报道。笔者于2019年5月、2019年6月2019年7月三次调查了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蚁科昆虫种类。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路线
从兴隆山景区正门沿栈道到山顶①;从将军坟进入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到山顶②;从101省道沿小路到石骨岔③;从101省道沿小路过兴隆峡到元古堆④。
1.2 标本采集
1.2.1 随机采集 蚂蚁为社会性昆虫,同巢穴个体基本沿同一路线采集和运送食物,因此发现蚁队,可确定为同穴个体,即采集为一号标本[2],并进行记录。以乙酸乙酯毒杀,装入1.5ml离心管保存。
1.2.2 挖巢采集 掘开蚁穴,采集各种品级蚂蚁标本多号,也为一号标本[2]。以乙酸乙酯毒杀,装入1.5 ml离心管保存。
1.2.3 散采 发现单独行动的蚂蚁或少数几只,又无法找到其巢穴时,也要采集[2]。以乙酸乙酯毒杀,装入1.5 ml离心管,单独记录和保存。
1.3 鉴定方法
形态鉴定,采用观察、测量、比较、核对、分析等手段,根据动物特有形态特征的组合,结合文献资料[3]作出鉴定。
2 调查结果
经调查,共采集蚂蚁标本41号。经鉴定,共调查到兴隆山地区蚂蚁19种,隶属于2亚科7属。
3 讨论
3.1 种类及区系组成
兴隆山地区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类型,植被丰富,位于祁连山的东延余脉,物种资源丰富。由于调查路线①属于景区,受到人类活动和旅游开发的影响,其物种多样性低于调查路线②、③、④。从调查结果看,共有2亚科7属19种(表1),对于甘肃地区来说较为丰富,该地区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寒温性针叶林中蚁属Formicina、红蚁属Myrmica和毛蚁属Lasius物种占优势,其余属采集频度较低,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林和常绿阔叶灌丛林中种类丰富。受采集路线的和地表植被的影响,可能还有在树林深处的物种未能采集到。
其物种组成中,古北区物种居多,有12种,占总数的63.2 %,其中蚁属Formicina物种最多,有6种,占总数的50%,世界性分布的广布种有7种,占总数的36.8 %,其中毛蚁属Lasius物种最多,有4种,占总数的57.1%。古北区物种中的贾氏原蚁Proformica jacoti为笔者于2018年7月发现的新记录种[4]。
3.2 优势种
就采集频度而言,中华红林蚁Formica sinensis、草地铺道蚁Tetramorium caespitum、吉市红蚁Myrmica jessensis、丝光褐林蚁Formica fusca、日本黑褐蚁Formica japonica、玉米毛蚁Lasius alienus和亮毛蚁Lasius fuliginosus是该地区分布最多、最广的种类,这几种为兴隆山地区的优势种。
表1 兴隆山蚂蚁种类及区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