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先锋作用长效机制研究
2019-09-13徐军,张宇,张吉
徐 军,张 宇,张 吉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1112)
0 引 言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发展状况总体符合发展要求,但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造成生源质量逐年下滑,学生党员发展任务也就愈加艰巨[1]。如何保证队伍质量,培养“四有四讲”大学生党员,充分有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高校学生党员群体的培养工作。习近平指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必须通过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才能保持与发展的。”发展大学生党员,严把质量关,永葆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建设应有之义。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如何把好正式党员的“入口关”显得尤其重要。这是因为遵守党员发展流程,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短暂性,正式党员在校期间的继续教育和模范作用的发挥具有挑战性,而对于党员发展期间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特别是预备党员的先锋意识培养、模范作用发挥的长效机制研究,具有可持续性的积极影响。因此,必须不断总结与建立科学的培养形式与内容,努力加强学生党员理论素养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切实可行的长效性机制。
1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先锋作用发挥的必要性
1.1 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场所,为社会发展与进步输送大批高素质技术性人才,也是价值引领、思想建设、主题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党员作为校园内先进模范代表,要充分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周边学生、永葆先进性、引领共同进步,以自身实践行为创造优质的校园学习氛围。即言之,树立大学生党员良好的个人形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高校学生工作应有之意,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2 学生党员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强化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引导其提升自我价值、身份认同度,必须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鼓励引导大学生发挥长处、兜住底线、追求先进、牢固信念,在实践过程中把学生党员培养成为对党忠诚、对国家有贡献的高素质人才。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学生党员加强自身建设的需求[2]。大学生党员理应在学习中提升综合素养,在实践中臻于完善自我、履行应尽义务。可以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学生党员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2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先锋作用发挥的制约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与不断深入,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队伍态势总体是符合基本要求的。但受多文化冲击、思潮碰撞影响,衍生出的各类问题和矛盾,导致少部分学生党员的三观出现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首先对高职院校学生党员进行访谈。通过访谈获得影响大学生党员模范先锋作用发挥的第一手理性材料,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党员存在入党动机多元、政治素养薄弱、角色转换缓慢、社会责任感淡薄等问题。结合访谈结果,编制了一份高职院校大学生队伍现状的调查问卷。
2.1 调查实施
2.1.1 问卷发放及回收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杭州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党员队伍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纸质问卷400份,回收394份,问卷回收率98.50%,其中有效问卷388份,问卷有效率为98.47%。
2.1.2 信效度分析
信度采用内部一致性Chronbach’s alpha的测量指标检验影响学生党员先锋作用发挥的各因子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显示,全量表的α系数为0.907,其中角色意识因子(0.648)的可靠性较低,但达到了可以接受的水平。
表1 学生组织成员需要各因素信度
2.2 研究结果
高职学生党员先锋作用发挥影响因子为连续变量,因此将问卷量表中的答案选项看成连续变量分组后的组中值,将分数分为5阶:0.5~1.5为没有影响;1.5~2.5为较弱影响;2.5~3.5为中等影响;3.5~4.5为较大影响;4.5~5.5为极强影响。各因子得分情况详见表2。
数据显示,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先锋作用发挥中政治素养处在中等影响,入党动机、角色意识、社会责任均处于较大影响,其中入党动机对学生党员先锋作用发挥的影响程度最大。
2.2.1 入党动机多元
从调查中发现,41.48%学生为追求个人利益,将加入党员队伍作为评优创先、就业竞争的筹码;20.31%学生为满足虚荣心而入党,将党员的身份作为炫耀的资本;15.53%学生受从众心理影响递交入党申请;仅22.68%学生表示经内心审视,追求理想与使命加入党员队伍。可见,学生党员入党动机多元化,对此有学者将入党动机概括为功利、虚荣、盲目与从众等四种类型。
以上学生在入党后缺少认真思考的态度,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恒心毅力,缺失奉献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导致入党前、后思想出现偏差,甚至出现道德失范行为,导致先锋模范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2.2.2 社会责任感淡薄
依据问卷内容,发现社会责任感缺失对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先锋作用发挥存在影响,但显著度不高,处于四个影响因子中最低位置。换言之,多数学生党员社会责任感淡薄,未能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导致学生党员先锋作用难以长效发挥。具体表现为以下四方面:一是参加班级活动和校园文化等公益活动热情较低;二是对国家大事与社会热点关注较少;三是对周遭人与事物的关注度不高;四是主动服务意识较入党前明显淡薄。
2.2.3 角色意识转换缓慢
角色意识维度考察的是学生是否将自己作为一名真正党员的标准放置于思想上、行动上。换句话说,角色意识是学生党员对党的性质、宗旨、历史使命,以及党的纲领和任务的自觉认识与行动体现。
根据调查结果,角色意识对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先锋作用发挥存在显著影响。也就是说,在实际生活学习中,大多学生党员政治觉悟和党性意识薄弱,思想与行动存在落差,无法达到一名真正党员的标准。具体来看,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不能完全适应党组织生活,大多学生表示仅按照通知参加党组织会议,融入感不强;二是消极应对各类组织活动;三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问卷中大多学生对入党宣誓时党员必须应尽的义务表示已不太明确,导致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2.4 相对薄弱的政治素养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现象,也就是学生们在入党之后,放松自我要求,基于政治学习方面,并不是强化政治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准,更多停留于表面形式;基于思政工作方面,也存在薄弱现象,由此导致大学生党员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自觉性降低。而且,一部分大学生党员缺乏主动服务意识,不能完成上级组织交办的任务,而且还存在懈怠心理,导致其没有起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身份如同虚设。
3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在新时代有效发挥先锋作用的途径
3.1 搭建完善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
一部分大学生在入党之后,存在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积极追求上进等不良现象。因此,需要从实效性、精准性和促进性等多方面着手,对大学生党员实施入党后再教育。具体举措包括:
(1)对教育模式进行完善,理论结合实践,通过体验式学习、榜样示范教学、专题内容教学等相关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党支部现有的活动,立足其专业特色,从内容、形式两个层面进行丰富,把党的组织生活与大学生的学习、实践等结合在一起。
(2)搭建大学生党员教学体系,对学生党员根据其所在年级、所在专业以及差异层次,开展分阶段教育。其中,对低年级学生,主要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同时,对其学习进行监督评价。对于高年级学生,立足学习生活实践,提供就业服务,开展针对性教育。
(3)充分激发大学生党员主动服务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学校的组织管理工作以及志愿服务工作当中,担任学生干部和社会工作等等,以此来提升学生服务意识、奉献意识,推动他们在工作、生活、学习当中都充分发挥自己的党员先锋作用。在学生党员寝室门口张贴展板,亮明党员身份,督促学生党员时刻以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在同学中力争先进,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在学生公寓楼设立党员先锋岗,通过例行值班制度,进行政治理论宣传、协助公寓安全管理等,增强学生党员服务同学们的自觉性,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作用。
3.2 搭建对大学生党员开展的科学监测机制
想要推进大学生党员积极上进、提升党性,一方面要强化党员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还需要引入、制定相关的考核、监督机制,以此来使大学生党员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党员身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有学者提出力求做到四结合:政治标准与工作学习相结合、自身要求与作用发挥相结合、短期行为与长期表现相结合、观察了解与重点谈话相结合。[3]本研究提出具体举措包括:
第一,对现有的监督机制进行完善,结合党内、群众和组织三方面的监督作用,全面监督、检查大学生党员日常行为举措的方方面面。同时,召开民主生活会,通过持续性的监督不断强化大学生党员党性意识,开展自我反省、自我认思,并且进行自我教育。
第二,制定健全有效的目标考核机制。从多个方面,例如学生成绩、工作技能、政治思想、主观奉献等等,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科学目标考核机制,对大学生开展360°的定性定量考核,注意结合重点指标和全面指标,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对立设计精准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立足完善健全的监督考核大学生党员机制,对其行为举止、思想政治等开展日常监督管理,由此有效有力督促其发挥先锋作用,走在普通学生的前列。
3.3 构建推动大学生党员有效发挥作用的科学平台
通过党员先锋实践平台的搭建,打造长效的高校学生党员服务机制,使之成为大学生党员主动发挥作用的坚实阵地。在对大学生党员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引入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党员在这一平台上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当中,积极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党性和个人素质,促进高校党员实践服务机制的长效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