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共同体理论下的外语课堂学习同心圆模型建构

2019-09-12许林媛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知识建构课堂模式学习共同体

许林媛

摘要:学习共同体理论提出了学习者在共同的愿景下平等参与的学习模式,与外语课堂教学有着内在的契合。从外语教学实践出发,分析在外语课堂中建构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并在知识建构主义和认知分布理论基础上建构课堂学习共同体同心圆模型,探讨其四要素“学习者”“助学要素”“共同愿景”“交互”的内涵和内在联系。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认知分布;知识建构;课堂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8-0133-03

一、学习共同体理论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德国学者滕尼斯提出共同体[1],并强调了共同体内人与人之间的同质性、归宿感和认同感。博耶尔指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学习共同体的成员“朝着教育这一相同的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2]。国内学者对学习共同体也有广泛研究,张建伟、孙燕青认为,“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3]学习共同体突出互动对学习的影响,明确的角色分工、清晰的学习目标、互动的人际关系是学习共同体的主要特点。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学校学习共同体、教师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而对课堂学习共同体研究不足,更是缺乏相应的模式建构,本文在知识建构主义、认知分布理论指导下,把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外语课堂教学相结合,探索建构课堂学习共同体同心圆模型,从而推动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运用。

二、在外語课堂中建构学习共同体的意蕴

1学习共同体是课堂组织形式的重要创新

在当前的外语教学环境中,我们的教育资源极其丰富,教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教学空间得到了扩展,教学技术也有长足进步,与之相对应的外语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四种:第一是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学习者被动地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第二是分配式小组任务模式,小组内的学习者独立完成各自的子任务,最后以小组为单位统一提交;第三种是多媒体工具模式,教师们把多媒体看成工具,在课堂上广泛使用,丰富了教学表现力;第四是网络平台模式,学生能及时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来进行自主学习,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伸,主要体现人机互动。这些模式背后显示的是传统语言学习观,把语言学习简化为语言知识的分解式输入,传输式学习,条件反应式练习,增加了学习者的认知记忆负荷。“外语课堂不只是教语言的场所,而是一个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学习机会的地方。”[4]课堂学习共同体改变了学习的独立观,创设语言学习情境,从组织形式上支持互动学习的展开,让学习者能够在课堂上通过意义交换获得真正的语言能力。学习共同体这种课堂组织形式可以融合于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让学习更高效。

2课堂学习共同体提供语言交互学习情境

语言知识是社会文化中一系列规则的具体体现和运用,是“知识的文化积累、传输和表征的基本形式,对各个领域中任何问题的表征需要经过社会性的相互转换才能获得合理性”[5],人们在交互情境中利用语言形式实现对世界的解释,语言知识的建构离不开交互。语言学习者带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入课堂这一特定的语言情境,通过分享、交流等交互作用,不断地补充、更新原有的语言知识和经验。从这个角度看,外语学习课堂是对真实语言情境的模拟,课堂中的语言学习实际上是社会活动,它不仅包括了人与书本知识的联系、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还包括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助学者的双向人际互动。顺应这一语言学习规律,重视课堂内的交互实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诚然,课堂中的语言独立练习,比如单词记忆、句子分析理解、听力练习、写作练习、阅读练习等可以让学习者获得一定的语言知识,通过大量的练习也能起到作用,但是这种独立的练习效果缓慢,知识转化不明显,是属于低效的实践活动。课堂学习共同体能创建出富有交互实践活动的课堂语言学习情境,共同体内的学习者利用多种认知媒介,通过对话协商来进行交互式语言练习,把隐性知识显性化,形成语言知识网络,实现个体语言知识的内化。

3学习共同体是语言分布式学习的有效机制

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知识分布性地存在于认知个体、认知对象、认知工具、认知媒介、认知环境、认知时间等各维度中[6—8],语言知识一样具有分布性,它存在于各个个体认知中。分布式认知理论中的两个模型——“个体认知与分布式认知的交互模型”[8]与“分布式认知同心圆模型”[9]可以用来解释语言学习的过程:由于语言知识分布不均,学习者与学习对象、媒介、其他学习者交互影响,在赋予意义的过程中促进学习者语言知识螺旋式发展;语言学习是一种认知活动,主要受到个人力、地域力、文化力这三类作用力的影响。在课堂认知活动中,个人力就是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地域力实际是学习者所处的课堂情境,文化力主要指课堂学习共同体中的共同愿景,认知交互就是共同体中的角色建构和互动学习。分布式认知打破了学习个体的封闭,学习者进入社会化、协作化的学习情境,个人力、地域力、文化力互相作用又形成合力,是分布式学习的有效机制。

三、外语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模型

充分利用好外语学习课堂这一专门时间,特定的语言情境,让教师与学生不只是机械地存在于教室中,教师不再是 “自赏式”的信息传播,学生不再是“个体户式”的学习,而应该一起共同构建课堂中的外语学习共同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认知资源、积极的语言情境支持。结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在认知的交互模型和认知同心圆模型基础上建立起课堂学习共同体同心圆模型(如下图),该模型由内向外包括了学习者、助学要素、共同愿景三个圆,他们通过交互活动对语言学习认知有着不同的作用力。

1学习者为中心

学习者是同心圆的核心,每一位外语学习者,由于个人生长学习环境、语言学习情况、外语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和学习反应的不同,认知结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也不一样。同一个学习共同体内的学习者,即使是面对同样的教师,处于同样的教学环境中,拥有同样的学习资源,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学习认知效果。基于学习者自身的差异,在语言课堂学习共同体内部,学习者要转变原来对于自身角色的看法和要求,把自己真正当成外语学习的主体,而不是习惯性地被动接受词汇、语法等知识。学习者要与教师、助学者、语言情境积极交互,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自己的语言认知需求和现实认知情况出发,进行思考,制定目标,调整方法,努力把认知表征内化到自己的语言体系中。

学习者也要充分认识到语言知识建构的发展性和积累性。同一语言学习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通过不同的方式与学习情境进行交互。无论是从学习资源中获取信息,从教师那里得到启发,还是从同学那里获得支持,每一种交互学习情境下都努力体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语言知识机械记忆学习方式,在多元情境中实现叠加、迭代。

总的说来,学习共同体课堂中的学习者是学习认知活动的中心力量,要在努力建构认知表征中,从学会知识变为学会交互,从机械记忆变为对知识的探索,从依赖教师权威到利用媒介工具,从单纯个体认知活动变为个体认知和集体认知相结合。

2多元助学要素

外语课堂学习共同体中的助学要素包括教师、专家和同伴学习者组成的助学者,也包括各种学习媒介。助学者通过认知媒介,对学习认知起促进作用。其中教师是助学者当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不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式的选择,还是任务活动的设计,都要符合学习者原有个体认知基础,并要能够激发兴趣,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教师由传统课堂中的知识权威、知识传播者转变成了认知的参与者、合作者、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在认知水平不同的同伴助学者间,知识分布不均衡显而易见,这样的知识失衡为拉平效应、协同效果创造了条件。学习者在交互过程中,参与展示、交流、反思、协调等不同层面的认知活动,并充分利用同伴助学增强自信、引起共鸣、激励学习,促进学习者个体内部的知识螺旋式上升。

认知媒介是認知表征存在的基础,也是认知表征转换的工具。认知媒介包括各种外语学习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表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不同学习平台(课堂平台、计算机单机平台、网络平台等)、丰富的学习方式(图示法、思维导图法、语料库方法、多媒体方式等)、多样的认知活动(同伴的提示、教师的讲解,专家的指引等)。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认知媒介来创建接近真实的语言情境,认知媒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见解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认知渠道,学习者、助学者共同利用认知媒介,让课堂中充满真正的学习、自由的知识探索。

助学要素处在外语课堂学习共同体同心圆的中间层,对内与学习者有交互,对外与学习情境、愿景相连。与以前的教学模式相比,各种助学要素有了很大的转变,课堂教学手段变成了可供学习者使用的多媒体认知工具,课堂教学内容变成了支持认知的信息源。由此,课堂教学活动也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变成了创设积极学习情境。

3共同愿景大环境

外语课堂学习共同体中的共同愿景实际上是语言学习的大环境,它既包括具体学习任务、目标,课堂环境,也包括课堂中的社会文化。助学要素和共同愿景的边界并非泾渭分明,认知媒介处于两者的界面,在不同情况下,对认知活动的影响力不同。

学习任务的设立要在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基础上适度提高,建立i+1式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也要结合学生需求,贴近学生实践、引导性地创建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才能够为学习者所接受,既有动力也有活力,对学习者认知活动起积极的作用。

课堂是重要的教育环境。课堂学习环境建构中,目标上要结合学生的基本认知状况,获得认知支持,组织上要通过学习共同体成员的身份建构获得人际支持,形式上要立足于学习内容,充分利用知识媒介,取得中介支持。学习环境包括课堂,却不局限于课堂,各种学习平台完善了学习环节,是课堂学习环境的有力支持。这种在认知媒介的基础上的课堂延展实际就是学习环境的多元。

课堂学习共同体中的共同愿景还包括了小组风格、班风、学风等。这些人际关系在学习者、助学者、教师的身份建构中形成,在课堂活动中固定下来,体现为可继承的规范、价值、行为准则,对学习共同体内成员的交互活动起隐性作用,影响学习共同体成员的认知效果。处于这种课堂文化中的学习者可以“原汁原味地观察和实践其成员的行为”,进而“逐渐开始按照该文化中的规范来为人处事”[10]。学习共同体中的共同愿景,对成员的影响是浸润式的承接。

4多范式交互

正如外语课堂学习共同体同心圆模型当中所展示的那样,交互是学习共同体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础活动,它普遍存在于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同伴学习者、学习者与各种认知媒介、学习者与共同的愿景之间,包括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新手学习者与专家型学习者的代际交往等多元交互。

在课堂学习的各个环节,包括学习资源的准备、学习任务的确立、小组的建构、学习对话、意义建构等,交互无处不在,形式多样,有参与、模仿、协商、身份建构、承接等多种范式的交互。学习共同体内成员的课堂参与包括资源共享、观点交流、同伴互助,参与个体在实践中逐步实现知识结构的建构、改良;知识分布不均衡的学习个体之间,往往会使用模仿式的交互,正视学习者差异,从聆听到模仿,学习者在课堂中汲取协同发展的力量;在同级水平的认知层面,同伴之间常用协商的方式,“进行对话做出解释或进行必要的争论”,来“推进知识的不断进化”[5]。个体与环境的交互过程当中,社会文化成型、确定、连续;在人与人的交互中,边缘参与者转化为核心成员[11],身份得以建构。

四、结束语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外语学习资源的获得更加容易,教师不能只是会查词典的“知识搬运工”,而应该积极建立高效的外语学习课堂,引导、帮助学生有效、高效学习。高效的外语学习课堂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学习认知为中心,实现语言学习过程的交互;高效的外语学习班级必须是有凝聚力、向心力的学习共同体。外语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媒介等多线程的交互,同伴互助、教师支持、计算机辅助、学习文化影响等共同有机存在于学习共同体中,对学习者产生向心力的作用,以实现个体语言知识的增长、共享,可以让个体学习者自身隐性知识显性化,碎片知识系统化,语言知识点应用化,真正体现出语言学习的活力。外语课堂学习共同体同心圆模型把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外语课堂教学相结合,但还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来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8—94.

[2]Boyer E.L. The Basic School: A Community for Learning[M].California/Princeton Fulfillment Services, 1995.

[3]張建伟,孙燕青.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80.

[4]徐锦芬,寇金南.任务类型对大学英语课堂小组互动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8(1):29—38.

[5]冯锐,殷莉.论学习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性建构观[J].中国电化教育,2007(8):10—13.

[6]刘俊生,余胜泉.分布式认知研究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12(1):92—97.

[7]周国梅,傅小兰.分布式认知——一种新的认知观点[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2):147—153.

[8]Solomon G. No distribution without individuals cognition: A dynamic interactional view[M].In: Salomon G.ed. Distributed cognitions: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considerations,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111—138.

[9]Hatch T., Gardner H. Finding cognition in the classroom: an expanded view of human intelligence[M].In: Salomon G. ed. Distributed cognitions: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considerations.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164—187.

[10]郭永志.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大学英语学习模式构建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10):92—93.

[11]文军萍,陈晓端.超越课堂:课程学习共同体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4):42—48.

猜你喜欢

知识建构课堂模式学习共同体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宽与活小学教育阶段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改革构想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高三英语阅读课体裁知识建构教学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