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9-09-12王丽莉
王丽莉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学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初中英语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更要加强重视,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思考,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简要分析了思维导图在英语词汇、阅读及语法教学模块中的运用,以期为如何增强初中英语教学效果提供线索。
【关键词】思维导图 初中英语 应用
一、思维导图教学方式及其效果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思维模式和一种发散性思考的方式,它是由托尼·布赞创造的,是现代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思维工具。思维导图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导人们大脑记忆、认知和思考,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充分链接左右脑的记忆功能,使其进行相关性内容的协调记忆,提高了记忆力和大脑运作、创造的能力。思维导图发明后,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在企业的培训和教育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它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质量。思维导图的应用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這并不妨碍它在教育行业中的迅速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在提高教学水平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中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他们的思维模式也在发生深刻的转变,这是一个从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的阶段,这导致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英语感到吃力。思维导图应用于英语教学中,能够使教师建立一个清晰的树状图或是结合图文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结构体系,以此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整体的认识。同时,思维导图还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管是文章的理解和训练做题,通过思维导图都能抓住其中的重点,注重构建英语文章的整体脉络,从思维上理解,不纠结于某一个词,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思维导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基本的知识体系,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总结和归纳的思维模式,这对于英语的学习都至关重要。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连词成句,连句成篇。词汇是英语表达的基础,强大的词汇量是英语表达和学习的关键。然而,英语单词数量大,且识记工作枯燥,这给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中,则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和联想记忆,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利用思维导图能够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分组或是分类别、分词根、分含义的关联性记忆,能够有效提高词汇的记忆效果和学习的效率。如在对active这个单词的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以此为词根列出关联的词,actively、activeness、activity等,进行联想记忆,再加以讲解,能够快速提高学生对词汇的学习效率。
2.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初中阶段,英语阅读开始上升难度,篇幅和生词量都在增加,从而提高了阅读学习的难度,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思维导图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一方面,在生僻词的理解中,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思维方式进行联想搜索,大概地猜出词义,帮助理解阅读。另一方面,在阅读整体架构理解中,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文章的整体行文脉络,通过对重点语段、词句的理解来加深对全文的理解。同时,在阅读的通读过程中,抓住每段的中心词句,然后在脑海中形成思维导图,就能轻松地在做题中排除不相关选项。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还能激发阅读学习兴趣。
3.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语法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中最难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语法的知识点不仅枯燥,还难以掌握。在语法的学习中学生很容易以难为难,放弃学习,从而影响英语的整体学习。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语法教学中能够降低语法学习的难度,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语法知识,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语法整体框架,从而提高语法学习的学习效率。如在不定式的语法教学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以to do形式为中心,构建不定式的所有用法,做主语、宾语、状语等成分,可表目的等用法,进行拓展和延伸,不仅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法,进一步地运用语法,这样在阅读的理解中,在语法选择题中就能做到游刃有余。
三、结束语
总之,思维导图能够充分发挥人体左右脑的机能,平衡逻辑与联想的协调发展,掌握思维技巧,提高记忆能力。因此,思维导图应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考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作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初中英语的教学水平。要充分发挥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任中伟.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2018,(11) :105.
[2]李佳.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2014,(S4)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