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力童趣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

2019-09-12魏永平

考试周刊 2019年58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图像

摘 要:图像是当今社会信息传递的重要形式,图像识读是美术学科特有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应注重趣炼“三力”,夯实图像识读基础;要借趣形象化,深化图像识读理解;要在美趣制作体验中,提高图像识读水平。

关键词:图像;识读;核心素养

信息时代的今天,图像已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形式。图像识读作为美术学科特有的核心素养,是当今人们学习、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素养。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对图像感兴趣,到探究图像、描述图像,再到自主识读图像,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现代学习论认为,学生只有在学习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时,学习效率才高。美術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循儿童的认知心理规律,创设形式新颖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培养图像识读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 趣炼“三力”,夯实图像识读基础

所谓“三力”,即观察力、想象力、感受力,是图像识读最重要的三种能力。识读图像首先要“会看”。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能整体地看懂主要内容;能有主次地看,特别要能深入细致、敏锐地发现并思考作品中被夸张的特征,进而窥视作者的创作情感。能把观察、想象、感受关联一起提取有用的讯息,感受作品的内涵。图像识读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形象性的不协调关系,再次昭示激发儿童兴趣对促进两者和谐统一发展有重要意义。如美术第一册《妈妈和孩子》中讲解作品《母亲保护她的女儿》时,我让学生做出“母亲保护孩子”的动作,设计“夸妈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讲述母亲在危难时保护孩子的故事;小组上交流讨论:①母亲用什么保护儿女?②图中母亲的形象哪些地方被夸张?③表现画家什么样的情感?使学生在愉悦的动态中理解到画家对母亲面部和手臂形态特征的夸张,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母亲临危不惧保护孩子的决心,粗壮有力的手臂象征着对孩子最坚强的保护,同学们从中感悟到画家歌颂伟大母爱的思想情感。

二、 借趣形象化,加深图像识读理解

小学生处于图像识读的初级阶段,看图往往凭自己的感觉和第一印象评价,并不在意作品的艺术水平和价值,不善于深入地分析、思考、解读作品内容,感受作品的内涵和意义。面对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应把抽象的识读内容形象化,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想象、比较、感悟等探索活动,以深化对图像的识读。如教学第一册《好看的线条》,针对线比较抽象的问题,我通过小精灵做着一个又一个的有趣动作,带出一条条有特色的线条,学生在兴趣盎然地观看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直线、斜线、折线、波浪曲线等各种不同的线条。我不失时机地设问:小精灵送给我们这么多礼物,谁能说说这些礼物都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引导学生说出各种线条的形态特征。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这些线条所传达的不同情感,我将它们进行形象化地处理:我分别把水平直线画成一根平放地面的钢管;把斜线添加成一个方向标;在折线的每一段的末端加上箭号;又让一名学生上台舞动彩带,呈现波浪曲线。我发现经过形象化的处理,学生的兴趣更浓,反应更敏感,更容易感受到直线给人以平稳的感觉,斜线具有方向感和动感,折线表示方向改变,曲线传递出活泼优雅的情感。在追寻“线是什么”的教学中,我通过电脑课件播放“藏线”的图像:从小溪潺潺流水到小树亭亭玉立,从沙沙小雨到雷鸣电闪,从快艇划过的水波到宇宙行星运行轨迹……,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乐趣,同学们从视觉感受上升到意象感受,体会到自然界有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线条表达,线是自然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 美趣制作体验,提高图像识读水平

识读图像就是能用联系、比较的方法对美术作品、各类图像进行整体观看,感受作品造型、色彩、材质、肌理和空间等形式特征,能通过阅读资料思考、讨论等方式识别与解读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学生参与图像识读的实践制作活动对促进图像识别能力的提高有重大的作用,许多东西光看是得不到的,比如各种材质的性能和用途、美术作品的制作程序,以及图像中哪些特征需要夸张、哪些特征可忽略等等都得通过实际制作才能体验得到。通过实践制作学生对作品所传达的意义也理解得更深透。这些积累都为之后的图像识读做好准备。笔者教第七册《蔬果动物》时,组织学生分小组探究茄子、苹果、香蕉、橘子、金橘、萝卜等蔬果的形态、颜色、材质、肌理特征,并讨论可派以何种用途,再由小组合作制作自己喜爱的蔬果动物。当同学们兴致勃勃完成制作任务时,也从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对蔬果动物有了新的认识,在交流评价时发言热烈,说出了很有见地的意见:“螃蟹用红苹果切片做背,用胡萝卜切削成形做大钳子和脚,插上火柴头当眼睛,不仅很像,而且颜色搭配得也好。”“刺猬刺是尖的、细长的,头是小的、可作品中刺制作得太粗太短,头太大,不太像刺猬,身子用白萝卜做,颜色与实际相差太大……”俨然如专家的点评一样,让人心服口服。

托尔斯泰说过:“与人交流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交流评价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促进学生发展。被评者听到中肯的意见,有利于修正提高;评价者得到一次图像识读训练,在对作品分析、探究、判断、评价的过程中,自身的图像识读能力也得到历练。

作者简介:

魏永平,福建省建瓯市,福建建瓯芝山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图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基于FPGA的实时图像去雾系统
如何由图像确定y=Asin(ωx+φ)+B的解析式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有趣的图像诗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