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
2019-09-12卢秋娜
卢秋娜
摘 要: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理解题意,为正确地分析数量关系做好铺垫。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为正确解题找到有效的途径。运用比较的方法,掌握类似题型的解答方法,在多种解题方法的比较中,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关键词:解决问题;善于引导;提高能力
“老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叶圣陶。面对数学教学中的难点——解决问题,如何让学生在感知问题情境、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达到灵活解题的能力,需要教师在引导上下一番功夫。
一、引导阅读,提高理解题意的能力
1.初读感知题意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能够完整读出题目,但对题目中的含义不理解的情况,我引导学生初读题目,了解题中说的是一件什么事,碰到不懂的词语就提出来,再找出题目中已知的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题意。
2.精读明确数量关系
在初读的基础上,根据感知到的信息,理解关键词、关键句、或名数不同等,进一步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和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教学植树的问题时,在学生找出的条件中,针对植树问题中的“一旁”“两旁”“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等关键词,在读题时,就要引导学生注意,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
二、引导分析,提高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能够直观转化的特点,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及时启发、利用多媒体演示题目的数量关系,为学生开拓思路、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
如教学组合图形的总面积:大衣柜(长15分米、宽5分米、高20分米)和小衣柜(长5分米、宽5分米、高8分米)组合成一个大衣柜,要在它的上面和侧面涂上黄色油漆,涂色的面积是多少?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涂色的部分,然后放手让学生完成。学生只用
A.20×5+15×5+5×5+8×5+(20-8)×5
B.20×5+15×5+5×5+20×5
两种情况解答方法,这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第二种解法的思路。将大衣柜右侧面露出部分和小衣柜的右側面合拼成大衣柜的右侧面,在演示完这个过程后,启发学生,你能够根据这种思路,想到其他的方法吗?于是就有学生出现:
C.20×5×2+15×5+5×5 D.20×5×2+(15+5)×5
E.(20+15+12+5+8)×5
我重点让学生分析最后一种思路,并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将五个连接的面铺开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时长是(20+15+12+5+8),宽是5。顺利地将立体图形面积的计算转化成平面图形的计算。组合图形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组合下,学生的思维受到启发,不断提升,寻找到多种解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运用转化的方法。
三、引导比较,提高解题灵活性
1.变式题目的比较
应用题同一类型题目,学生比较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一题多用,将题目不断地进行变换,在变换中进行对比练习,从而建立起正确的解题模式。如在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当学习完“一个乡去年计划造林12公顷,计划造林比实际多■,实际造林多少公顷?”时,在练习时我将这道题转换成:“一个乡去年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比计划多■,实际造林多少公顷?”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两道题中虽然只有一个条件不同,但是第一题单位“1”的量是实际造林,是未知的,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解。第二题单位“1”的量是计划造林,是已知的,可以用乘法解。
2.多种解题方法的比较
同一个问题,会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的比较,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如在教学“某一车间计划用10小时生产1200个零件,结果前3小时就完成了计划的40%,照这样计算,比计划提前几小时完成任务?”时学生出现了:A.10-1200÷(1200×40%÷3) B.10-[1200×(1-40%)÷(1200×40%÷3)+3] C.10-1÷(40%÷3) D.10-3÷40%。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四种解题思路的不同点,得出要求计划几小时完成这个中间问题,利用“前3小时就完成了计划的40%”这个关键条件就可以一步得出,从而知道第四种解题的思路是最简便,也是最易理解的。
学习贵在过程,贵在思考与探究。解决问题的教学更需老师根据学情,善于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解题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地提高理解能力、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从而达到灵活解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道莹.小学数学教学重在引领学生主动学习[J].当代教研论丛,2014(11).
[2]钟书志.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7).
[3]苏思舟.有关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综述[J].中小学电教,2018(Z2).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