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孩子,我该怎么“爱”

2019-09-12李姗姗

新课程·小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打人上学办公室

李姗姗

常常听人说:“爱是一门艺术。正确爱我们的孩子,即是正确地对待我们的未来。”

我们都知道,一个孩子背后就是一个家庭,我们所承担的重担难以用言语来形容。我们的工作是和孩子打交道,更离不开与家长沟通。然而,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些家长显得过于焦躁,孩子一旦出了什么问题,就乱了方寸,甚至与孩子斗气,大声吼骂孩子,让孩子听话。实际上,这些父母是否想过:你们要求孩子听话和了解你们的意思,改正错误,但你们有没有了解孩子的想法?如何才是真正“爱”孩子呢?

他,打人了

有一天,办公室来了一个哭得稀里哗啦的小男儿,他委屈地告诉我:“乐乐打我,还抢我的笔盒。”此时,打人的学生来到了办公室,若无其事地说:“我是打了他,谁要他不把笔盒给我玩,哼!”放学后,双方家长来到学校,我将此事告知家长。打人家长不问原因,怒气冲冲地说:“你跟这位同学道歉,下次不能再打人了,听见了没?”之后家长转身,跟我告别,离开了学校。

我想:家长为什么总是喜欢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将孩子的问题迅速处理呢?往往这样做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他真的明白为什么要道歉吗?家长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帮助孩子呢?

沟通,要和孩子敞开心扉,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为什么会去打同学抢别人的东西。只有深入了解了才能“对症下药”。

讨论,和孩子一起探讨解决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如“可以说,借我玩一下可以吗?”“我有一个玩具很特别,不如咱们交换玩一玩?”“我知道你特别想要我帮你完成一幅画,借我看看,我帮你好吗?”如果他还是不愿意,怎么办呢?可以回来告诉父母你的需求。是呀!家长与孩子讨论到此,可以让孩子来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方式,聪明的孩子一定会选出正确的方式。

我们不能否认,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面对孩子的一些错误的行为,我们应冷静思考,不要急于处理,和孩子多溝通,了解他们的需要,教孩子一些处理问题的方法,爱的得法,我想这才是最深层次的“爱”。

我想回家

刚上班那会儿,带一年级。第一天,一个身形瘦弱白净的小男孩哭哭啼啼走进了教室,找了一个角落的空位坐了下来,埋着头,默默抽泣。我走过去询问:“孩子,你怎么了?”孩子继续抽泣不语也不看我,小声嘀咕:“我要回家,我想回家。”下课铃响了,小朋友都到室外活动了,这个孩子依旧趴在桌上默默抽泣。我走过去对孩子说:“来老师办公室吧!和老师聊聊好吗?”孩子想了许久,问我一句话:“我跟您走,您会送我回家吗?您会让我妈妈来接我吗?”我和孩子妈妈打通了电话。不到5分钟,妈妈出现在我面前,我很奇怪地问:“你住华科吗?”妈妈说:“不是,我是担心孩子会不适应,所以我坐在学校附近等孩子放学。”孩子看见了妈妈之后,丢下书包,立马扑上去,紧抱着妈妈不放手。立刻说:“我想回家,我很怕。”妈妈笑着说:“老师,我能把他带回去吗?和孩子好好谈谈”,就这样,第一天,孩子和妈妈一起回家了。

第二天,我在班级上早自习,一位老师走到班级对我说:“门口有一个你们班的学生,不愿意进教室,坐在地上拼命地哭。”我走过去一看,是“天天”,他看见我,对我说:“我想回家,不想上学,我很害怕。”我把孩子带到校园里的林荫走廊,给孩子擦干眼泪,问起孩子你为什么不想上学啊?学校多好啊,你一定没有见过我们学校其他的地方吧?老师今天带你去看看,我牵着他,看了学校的每间功能教室,老师办公室,厕所,食堂,图书馆。在此过程中,我询问了孩子为什么不想上学?孩子说:“我爷爷说,外面都是坏人,别人会把我带走。”“那你觉得李老师是坏人吗?”我问孩子说:“好像不是。”我说:“是啊!在学校,老师就跟你的妈妈一样,有什么事,都可以找老师帮助,同学也会帮助你的……”

第三天,上课时间,走廊里传来了哭泣声,我从办公室走出来,孩子边跑边哭地来到我面前,说“我不想上学,我要回家。”我问他今天为什么又想回家?他说是想妈妈、想爷爷。这天,我把课换了,和孩子一起回家了。

到了家中,爷爷躺在床上,妈妈在厨房下厨。通过几个小时的交流,妈妈告知了我关于家里的一些情况:爷爷得了重病,害怕失去宝贝孙子,他能活着就是为了多看孙子一天,很少让他接触外面的陌生人,害怕孩子走丢了,被拐骗了,到现在都不会自己穿衣服,吃饭也是奶奶喂。

家长的自私“占有”,就是爱孩子吗?保护孩子吗?家长的“包办一切”就是爱孩子吗?他们如何自立自强?

爱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是要履行一种教育的责任;爱不是为孩子包办一切,而是教会他们懂得自立自强;爱不是把孩子变成温室里的花朵,而是让他们像雄鹰一样自由飞翔,面对困难勇敢拼搏。这才是“爱”孩子的最深层次。

天下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每个父母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爱”,如果仅凭本能来爱孩子,父母很容易陷入各种爱的误区,出现令人痛心的后果。让我们理性地爱孩子,给予适度的爱,爱的得法。

参考文献:

李桂茹.爱的教育 静待花开[J].教育,2019(5).

编辑 王 敏

猜你喜欢

打人上学办公室
孩子总打人怎么办
打人的年纪
宝宝“打人”,就是不友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