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再造,突破农村学校发展瓶颈
2019-09-12陈双
陈双
摘 要:团队凝聚力、师资和生源的短板是束缚农村学校发展的瓶颈,而突破瓶颈的有效策略是建构和再造。通过建构学校文化、成长型教师团队、学习共同体,增强凝聚力,夯实发展根基,激活发展内动力,进行教学和课程再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谋求实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建构;再造;学习共同体;教研文化;核心素养
众所周知,木桶中水平的高低由木板的紧密程度和短板决定,这就是著名的“木桶理论”。“用木桶理论”映照学校发展十分恰切,学校凝聚力的强弱恰如木板的紧密程度,师资和生源恰如木板,而对农村学校来说,影响其发展水平的正是团队凝聚力、师资和生源的短板,而这些短板也正是农村学校发展的瓶颈。《周易·系辞下》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突破学校发展的瓶颈,走出困境,唯有变革。怎样变革呢?笔者认为是“建构”和“再造”。
一、建构学校“和”文化,增强凝聚力
文化是可以传承的软实力,无形却无处不在,不着痕迹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待人接物的态度。农村学校本身布局分散,又远离中心城区,工作环境逊色于城区,有些教师为谋生而屈就,没有长远发展的打算,工作缺乏明确目标,加上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学校凝聚力不足。为增强学校凝聚力,鼓励教师扎根学校、立足本岗、长远发展的积极性,学校努力建设学校“和”文化。河子西小学以优秀传统文化“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气生祥”“和为贵”等为基础建构校本特色“和”文化,确立“真、善、美、优”教育管理理念:真——领导班子真心对待每位师生,为教师谋发展,为学生谋福祉;教师真心对待每位学生,真真正正履行本职工作;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真诚相待,展示真性情,享受真幸福。善——善待他人,善待自己,人心向善。领导善待教师,特别是有困难的教师;教师善待学生,特别是残疾、智障、学困的学生。美——美化校园,实现环境育人;美化心灵,拥有阳关心态,创造美好生活。优——优化教师队伍,优化评价机制,让师生都能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营造“和而不同,有容乃大,相融共生,取长补短”的工作氛围,倡导人际和谐、工作和悦、课堂和美。
学校“和”文化的建设,改变了学校意识形态混乱、思想涣散、得过且过的现状,增强了学校凝聚力,实现了学生、教师和谐发展。从班子到教师再到学生,全校上下精神焕发,形成了热爱本职、乐于奉献、争创佳绩、互助合作的良好局面。
二、建构“树型”培养模式、“同僚性”教研文化,夯实发展根基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课程的实施者、建设者,也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和软实力。因此,学校根据教师专业背景、岗位配置情况及年龄结构比例建构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树型”培养模式。所谓“树型”培养模式,即是以师德修养为根本,以课堂教学为主干,以岗位配置为枝叶,以工作实绩为花果。
在“树型”培养模式运行过程中,抓好常规管理,加强教育科研的管理,通过组织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积极倡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建立教师业务学习制度,通过开展各项业务学习,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拓展教师的视野和教学的思路,引领教师真正站在新课程改革的高度不断探索,寻求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真正实现专业发展,成为学习型、成长型、专家型教师。
“树型”培养模式与“同僚性”教研文化调动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了教师实现自我突破、寻求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几年来形成了以省、市级骨干教师为引领,区级骨干教师为基准,全面争优的良性发展的教师队伍培养体系。
三、建构学习共同体,激活发展内动力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构成以当地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随着城乡一体化化建设、外来务工人员逐步返乡,大量居民不断涌入城市,学区范围内出现了大量的单亲及留守儿童,总体生源质量较城区相差很远。旧知识不能巩固,新知识无法建构,教师布置的作業完不成,在一些学生身上常常出现五加二等于零的教学尴尬,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解决生源问题,导致教学难题。
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学为中心的课堂,使学生与课程一起、与伙伴一起、与老师一起进行学习,而教师也向学生学习,形成了“教学相长”的基本构图,增强了学校发展的内动力。
四、进行课程和教学再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信息时代,庞大的知识体系铺天而来,淹没、遮蔽了教育中更为重要的事物——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果缺少一种系统的课程意识,对“教什么”“怎么教”没有整体观,教学流程的变化是浅层的,并不能触及教学改革的核心,就不能很好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树立大课程观,进行课程和教学再造。
促进课程向学生转化。学生作为主体,应当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促使课程发生新的转身。语文课程再造——整体推进,主题阅读。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打破教材固有顺序,结合课外阅读,形成“主题阅读”。强调认知内容的整体性,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再造。
教育是需要不断创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理论、经验可以照搬。在教育改革的路上,且行且思关照当下,且思且行面向未来,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工作,谋求更快更好地发展,且待一路风景。
参考文献:
[1]莱斯利·P.斯特弗.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M].高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