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中开展小学数学“四能教学”初探
2019-09-12董伟潮
董伟潮
摘 要:练习课是数学基础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小学练习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逐步具备优质的科学探究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四能教学;策略
新课标在2011年将原本的“解决问题”目标改为了“问题解决”,这虽然看似是一个不大的改变,但是其是一种数学教学理念的变革,也就是说当代基础教学从2011年前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转变为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后的“问题解决”重在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深挖教材,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主要构成部分,而解决这些问题则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最终目标,而这些问题解决的关键首先就在于具备优质的问题发现意识。课程改革以后,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中增添了很多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设置了很多生活化的问题。因此,我们当代教师一定要积极研究教材内容,深度挖掘其内涵,进而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1.基于数学角度,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例如,教师在教学“小数除法”这一课时,有这样一道习题:鹏鹏同学和朋友白白相约晨起跑步锻炼,鹏鹏计划4周跑23.8千米,而白白则计划四周跑30千米,那么他们各自每周需要完成多少千米的跑步目标?问题出现后,我开始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思考:“题目中已有的条件是什么?对这些问题你有什么想法?产生了什么样的疑惑?”学生认为:题目中給了4个数量,即两个人4周跑的千米数。此时有学生产生疑问:那么如何求出每周的千米数呢?立刻就有学生发现,这道题的关键是要找到单位“1”。
通过教师对题目的有效引导,学生就会从已有的条件中进行思考,并产生问题,从而从数学的角度进行信息的分析和梳理,进而在获得有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分析,从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升。
2.紧扣主题图形,增强发现问题能力
教师除了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发现问题以外,还可以利用主题图形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例如,教师在教授“可能性”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这个知识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我为学生画了这样一个主题图。我们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到,教材是要学生从实际测试中明确可能性的概念,从而完成知识导入和学习的。为此,我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思考:你从对图的观察中产生了什么想法?之后学生就主题图和他们读图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讨论。这样的方法,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品质,增强了他们的综合水平。
二、积极引导,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1.构建问题情境
在实际的数学练习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探索思维,为他们构建相应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的问题提出意识,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索中解决对应的问题。如教师在讲解“确定起跑线”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构建问题情境,播放了4×100米赛跑的视频,设计循序渐进的问题,例如:(1)每一个队员的起跑位置在哪里?(2)接力比赛是如何计算距离的?(3)四个比赛队员是如何接力的?学生通过观看比赛视频,了解到接力跑比赛中队员的比赛位置,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行互相提问,有的学生提出了为什么有的队员起跑点不同?起跑点在曲线上时如何计算距离?学生通过互相提问,对于起跑点、路程、速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激发了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一步步的思考,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2.注重“授之以渔”,传授解题的方法
新课改之后的小学数学课本加入了很多图片,大大丰富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让枯燥的数字和数学符号生动了起来,也让数学题目更加直观和形象。数学教师要立足课本的这个优势,充分利用文字和图片信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注重传授科学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如教师在讲解“简易方程”这一单元时,可以对教材上的题目进行创新,编写一些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这样可以充分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还可以提高学生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编写这样的例题:小明有100元钱,商店里的篮球每个30元,小明买了一个篮球和2个排球,一共花了80元,求排球多少钱一个?教师第一步要引导学生找准题目中的未知数,传授学生用字母来表示未知数的思维,向学生渗透代数的思维;第二步就是找出题目中的关系式,列出简易方程,在这道题目中,需要设排球的价格为x元,关系式为2x+30=80;第三步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常规的运算规律进行细心的计算,求解出x=25。教师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引导来传授学生解决方程应用题的方法,让学生在练习中领悟方程思想,从源头上掌握解答这类题目的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编写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自主补充一些条件,如小红一周的零花钱是100元,商店的巧克力每盒20元,酸奶每瓶6元,薯片每袋5元,小红逛完商店以后还剩下20元。学生可以自主补充条件和问题,进行探究式解题。有的学生补充了小红买了1盒巧克力,5瓶酸奶,求买了几袋薯片;有的学生补充了小红买了2盒巧克力,另两种商品最多可以买几个?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学生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解题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数学成绩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科学引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有待完善,如逻辑思维、类比思维、归纳和总结思维。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立足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引导其进行独立思考,在解题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注重传授学生解题思维,带领学生找准题目问题,筛选题目中的有效信息,罗列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式,最终实现正确、快速地解决数学题目的目的。
1.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数学思维的培养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如在讲解“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几种不同类型的组合图形,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图形,渗透添加辅助线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组合图形和常规图形之间的关系,给学生留出10分钟左右的独立思考时间。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对组合图形的认识,采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把组合图形分割为熟悉的常规图形,把复杂的组合图形面积求解转化为一些简单的常规图形面积求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解题思路,有的学生反其道行之,采取了运用辅助线补全组合图形的办法来进行求解,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这种解题思路,鼓励学生顺着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题目的求解,在实践中检验这一解题思路的正确与否,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数学思考能力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培养,带领学生从多个角度解读问题。数学题目的解答方法并不是只有一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大脑发育,进一步开发小学生的智力。
2.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崭新的、开放性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选取某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知识点,引导学生把这一知识点当做一个小课题来研究,从根本上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课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合理划分数学小组,教师要秉承“ABC”原则,即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搭配的原则,让优等生发挥带头作用,带动整个小组的学习气氛。优等生可以负责总结和汇报小组学习成果,学困生负责测量不同大小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边长,中等生负责根据体积公式进行计算,整个过程各个小组成员要密切配合,准确区分面积和体积公式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公式推导能力和计算能力。
四、完善数学知识链,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1.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方法,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推导能力和几何思想,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也就是数形结合思想。如教师在讲解路程问题时,常常会遇到“相向而行”“相遇”“相对而行”等字眼,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线段法来进行题目解析,在线段上标注出题目中的已知和未知信息,如路程、速度、时间等,让学生通过图形更为直观地理解题意,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和正确率。
2.巧用“错误资源”,总结学生自身的知识短板
学生在练习和考试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巧用自己的“错误资源”,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短板。如引导学生搜集做错的题目,标注出每一道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自己在哪一个步骤犯错,用颜色鲜艳的笔详细罗列正确的解题步骤,在积累中快速成长,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总结思维,完善学生自身的数学知识链。
五、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巧于验证问题,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小学数学教学要立足于学情,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链,科学引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參考文献:
[1]姜立身.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五步曲:以“连除解决问题”为例[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5(9).
[2]费岭峰.新版课标视域下“问题解决”的定位与教学设计思考: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的使用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5(2).
[3]戴丽云.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J].小学数学教育,2015(5).
[4]陈炜丽.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上),2014(12).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