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话面食
2019-09-12徐高荷
徐高荷
我国古代的“饼”是各种面食的总称。上古时期,人们以稷、黍、麦、菽、稻等为主食。当时,由于磨还未发明,人们可能很少吃面食。在先秦的典籍中很少见到“饼”字,但到了汉代,有关面食的记载就相当多了。
相传汉高祖刘邦当了皇帝后把父亲刘太公接到京城住,刘太公不习惯过宫廷生活,刘邦按照家乡格局为父亲修了一个新丰邑,其街道房屋鸡犬一似其旧。就连当地酒肆饼铺也照原样迁来。由此可见,当时吃饼之风已十分盛行了。
西安名点“太后饼”就是源于西汉时的宫廷食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有个不受宠的妃子薄氏,其子刘恒被封为代王。刘邦死后,吕氏专权,诸吕之乱被平息后,大臣们认为先帝后妃中薄氏为人忠厚仁慈,便拥立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薄氏被封为太后。薄太后最喜欢食用一种用白面、猪油精制而成的饼,薄太后每去栎阳省亲,其厨师必随行,制饼技术便从宫廷传至民间,世人称为“太后饼”,流传至今。
魏晋以后,饼的花样日众,大致有“蒸饼”“烤饼”“煮饼”几类。
蒸饼开始是死面的,称“牢丸”。后来人们发明了发面的办法,于是就有了“发面饼”。以后蒸饼形状不断改进,由扁而圆就成了馒头。相传三国时蜀汉诸葛武侯征伐孟获,人日蛮俗多邪术,必祈于神,然蛮俗祈神必杀人以人头祭之……武侯认为不妥,故以羊豕之肉包之,以面做成人头状祭之,由此,一些书籍中都把馒头说成是诸葛亮发明的。蒸饼名称沿用很久。宋代仁宗名赵祯,“蒸”字与“祯”字读音相近,为避讳,朝廷下令把“蒸饼”改为“烧饼”。《水浒》中武大郎卖炊饼也就是蒸饼,也可能就是今天的馒头。有的馒头里加了馅就是包子。宋代时,包子铺已很普遍。
到了唐代,出现了在火上烧烤的饼,称为“炉饼”,撒上些胡麻(芝麻)叫“胡饼”“麻饼”,唐朝时,京城长安中的胡麻餅已很出名。白居易《寄胡饼与杨成州》中关于“胡麻饼样学京教,面脆油香新出炉”的诗句可以为证。胡麻饼大概就是今天人们食用的“烧饼”,后来经过变化出现了馅饼。
面食带汤古代统称“汤饼”,后演化成今天的面条、饺子、汤圆等。
面条又称索饼。古籍中说“食以索饼”就是指的面条。面条因长而细瘦,故谐音长寿,所以历来有生日食面条之风俗。另外,有些地方有接风饼子、送行面之说。
另一种汤饼即馄饨。它与无馅的面条不同。隋初颜之推说:“今之馄饨形如偃目,天下通食也。”这种馄饨似今日之饺子。前些年北京故宫展出新疆吐鲁番唐代墓葬品中发现的饺子,其形状正如颜氏所云,和今天饺子形状已无差别了。由此可见,唐代人们已广泛食用饺子,并传播到了边远地区。
此外,油饼、油条及春卷、月饼、桂花饼等由来已久,都是传统面食。
近些年来,烹饪者经过不断努力,在挖掘整理、继承发扬传统面食技术特色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又不断创新,使新品种不断涌现。面食技术不但在国内发展,也影响到国外,如国际上享有盛名的意大利空心面和风靡世界的方便面,传说都是在中国面条的基础上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