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帮助高中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2019-09-12徐春兰
摘 要:本文利用思维导图的具体特征,借助思维导图来把写作中的要点图形化、显性化,直观化,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可以在英语写作上更加清楚具体的写作要点和内容。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生;英语写作
一、 英语写作现状
在新课程改要求下,“听、说、读、写”是高中生必备的四项基本技能,其中“写”是基于前三项技能的一种升华,也是语言输出的最高形式之一。而高考英语在实际写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对于写作时作文的结构要有足够清晰的认识,有夯实的基础知识比如词汇、短语方面的,还要对写作中所需要的词汇、句型都要清楚掌握,然而就目前而言,学生在写作上还是有很多困难的,比如说兴趣不浓、审题不清、时态和人称混乱、词汇错误、文不对题等。
二、 思维导图的介绍
思维导图(Mind map)是一种新型的开发大脑的有效工具,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的特征:
①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
②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
③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
④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
基于此,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思维导图就是帮助我们抓住事物的关键,用图像和色彩把把事物之间的练习的画出来。这恰好可以帮助学生在审题时对题目有个清晰的概念。所以,将思维导图运用到高中英语写作中,首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再次,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写得一手漂亮文章。
三、 思维导图的作用
(一) 帮助学生构建有关英语写作的知识网络
写作并不是单一的,它所涉及的东西很多,例如:词汇、短语、句型、时态人称等等,很多学生认为这些都是大难题。但是我们可以找突破口,把英语写作中的话题分类来,比如描述性写作、记叙文写作,议论文写作、应用文写作,概要写作等等。先带领学生学习每一类作文的特征和要点,学完每一类型的作文,可以带领学生自己画出这类作文的思维导图;所有类型的题材都学完,可以画出所有作文类型的思维导图,这样长期训练学生,每个人都会对各类作文有个整体认识。
该图是学生对书信的一个归类,图中画出了邀请信、抱怨信、申请信、感谢信写作时所包含的要点,由图可见,思维导图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了他们自己的知识网络。
最后学完主要作文的类型后,学生又可以学习写作中相关的重点句型,也可以引导学生绘制相关的思维导图,来帮助记忆相关的句型。
(二) 提高课堂效率
绘制思维导图需要大量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来完成,这样学生既可以提高思维导图的绘制速度,节约时间,提高上课效率,又可以在学生遇到一些难点问题和同学讨论,活跃思维,积极主动地去思考相关的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更加专注、有效地学习了。
(三) 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学生不喜欢书写是教授作文课的一个大难题,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中色彩及图形可以充分刺激大脑,提高记忆力,以免在写作没有积极性。借用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将题目所涉及的要点清楚地以脑电图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层层分析,面面俱到,点点扣紧,并且可以将题目规定的一些的要点译成相关短语,这样可以帮助在有效利用写作中所需的词汇、可以避免要点的遗漏,还可以防止隨意发挥的现象产生。
例如从2011年全国大纲卷来说,我们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绘制出这样一个思维导图。题目:假定你是李华,你所喜爱的“Global Mirror”周报创刊五周年之际征集读者意见。请你依据以下内容给主编写封信,内容主要包括:
1. 说明你是该报的忠实读者。
2. 赞赏该报优点:
(1)兼顾国内外新闻;
(2)介绍名人成功故事。
3. 提出建议:
刊登指导英语学习的文章。
可以带领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题目进行的一个“解剖”,绘制出了这样的一幅图来,对于题目所要求的要点该图都囊括了进去,一个要点都没有落下:比如说(1)进行自我介绍(selfintroduction),所涉及可能用到的表达也罗列了出来;(2)赞赏该报的优点(appreciate the advantages of the newspaper);(3)建议(advice);(4)写作注意要点。该图简明扼要,清晰明了,通过此,学生对于要写的东西完完全全有了一个整体的概念,书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四、 结语
利用思维导图的作用,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想法显性化,利用思维导图的作用将写作要点串联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们发现学生的在写作上的思维上得到了优化,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极大升华,尤其是创新写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国尊.浅谈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J].中学课程辅导,2014(11).
[2]王功玲.浅析思维导图教学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0(4).
作者简介:徐春兰,贵州省贵阳市,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