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艺人:人类文化的厚重记忆

2019-09-12方心田

创作评谭 2019年5期
关键词:南翔传人手艺人

方心田

我对手艺人有一种天生的尊崇。这源于小时候家里生活贫困,温饱无着,乡民们大都挣扎在饿死的边缘;而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靠着走村串户,辛苦卖艺,却能挨过那些漫长的饥寒交迫的冬天。

在南翔老师的新著《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江西教育出版社,2019年)出版后,我便及时地网购了一册,并迫不及待地翻阅。南翔老师,我是熟识的,我们有着多年编辑和作者的情缘;但在他离开南昌大学赴深圳大学任教职之后,我们联系就很少了。这次看到他温热的文字以及文字里瘦削的身影,我犹如老友重逢,内心有说不出的喜悦。

南翔老师在本书自序—《折得一枝香在手》里说:“我从小就佩服动手能力强的人,其中就包括各种匠人。”可谓与我类同,心有戚戚焉。匠人,也即手艺人,指以手工技能或其他技艺为业的人,包括陶工、瓦工、铁匠、裁缝、织工、木匠、篾匠、厨子、剃头匠、捏面人、吹糖人、弹花匠等等。只要娴于一技,都可以称之为“手艺人”,哪怕擅长的是开方抓药、土木工程或信息产业,七十二行,都能纳入“手艺人”之列。卖油郎、解牛庖丁、米开朗琪罗、罗丹、郎朗、理查德·克莱德曼都是古今中外手艺人的典范。美国学者理查德·桑内特在其著作《手艺人》中说,外科手术、吹玻璃或把乐器演奏出一个调来,都需要有“手艺”。当然,这里说的是宽泛意义上的“手艺”。

在《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里,南翔老师写了15位当今中国的手艺人:木匠文叔、药师黄文鸿、制茶师杨胜伟、壮族女红传人李彩兰、捞纸工周东红、铁板浮雕师郭海博、夏布绣传人张小红、棉花画传人郭美瑜、八宝印泥传人杨锡伟、成都漆艺传人尹利萍、蜀绣传人孟德芝、蜀锦传人胡光俊、锡伯族弓箭传人伊春光、平乐郭氏正骨传人陈海如、钢构建造师陆建新。随着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的滚滚浪潮冲天而来,这些手艺有的濒临绝迹,有的趋于式微,大都处于将亡未亡之际。面对这种社会现象,南翔老师一方面感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悄然流逝,心心念念,依依难舍;一方面大力呼吁政府部门和民间力量要珍惜、珍爱、珍重,加强评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努力筹建各种形式的博物馆,尊重并善待各级非遗项目的传人,进一步传播工匠文化,弘扬工匠精神。

南翔老师记录的15位杰出手艺人,个个经历不凡,吃苦耐劳,意志坚毅,皆成正果。管中窥豹,以点带面,他们不愧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工匠文化的优秀代表和传承人。在捧书研读的过程中,我倍感世界之大、器物之繁、心思之密、手工之巧,千年文明,筚路蓝缕,文化传承,代代不绝;也对木匠文叔、药师黄文鸿、制茶师杨胜伟、捞纸工周东红、夏布绣传人张小红、成都漆艺传人尹利萍、蜀锦传人胡光俊、锡伯族弓箭传人伊春光等人的人生轨迹、求艺历程印象深刻。文叔那简陋无比、藏品丰富的木器农具铁皮屋“博物馆”;耄耋药师黄文鸿精于炮制,绝不造假,仁者医人;农家子弟杨胜偉走出恩施,求艺浙江,又回到恩施,报效故里;周东红一路坎坷,兜兜转转,终于成为“大国工匠”—宣纸捞纸工;张小红单枪匹马外出学艺,走投无路下海办厂,终于创建独树一帜的夏布绣博物馆;天资聪颖的尹利萍能做、能讲、能写,成就一位著述丰厚的学者型漆艺传人;胡光俊身世飘零,锲而不舍,敢于创新,将蜀锦艺术传承光大;锡伯族汉子伊春光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制作弓箭,一辈子只爱一个人—失明妻子……南翔老师通过叙述他们平凡而又不凡的个人经历,以及每个行当颇为高深复杂的功能技巧,一则凸显大时代的风云变幻和匠人们的创新进取精神,一则表达对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之艰、保护之难,无不令人感叹。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工匠精神”这个概念时时萦绕脑际,久久挥之不去。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工匠在生产实践中凝聚形成的务实严谨、专注专一的可贵品质。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处于急剧转型期的当今中国,不少人追求 “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往往忽略产品的品质与灵魂,导致粗制滥造甚至假冒伪劣横行,败坏社会风气,污染世道人心,也愧对“工匠精神”。而那些坚持“工匠精神”不放松的企业和个人,依靠信念信仰和历史传承,推动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高标准、严要求的审查检验,走向市场后得到众多用户的喜爱。他们享受整个产品制作、创造的过程。这种精神快乐,难以与外人道也。

在南翔老师的笔下,木匠文叔独享制作、搜集、储藏各种木器农具的快乐;比如他亲自制作一架鸡公车,专给孩子们推、坐、玩耍;80高龄的制茶师杨胜伟为了制作货真价实的“恩施玉露”,“含胸拔背,心神贯注,形同打太极,双手揉搓间,叶片翩翩如舞”,教人似乎看到了如诗如画、似真似幻的练功神境;夏布绣传人张小红天津拜师,可谓程门立雪,夏布改造,苦研精进,技法日臻成熟,作品巧夺天工,她那透底针、通透乱针、芝麻针、层叠针、浅雕针、一绒两色绣法……艺无止境,学无止境,工匠精神,可见一斑。

坦率地讲,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好的工匠,现在也不缺好的手艺人,但社会现实却似乎普遍缺乏一种尊重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

所幸的是,如今政府部门普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对工艺人才也积极给予奖励表彰,尤其自上而下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推广发展。因为,职业教育首先培养的就是一线技术工人,“世界工厂”需要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新时期的工匠精神唯有靠现代技术工人传承和光大。

南翔老师在本书中寄托的寓意也在于此,我以为。

在我的阅读印象中,南翔老师是以小说、随笔创作为主的,也兼顾新闻报道、纪实文学。《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无疑不是新闻报道,也不是纪实文学。它比新闻多一点,又比文学少一点,介于二者之间,文学界的一些人称之为“非虚构写作”。

南翔老师认为,非虚构写作的寻找、选题及采集,比虚构写作更难。非虚构写作除了构思布局、书面表达,还必须有田野调查,掌握第一手真实且详备的素材,它容不得半点虚构,真实是它的生命。所以,非虚构写作的作品中,有相当多的作品通常都是以第一人称去叙事的。暨南大学教授洪治纲认为,非虚构写作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重新挖掘和分析史料,揭示其中真相,反思某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另一种是置身现实生活之中,直面现实,关注某些社会现象。无论是哪种形式,非虚构写作都强调叙事的现场感和写作的真实性,因此这类作品有不少是以第一人称来展开叙事,作品中作者的身影无处不在,通过自己的细致观察、亲身感受和分析思考,让写作内容尽可能贴近真实。

在本书中,作者亲临实地,去寻找、接触、采访一个个手艺人,口述实录,查证资料,发幽探微,克服了种种困难,殊为不易。非虚构写作,强调的是现场意识和实证精神,不能虚构,更不能编造。在如实的记录中,还原生活场景,再现历史过程,展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内在品质和思想情操。从我个人的阅读兴趣来说,青少年时期爱读虚构类作品,因它易满足于想象的无限性和无限的可能性;但进入中年以后,阅历渐丰,崇尚实在,对人性、国家、社会等有浓厚的探求欲,就喜看纪实、真实的作品了,如散文随笔、历史传记、社会调查一类。

前《ZAKER》总编、《南方周末》特稿记者叶伟民认为:非虚构写作有着更普世、更现代的叙事精神,强调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再现和见证,遵循“真实”这一至高无上的铁律,并用独特的视角、文学的技法,展示或寻常、或沉重、或无常、或戏剧、或荒诞、或残酷的烟火人间,通过一个个细节、一个个场景、一个个动作、一句句对话,探索并逼近人生的真相。在社会现实急遽变化、人们普遍焦虑浮躁,一些文艺家拘泥于象牙塔的今天,南翔老师身为大学教授、学院派作家,还能走出书斋,走向田野,重视调查采集,并躬行记录,以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全社会全人类留住一丝“真迹”,挽住几缕“乡愁”,这不仅为他的学生们做出了示范,也为我等广大读者做了一个表率。

猜你喜欢

南翔传人手艺人
英国手艺人的视野
宝宝所患的细菌性肺炎“传人”吗
A new beginning 新的开始
父亲后来的日子(散文)
“非遣”传人的行业担当
南翔小笼包和陈年香醋
举办展览
南翔小笼包
手艺人
环球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