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失败者”的知识分子

2019-09-12程振红

创作评谭 2019年5期
关键词:失败者郁达夫知识分子

程振红

从鲁迅开始,为数众多的现当代作家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形态各异、个性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如鲁迅《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郁达夫《沉沦》中的“他”、《茫茫夜》中的于质夫,茅盾《幻灭》中的静女士、《追求》中的章秋柳,巴金《家》中的觉慧、《寒夜》中的汪文宣,老舍《赵子曰》中的赵子曰、《文博士》中的文博士,杨沫《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王蒙《活动变人形》中的倪吾诚,阎真《沧浪之水》中的池大为等等,不胜枚举。作家们对知识分子书写的热衷,反映了他们对其自身作为知识分子命运的观照和投射。他们一方面通过小说写作参与对知识分子身份的建构,另一方面通过对知识分子人物的塑造寻求自我认同。正如许纪霖所指出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有一种忧患意识,它是与整个现代中国的思想危机联系在一起的。”[1]在充满感伤情绪的20世纪20年代,不少小说中的知识分子都呈现出作为“失败者”的沮丧、颓唐。“失败者”的“失败”不仅关乎其个人命运,更是与时代紧密相关,与国家、民族同构。《沉沦》中的“他”多次发出“祖国啊祖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的悲痛的呼声,“其感伤是现代知识分子审视、抚摸着自身和民族伤痕所发出的深长哀叹”[2]。当代小说中也不乏这样“失败”的知识分子。本文以《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和《活动变人形》中的倪吾诚为例,分析现当代小说中作为“失败者”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的小说并不多,但其中不乏刻画知识分子的篇目,如《孔乙己》中迂腐木訥的孔乙己,《肥皂》中道貌岸然的四铭,《高老夫子》中装模作样的高尔础等。鲁迅笔下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是吕纬甫、魏连殳和涓生。相比“辛苦麻木而生活”的闰土和祥林嫂们,魏连殳们对于现实人生的感知更敏锐,也更痛苦。正如鲁迅所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3]。无论是吕纬甫,还是魏连殳和涓生,都是经历了梦醒后却无路可走的“失败者”。“我”在酒楼上遇到的吕纬甫,早已失去激扬文字的锐气和神采,意志消沉,自比“绕了一个小圈子又飞回原地”的蜂虫。涓生在困窘的生存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他的热情和希望被柴米油盐的生活消磨殆尽,最终永远失去挚爱的子君,在无尽的虚空中满怀悔恨。魏连殳的结局更加悲惨,尽管有过如回光返照般短暂的“发达”,最终却在孤独中死去。他们是“痛苦的清醒者,‘五四后的彷徨者和多余人”[4]。他们都曾有过理想抱负,都曾对蝇营狗苟的生存不屑,然而最终却无一例外成了人生的“失败者”。

《孤独者》中魏连殳与“我”的相识,如宿命一般,“以送殓始,以送殓终”。世人眼中的魏连殳是怪异的:学动物学出身,却充当历史教员;“对人总是爱答不理的,却常喜欢管别人的闲事”,连亲戚本家也将他“当作一个外国人看待”。无论是在寒石山村还是S城,魏连殳都是他人眼中的“异端”,成为看客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在其祖母的丧礼上,人们满怀期待地等着看“新潮人物”魏连殳如何抗拒丧葬仪式的场景,结果他“都可以的”态度让看客们大失所望。但魏连殳毕竟是“异样的”,他在丧礼快结束时“像一匹受伤的狼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使得围观的人们手足无措。看似离经叛道的魏连殳,却是非常善良和孝顺的,“常说家庭应该破坏,一领薪水却一定立即寄给他的祖母”,这一点也和鲁迅极其相似。

尽管魏连殳总是“冷冷的”,但他对孩童却满怀热情,把房主的孩子们“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然而生存的现实是残酷的,失业后的魏连殳“满眼是凄凉和空空洞洞”,连自己视若珍宝的书也卖掉了。即便已经近乎“求乞”,但为了“想活几天”,他“已经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魏连殳说,“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这里的“失败”,是魏连殳内心真实的自我评价,他已经放弃了他做人的原则和信条。“胜利了”,则是生存处境得以改善的现实和世人眼中的评判标准—他做了杜师长的顾问,每月可领80块大洋薪水。对于魏连殳这样自尊极强并且有着清醒自我意识的知识分子,为生存所迫而随波逐流是何等艰难和痛苦的抉择。如鲁迅所言:“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噬碎了自己的心。”[5]魏连殳的死亡来得突然,而且死后“什么都没有”,似乎在宣告一个“失败者”不加掩饰的“失败”。

正如论者所指出的,“在‘魏连殳身上,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性的生存困境和个体性的精神危机,是凝聚为一体的,以个人的性格特征和人生感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6]。如果说“在酒楼上”的吕纬甫正陷入精神的泥潭中难以自拔,那么“孤独者”魏连殳则是彻底淹没在泥潭深处以致消亡。《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都呈现了“清醒者”“无地彷徨”和无路可走的困境和虽“清醒”却仍难逃“失败”的命运。与鲁迅小说中众多的“孤独者”相似,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也都沦为命运的“失败者”。无论是《茫茫夜》中的于质夫,还是《沉沦》和《杨梅烧酒》中的“他”,无不处于生存和精神的双重困境。尽管鲁迅小说侧重于深层次的精神解剖,而郁达夫小说更多内心真实情感和欲望的流露,但“孤独者”与“零余者”都并未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可以说都是“失败者”。鲁迅和郁达夫所塑造的这两类知识分子,体现了五四时期文学创作中的感伤情调,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五四时期小说中“失败者”的“失败”不仅仅是个人的“失败”,更是直接与国家民族相关。当代小说中“失败者”显然与之不同。以王蒙的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为例,小说的主人公倪吾诚也是一个“失败者”。倪吾诚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一方面他在国内受过好的教育,也去国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受到过世界文明的熏陶,这种经历使他对自己的家庭和家乡充满失望和厌恶;另一方面,他没有勇气跟旧的生活、跟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跟自己的过去一刀两断,他总是优柔寡断顾虑重重。可以说,倪吾诚是一个“双重他者”。正如曹文轩所指出的:“我们倒是从这个在畸形的环境与畸形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人物身上,看到了不同文化的输入所造成的人格分裂,而分裂却又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国民性所具有的排斥能力与苟活能力。”[7]

接受过西方教育,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倪吾诚,其“病相”表现为“人格分裂”,而这并未超出“国民性”的话语框架之外。不管身处何处,倪吾诚总是显得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即使是他的“家”,他也难以真正融入,但是他又不得不回家。倪吾诚对这样的环境充满了厌恶和恐惧,然而他又缺乏挣脱的勇气。在他的家庭中,他不仅被妻子、岳母和大姨子这三个女人所厌弃,甚至被自己的孩子疏远。倪吾诚在现实社会中无法立足,“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家人一无所用的‘零余者”[8]。与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不同,倪吾诚并不能像《沉沦》中的“他”一样,将人生的“失败”归于国家的贫弱。

尽管对家庭很失望,倪吾诚还是对孩子寄予了期望。但当倪吾诚满怀期待地准备将他精心准备的礼物“活动变人形”送给儿子时,倪藻的样子却让他大吃一惊。从倪藻的眼神中,倪吾诚看到了自己所痛恨的落后的景象—“那些被砍头示众的犯人和被摘除睾丸的老公”,则对应了鲁迅笔下的示众场面;“那些永远挺不直的腰和永远闭不上的嘴”,将奴才们的卑躬屈膝和闲人们的穷极无聊准确再现。倪吾诚正是受了鲁迅那一批“五四”思想家的启蒙成长起来的,对传统文化中落后因素的批判也深深地植根于倪吾诚的内心。一方面,倪吾诚自身是“有病”的;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包括儿子倪藻在内的周围人的“病态”,他试图去“疗救”他们的“病”,结果却被他们视为异类因此敬而远之。

倪吾诚看到了自己的“病”却无力自拔,看到了他人的“病”却又不被接受。于是作为“病人”和仅有良好“疗救”愿望的自我认定的“疗救者”,他的痛苦是双重的。倪吾诚的痛苦,体现了知识分子在其自身完成不足的“病”与作为清醒的“疗救者”想要“疗救”他人的本能之间深刻的裂隙。正如王蒙所指出的:“倪吾诚表现的那种矛盾、痛苦、郁闷、惆怅,不是他一个人的痛苦,也不是家族的痛苦,而是中国文化处于蜕变时期知识分子灵魂的痛苦的写照。”[9]他的痛苦在于,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并不被需要,也并未受到人们的尊重,甚至家人都对他避之唯恐不及。即便面对他认为落后的环境和文化,他却“英雄无用武之地”,难以确立作为启蒙者的主体性。倪吾诚身上“综合了虚妄的理想主义、孤独者的悲观心绪、两难中的无奈、绝望与幻灭等等多重色彩,但他主要扮演了一个精神‘逃离者的角色”。[10]在摇摆不定和犹豫不决中,倪吾诚成了一个溃败的“逃离者”。

结 语

无论是魏连殳,还是倪吾诚,他们都是“失败者”。不仅是现实人生的失败者,更是精神世界的“失败者”和文化意义上的“失败者”。这种暴露无遗的“失败”,甚至都无法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遮掩和自我麻醉。物质生存的困顿和失败,还只是世人眼中的评价标准。精神世界的崩塌和信念的喪失却是彻底“失败”的表征。现当代小说中作为“失败者”的知识分子形象并不鲜见,这不仅仅是作家的自我镜像,更是反观历史和现实的一面镜子。小说对作为“失败者”的知识分子的叙述,不仅要书写知识分子个体的命运,更要反映历史、现实和时代的精神状况。

参考文献:

[1]许纪霖、谢宝耿:《置身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知识分子研究—许纪霖教授访谈》,《学术月刊》2003年第8期。

[2]陈亚平:《从苏曼殊到郁达夫的现代感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6期。

[3]鲁迅:《娜拉走后怎样—1923年12月26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讲》,《坟》,《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59页。

[4]谢晓霞:《鲁迅的现代知识分子书写及其意义—〈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阅读札记》,《鲁迅研究月刊》2017年第2期。

[5]鲁迅:《忆韦素园君》,《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64—65页。

[6]李林荣:《〈孤独者〉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9期。

[7]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作家出版社,2003年,第49页。

[8]夏义生:《倪吾诚:文化与政治革命的双重“零余者”—重读王蒙的〈活动变人形〉》,《当代文坛》2011年第1期。

[9]王蒙:《王蒙文存·圈圈点点说文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326页。

[10]王春荣,杨慧:《新时期文学“文化边缘人”谱系图》,《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失败者郁达夫知识分子
贵人
读失败者的传记
从《故都的秋》看郁达夫与北京的关系
《郁达夫手稿:〈她是一个弱女子〉》
不是所有的坦白都是对的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知识分子
胜利者和失败者
胜利者与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