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支撑,推动新时期奶山羊产业创新发展
2019-09-11文/罗军
文/罗 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作为我国奶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奶山羊产业也不例外。经过近20 年的快速发展,奶山羊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组织化水平显著提升,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羊奶产品的市场认可度明显提高,品牌建设持续推进,质量监管不断加强,奶山羊产业发展形势喜人,进入了新时期。但同时也存在良种覆盖率低、繁育体系建设滞后、产品研发能力弱、消费市场培育不足等突出问题,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对奶山羊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比较薄弱,难以突破阻碍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科学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对我国奶山羊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图1 2017年世界山羊数量分布示意图
国内外奶山羊生产概况
欧洲国家的奶山羊养殖始于18世纪初,当时,羊奶是维持生存的重要食品来源之一。由于欧洲丘陵浅山地带自然生态条件优越,牧草丰美,是生产优质羊奶的最佳环境,也育成了萨能奶山羊、吐根堡奶山羊、阿尔卑斯奶山羊等优良奶山羊品种,形成了组织化、规模化生产体系和先进的繁育饲养管理技术,而世界其他地区的奶山羊养殖都处于家庭散养的原始状态。根据FAO统计数据(2017年),亚洲、非洲奶山羊数量占全球总量的95%,欧洲等其他地区奶山羊数量不足6%(图1),但从产量上看,欧洲奶山羊的平均产奶量远高于亚洲和非洲,羊奶产量占比高达13.4%(图2)。世界上奶山羊数量最多的五个国家依次为印度、中国、孟加拉、巴基斯坦和尼日利亚;产量最多的五个国家依次为印度、孟加拉、苏丹、巴基斯坦和法国,我国仅列第十位;平均单产最高的五个国家依次为德国、白俄罗斯、法国、捷克和奥地利,我国仅列第二十位。但从发展趋势看,亚洲奶山羊的产量占比小幅度持续稳步增加,欧洲的羊奶总产量逐步降低,亚洲和非洲的奶山羊生产发展潜力较大,后劲十足。
我国古代就有养羊喝奶的习惯,山羊养殖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50 多年的发展历史。2018年,我国山羊数量1.6 亿只左右。据测算,奶山羊总数大约1 400万只,产奶羊900 万只左右,山羊奶的总产量约200 万吨,占全国鲜奶产量的5.2%。婴幼儿配方羊奶粉、羊酸奶、液态羊奶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是我国奶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省奶山羊260 万只左右,羊奶产量60 万吨,占奶类总产量的30%左右,是畜牧业支柱产业之一。2018年启动的“千亿奶山羊全产业链工程”项目标志着陕西省奶山羊产业迎来了最佳发展机遇期。山东省的奶山羊生产也呈现出喜人的发展势头,奶山羊数量达到200 万只,养殖及羊奶加工企业不断涌现,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具有独到之处,各种羊奶销售模式为奶山羊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奶山羊产业投入少、风险低、见效快;奶山羊个体易饲养、繁殖快、抗病力强;羊奶产品营养好、易消化、抗过敏;奶山羊适应性较强,已分布于全国各地。自2007年以来,在原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奶山羊专项的支持带动下,初步形成了以原种场、繁育中心、种羊场、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为基础的全国奶山羊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组建了奶山羊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队伍,提供了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推动了陕西、山东两大传统奶山羊主产区和辽宁、河北、广东、河南、山西、内蒙古、云南等奶山羊新产区竞相快速发展,且已形成以陕西、河南、山东、河北、辽宁等省为主的北方奶山羊产业带和以广东、广西、浙江、福建、云南等省为主的南方奶山羊产业带,为新时期我国奶山羊产业提质增效奠定了良好基础。
图2 2017年世界山羊奶产量占比示意图
奶山羊产业发展成就
尽管我国奶山羊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奶山羊产业体系与优质高效全产业链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奶山羊数量和群体规模迅速增长
随着我国对奶山羊生产关注程度的提高,奶山羊存栏数量也在稳步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以来,奶山羊数量稳步增长,平均年增长率3%左右,山羊奶总产量虽有波动,但保持了10%的年平均增长率,尤其是近五年,羊奶产量增幅较大,奶山羊数量和品种质量也显著提高。在奶山羊生产基地县,养羊大户、专业户数量增加,群体规模不断增长。例如,到2018年底,全国奶山羊饲养量最多的陕西省富平县存栏羊数量增加至近50 万只,大部分养羊户的养殖规模为50 只左右,100 只以上的养羊大户500 余个,500只以上的大型羊场10 余个,上千只大型羊场3 个,大型羊场加基地的运营模式基本上实现了全产业链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使奶山羊生产的收益最大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初步建成现代奶山羊产业技术体系
20世纪80年代,奶山羊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畜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益于原农业部、商业部、轻工业部的大力支持,在刘荫武教授为首的全国奶山羊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协调下,依托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部奶山羊研究室雄厚的科研实力,《奶羊与羊奶》杂志创刊,在全国28 个省(市、区)建成了3 个纯种西农萨能羊良种场、十几个奶山羊繁育中心和种羊场,以及64 个奶山羊生产基地县,奶山羊生产以农户散养为主体。同时新建奶粉厂等羊奶加工企业50 余家,为当时总规模300 多万只的奶山羊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解决城市、农村人口的蛋白质营养做出了贡献。现存种羊场、奶山羊基地县和奶粉厂仍是奶山羊产业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奶粉厂和炼乳厂已经改造成现代化乳品加工企业。
在陕西、山东等传统奶山羊主产区基地县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农户散养为主的背景下,统一布局、统一管理、统一育种、统一营销,取得了显著效果,推动了奶山羊种质改良,探索出奶山羊乳品加工企业参与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新模式。在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大部分奶山羊生产基地县都成立了奶山羊生产合作社或奶山羊产业联盟等奶农专业合作组织,发挥了科技服务、市场开拓、权益保障等作用,通过企业参与进一步调动了农户养羊的积极性,推动了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建设逐年完善。形成了科研单位、民企协作、利益共享模式。乳品加工企业深度参与适度规模化奶山羊全产业链经营,羊奶产品的附加值显著提高,养殖户生产收益得到保障。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原农业部奶山羊行业专项的支持下,依托原有的奶山羊基地以及新建养殖和加工企业,整合全国奶山羊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力量,初步建成以原种场、繁育中心、种羊场、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产业联盟等为主体的现代奶山羊产业技术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与科技支撑。
获得多项奶山羊科技成果
科技对奶山羊产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有目共睹。在长期的奶山羊生产实践中,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业务主管部门和养殖场等密切合作、联合攻关,获得多项科技推广新成果,包括后裔测验、标记辅助选择、高效人工授精、胚胎移植(MOET)、冷冻精液制作、集中产羔等奶山羊良种扩繁技术;阶段饲养管理、养殖小区建设管理规范、饲料配合及TMR饲喂、疾病防治、污染处理等奶山羊健康养殖技术;羊舍建造、挤奶机械、饲料加工搅拌机械等奶山羊装备制造技术;奶粉、液态奶、奶酪、酸奶发酵等山羊奶产品加工技术,为奶山羊全产业链生产提供了科技支撑和技术储备。
奶山羊国际合作成效显著
与其他行业相比,奶山羊产业的国际合作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开始,刘荫武教授就与美国山羊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此后,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与德国、荷兰、法国、澳大利亚等国也建立了合作关系。科研团队不但赴美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考察奶山羊生产,还多次邀请国外专家来访,交流科研成果,共同举办奶山羊国际会议和国际培训班等,成为畜牧业重要国际合作领域,吸引了多位国外学者与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进行合作研究,促进了我国奶山羊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培养了一支奶山羊产业科技队伍
狠抓技术培训是多年来我国奶山羊产业发展的宝贵经验。自从1980年以来,举办了多期奶山羊技术员培训班和数以千计的奶山羊养殖能手短训班,通过养殖、配种、管理和疾病防治、羊奶质量检测等系统技术培训,养殖户对科学养羊知识的接受能力显著提高,一批农村养羊专家脱颖而出,活跃在生产一线,为奶山羊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的奶山羊技术骨干队伍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发展。目前全国共有12 个省(市、区)20 多个科研教学单位从事奶山羊研究推广工作,省级以上高校和研究机构10 个;专职和兼职从事奶山羊科技研发的科技人员500 余人,副高职称或硕士学位以上占40%,从事遗传育种和养殖的占70%以上,其余人员从事乳品加工和疫病防控等工作,经过培训的奶山羊职业农民和养羊能手达万余人,成为奶山羊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奶山羊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奶山羊产业发展涉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良种场建设、良种登记注册、繁育技术推广、羊奶质量检测、羊奶产品加工、市场开拓和技术服务等多个方面,其关系错综复杂。现有奶山羊产业体系的薄弱环节和矛盾性日趋明显,难以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全产业链工程的现实需要,归根结底,关键在于如何强化科技支撑,突破全产业链发展的瓶颈。
各层次种羊场缺乏统一规划,产业布局仍不到位
我国奶山羊良种繁育体系与其他畜种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奶山羊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养殖户)建设没有统一规划,层次结构不明确,职责混淆,生产方向定位不准,尚未建立奶山羊种羊性能测定中心。问题的症结突出表现在种羊生产体系混乱,符合品种标准的种羊数量较少,造成种羊市场不够规范,种羊价格波动大,难以保证种羊质量,导致奶山羊群体遗传进展缓慢,损害了奶山羊养殖户和企业利益。对奶山羊产业来讲,布局合理性尚需进一步提高,奶源恶性竞争、竞相压价抬价等不良现象亟需改进。
我国的奶山羊存栏数虽多,但平均生产性能差,种羊数量少,良种覆盖率低(40%左右),泌乳期平均单产仅210 千克左右,与居世界领先水平的捷克萨能羊平均产奶量800 千克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奶山羊亟需选育提高或杂交改良,提高良种覆盖率的任务十分艰巨。大多数基地县和养殖企业投入少、人员少,只注重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完全忽视了奶山羊选育工作的重要性,良种繁育体系名存实亡,导致奶山羊品质退化,奶山羊生产基地县良种羊的数量减少,企业养殖基地的种羊品质亟待提高。
奶山羊良种繁育体系还不健全
在长期的奶山羊产业发展过程中发现,奶山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数良种繁育体系的成员认识不到位,业务部门和科技推广单位的资金和推动力有限而导致有关繁育养殖技术的推广难度增大。另外,受益最大的羊奶加工企业对繁育体系建设的重视不够,投入较少,严重制约了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良种是发展我国奶山羊业的突破口,据调查,在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综合因素中,良种贡献率占40%、饲料占20%、疫病防控占20%、管理条件占15%、其他占5%,足见其重要性。良种繁育体系应放在奶山羊产业体系建设的首位,政府以及各相关部门应从战略高度提高认识,狠抓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作的落实。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比较效益等因素造成原有的良种繁育体系技术服务站点人员设备得不到补充和更新,技术人员培训也受到制约,不能及时掌握先进的繁育技术,缺乏为养殖户提供必要技术的本领。在新时期我国奶业振兴战略指引下,要进一步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创新多方参与、多元投入、共建共赢模式,发挥良种繁育体系的基石作用。
奶山羊产业科技支撑不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80%,科技实力成为支撑经济建设的主导因素。奶山羊产业发展也不例外,虽然取得了不少科技成果,但繁育关键技术仍未取得突破,有效的育种技术措施缺乏,奶山羊群体改良速度缓慢,造成优良种羊占比小;奶山羊人工授精器械研发,可控多羔技术等高效扩繁技术落后,造成扩繁速度慢、效率低;农副产品饲料化、新型可替代饲料资源开发等研究不够,造成新型饲料资源短缺和养殖成本增加等;奶山羊疫病形成机理、传染病防控措施、新疫苗开发等研究不深入,造成疫病防控效果差、食品安全风险大等;羊奶新产品研发力量弱、研发技术落后、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造成优质羊奶产品种类少、市场占有率低,直接影响产业效益。除上述关键的科技短板外,粪污处理、环境保护等技术研究也不容忽视,只有突破产业发展的科技瓶颈,才能使奶山羊产业效益显著增加并实现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羊奶市场拓展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
作为特种奶的羊奶及其产品逐渐被大多数消费者接受,但消费市场仍十分有限。与其他畜牧产业相比,羊奶广告宣传偏少,信誉好、营销能力强的代理商、经销商队伍建设滞后、营销水平有待提高。薄弱的产品营销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奶山羊产业发展,消费者无法全面了解羊奶产品的营养特性和独特价值,应进一步加大公益广告投放力度,强化羊奶产品消费的正面引导,倡导科学饮奶,培育国民喝羊奶的习惯。另外,奶山羊及其产品品牌建设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美誉度不高、影响范围大的品牌少,品牌寿命短,影响了羊奶产品的销售推介。
除上述主要问题外,奶山羊良种登记制度不健全、养殖环境卫生状况差、收奶环节有漏洞、养殖户羊奶质量和食品安全意识差等问题也普遍存在,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强化奶山羊产业科技支撑的路径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奶山羊产业要实现创新发展,必须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形成强大的科技支撑才能确保奶山羊产业不断发展和壮大,在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和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构建奶山羊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基础上,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突破奶山羊产业关键科技瓶颈,实现创新发展。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创新发展奶山羊产业技术体系
在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应科学规划原种场、繁殖场、养殖户(商品场)的建设和布局。根据奶山羊群体数量及区域大小合理确定原种场和繁殖场的数量,明确各层次羊场的职责,严格种羊标准,规范种羊生产与销售。同时依托羊奶加工企业收奶站建设繁育技术推广体系,按产区半径大小和奶羊数量配备优良种公羊,培训技术员,大力推行鲜精人工授精技术,利用现代繁育技术提高繁殖率,加速奶山羊遗传改良。在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创新体制机制,发挥政府的规划指导作用,结合产区实际科学制订建设规划,确定重点,注重产业技术体系单元间的衔接,建设奶山羊全产业链,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
加快现代遗传育种技术创新,提高品种选育水平
畜牧业竞争力在于品种质量,其根本在于品种选育水平的高低。目前,全基因组选择、转基因育种、基因编辑育种等先进技术在奶牛、生猪、家禽等生产上逐步进入中试阶段,但在奶山羊上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方法也不成熟。因此,如何改进传统选育方法遗传评估的准确性、提高全基因组选择的效率、降低转基因育种和基因编辑育种的成本是当前奶山羊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科技问题,是提高品种选育能力的根本和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的前提。
加快高效繁殖技术创新,提高良种覆盖率
与奶牛相比,奶山羊繁殖力并不低,但相对于奶山羊产业发展的需求而言,繁殖力还不高,尤其是制约奶山羊扩繁的关键问题尚未解决。如子宫颈口输精和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受胎率低等,能否通过输精器械研发解决?变子宫颈口输精为子宫内输精,理论上将会大大提高繁殖效率。当然同时还要加强奶山羊生殖生理的基础研究,创新高效繁殖技术,如基于XY精子分离的性别控制技术、非手术胚胎移植技术等,提高奶山羊扩繁速度,羊群周转加快,选择强度加大,品种质量和良种覆盖率随之提高,支撑产业提质增效。
加快饲料加工及饲料资源开发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节本增效
奶山羊养殖的饲料成本占饲养成本的70%左右,因此,从节约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入手也等同于增加利润。通过饲料加工技术创新,可以增加养殖业效益,如加工玉米青贮料过程中掌握合适的铡草参数就能显著提高青贮料的消化率,精料加工技术革新的空间更大,通过饲料加工技术改进,节约成本具有很大的潜力。在饲料资源方面,要改变单一蛋白质饲料来源的现状,奶山羊作为最耐粗饲的反刍动物之一,蛋白质饲料的来源更为广泛,应加大开发力度,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加快饲料化技术研究,以节本求增效。
加快疫病防控技术创新,保障安全生产
疫病风险是养殖业的主要风险之一,如何做好疫病防控是保障奶山羊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科学有序的疫病防控技术体系,研发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关于奶山羊重点疫病(羊传胸、口疮、羊痘、假结核、乳房炎、羔羊痢疾等)形成机理的研究不够,难以开发出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和疫苗,动物疫病扩散模型与风险预警研究开展较少,在奶山羊上还是空白,亟需加大投入,通过兽医科技支撑保障奶山羊安全生产,降低疫病风险。
加快羊奶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培育消费市场
尽管羊奶新产品的开发进步不小,但产品开发技术总体还比较落后,新产品种类较少,市场占有率低。原因在于我国对羊奶的特殊活性物质研究仍然比较滞后,有针对性的产品开发能力较弱。我国少数民族多,食用羊奶的方法多种多样,目前关于民族特色羊奶产品制作工艺及文化背景的挖掘还比较欠缺,另外,羊奶产品的研发投入不足也是造成产品单一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奶山羊全产业链建设理念的宣传推广大大提高了羊奶加工企业参与新产品开发的积极性,多家羊奶加工企业主动引种羊、建基地、抓奶源、提质量、做产品、促营销,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实践证明,通过投资建设养殖基地和挤奶厅,稳定了奶源,提高了质量,为企业开发高端乳制品奠定了基础,有利于迅速培育羊奶产品消费市场。
在新产品开发方面,加强科学研究。做精羊奶粉,如婴幼儿配方奶粉、老年奶粉和富含特种营养元素的花色配方奶粉;做大羊酸奶,乳酸菌发酵脱膻效果明显,是开拓羊奶消费市场的突破点;做好液态奶,液态羊奶加工过程中增加脱膻处理环节,同时防止出现蛋白质变性沉淀和糊管现象,创新加工工艺,保证液态羊奶的风味和质量;做点羊奶酪,奶酪产品风味独特,消费市场仍在培育阶段,羊奶酪生产应创新加工工艺,着力开发出适合我国消费者口味的新产品,同时扩大乳清粉生产,为高端羊奶婴幼儿配方奶粉加工提供原料,提高羊奶产品的附加值,用产品市场龙头带动奶山羊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羊奶消费市场培育是奶山羊产业发展的拉动力,没有市场就没有产业。在羊奶产品市场培育过程中避免急功近利和过度夸大宣传,以产品质量去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凝聚行业共识,充分调动消费者、养殖者、加工者、代理商、经销商及专家等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动和促进奶山羊产业发展的合力,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加大产业技术队伍建设力度,提供人才支持
奶山羊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规模化羊场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同时还要适应羊场信息化管理的新需求。因此,奶山羊产业化的关键是人才。技术队伍(包括营销人员)建设应与产业发展同步进行,抓好稳定与提高,改善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待遇和工作条件,能够留得住、干得好,充分发挥其才能。同时要注意队伍的年龄结构,保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技术人员提供培训机会,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特别是人工授精员的培训工作要严格要求,建立考核与职业农民资格认证体系,持证上岗,并实行动态管理,绩效与工资报酬待遇挂钩,调动技术员积极性,激励基层技术人员和养殖户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综合业务素质。
结语
奶山羊产业是畜牧业朝阳产业之一,独具产业特色,产品营养价值高,综合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奶山羊产业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全产业链工程环节多、难度大,行业关注度有限,初步建成的现代奶山羊产业技术体系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部分单元之间的协作机制尚不完善,需要奶山羊产业相关领域从业者知难而进,共同努力,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作用,推动奶山羊产业高效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