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滩历史文化风貌街区新建建筑设计策略探讨
——以上海海通大厦项目为例

2019-09-11

建筑技艺 2019年7期
关键词:海通建筑群外滩

刘 宾

LIU Bin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海通大厦项目基地位置极具特殊性,严格来讲海通大厦用地位于“外滩之外”,但随着外滩的发展,项目用地已经融入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之中。本项目作为外滩第二立面1之一,势必要延续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并且对历史街区将有一定影响。

本项目在建设条件、形态处理方面限制较多,基地周边建筑多为历史保护建筑——历史上曾为英租界地,同时项目用地面积小,周边居民多,根据《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等相关规定,在确保与周边建筑保持合理间距的前提下,建筑形态等方面还应与周边建筑相协调。以上是本项目建造之前应该重点思考与解决的建筑设计问题。

1 基础资料调研——设计策略之前提

1.1 外滩、外滩源、“外滩第二立面”——机遇

上海海通大厦项目位于北京东路以南、四川中路以西、宁波路以北,基地西侧现有居住建筑、公共建筑,且周边建筑风貌多样。基地既处于外滩历史风貌街区的影响范围之内,又位于“外滩之外”。

外滩位于上海中心区黄浦江畔,又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最初的外滩指中山东一路,全长约1.5km,位于黄浦江以西,南起延安东路,北至上海大厦;汇聚了不同时期(多为租界时期)、不同国家、各类风格的建筑,如古希腊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但建筑高度、质感、色彩等方面又彼此协调,形成了上海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最高的近代建筑群体。随着历史的发展,外滩在某种意义上扩大了影响,将外滩源囊括在内。外滩源一般指黄浦江以西、苏州河南岸、四川中路以东、滇池路以北的区域,区域内建筑多为英租界时期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建筑。外滩源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多集中在圆明园路以西、虎丘路以东——外滩源的核心区。中实大楼、安培洋行、哈密大楼、协进大楼、广学会大楼、光陆大楼等历史建筑集中体现了外滩建筑的风貌形象。

随着历史的推移,外滩经济及文化等方面逐渐发展,其影响范围也随之扩大,非临江的建筑群——作为外滩第二立面也逐渐融入外滩范畴。如今,外滩的定义范围也囊括了黄浦江以北及滇池路以南的部分区域,因而外滩在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等方面也有了新的定义。海通大厦作为外滩第二立面之一,要在延续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同时对历史街区有一定影响。

1.2 复杂的周边环境——挑战

海通大厦项目面临的最大限制条件是基地位置及周边环境具有非典型性,周边建筑风格迥异,建筑性质复杂。

首先,该项目地处外滩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且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滩建筑群”建设控制地带内,周边存在多幢优秀历史建筑。

基地北侧是沙美大楼(1921年建成),为上海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属折衷主义风格,立面为古典横向三段式,主入口为券式门洞,并以塔司干柱装饰;纵向三段式,分为首层、二层至四层、顶层三段,二层以上窗台处设计出挑阳台,作为造型装饰并配以具有纹饰的铸铁栏杆。基地东侧是利康大楼(1911年建成),为第五批上海优秀历史建筑,清水红砖立面,安妮女王复兴风格,砖拱及底层之间楣梁上的装饰纹样以及拱形门窗爱奥尼克柱头砖雕花饰做工细腻。

除沙美大楼、利康大楼外,基地周边及附近还有原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大楼、原上海大楼、原仁记洋行大楼、原浙江商业银行大楼、中实大楼、原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大楼等众多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这些建筑多为新古典主义或折衷主义风格,具有古典构图的比例和精美的细部,立面以石材或红砖为主,层数位于2~5层不等,檐口高度多为20~25m之间,构成一个立面形象丰富、关系和谐的历史环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等相关保护法规与条例,项目必须进行文物影响评估。本项目应当符合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规定:建筑应当在使用性质、高度、体量、立面、材料、色彩等方面与优秀历史建筑相协调,不得改变建筑周围原有的空间景观特征,不得影响优秀历史建筑的正常使用;在高度、体量、色彩等方面与历史文化风貌相协调。

其次,项目用地局促,仅为0.38ha。周边建筑性质与位置复杂,除诸多优秀历史建筑外,用地东侧隔四川中路利康大楼,贴临红线西北侧原上海小楼、西南侧原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大楼,用地东北角建筑内均有居民居住,按照《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条例》等相关条例规定,应视上述建筑为居住类建筑。因此,本项目与周边居住建筑应保持严格的间距并满足其日照要求2。

1 海通大厦东北向效果图

2 海通大厦正立面入口

2 区域建筑特征——设计策略之分析

凡事均有两面性,限制与困难从某种角度来看,也是有利条件。基地本身环境虽拥簇,但自然地依附于临江第一立面——外滩建筑群,也暗示着基地本身具有良好的空间景观和空间活力。除南侧高层现代建筑外,紧邻基地周边的其他建筑在形态与尺度上有规律可循,均为多层建筑,立面采用三段式,首层(段)装饰檐口线高度在5m左右,建筑总高度为20m左右,立面开间尺寸多为4~4.5m。

基地区域建筑环境——临江外滩建筑群以及外滩第二立面建筑群,虽然建筑性质与风格迥异,且立面高低、色彩、材料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也存在一些共性的建筑特征:

(1)历史建筑在体量与造型上注重利用街道交叉口处,如功能上多为建筑出入口;形态上以圆弧或折线为重点装饰,或利用柱式,或形成塔楼,成为视角中心。

(2)立面纵向结合檐口或塔楼以水平线脚将建筑分为三段,立面横向以竖向承重体系为基础划分开间,体现竖向感。

(3)立面装饰以窗上、下部分层间墙为装饰重心,局部设挑阳台、凸窗作为视觉点缀。

(4)建筑材料主要为石材(花岗岩),以斩假石、水刷石及清水砖墙为主。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建筑细部形态正是体现外滩建筑风貌及文化的主要要素。所以,海通大厦作为在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的新建项目,应该充分考虑周边建筑特征,尊重、延续区域风貌。

3 保护原则与处理方式——设计策略之方法

3.1 保护原则

参照国际公认的做法,我国在历史建筑及街区保护方面初步形成了一些原则方法:1)整体性原则,注重建筑群落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共存;2)延续性原则,在单体历史建筑上重视历史文化的延续,历史街区保护方面注重空间活力的延续与共享;3)历史真实性原则,注重历史文脉的真实性,不破坏周边环境;4)灵活性原则与多样性原则,在古建筑及街区上注重采用现实建筑技术与手法,表现功能等。

在建筑形态与空间层面上,强调保护街区整体的风貌,重点保护构成建筑及街区建筑外观的主要因素,保护并充分利用历史街区的历史文脉及活力;在行政方面,逐步实现依法保护,做好规划,划定区域,制定保护措施与法规。

在历史建筑街区内更新(新建、插建)形式上存在两种倾向,在历史街区以及保护建筑中要注重相互借鉴渗透。

(1)相似协调,即采用类同形象、类同因素。在建筑元素、材料、颜色等物理属性上力求相似,以达到保护历史街区风貌的目的。

(2)对比协调,即在注重周边建筑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也要考虑新旧建筑在造型、材料、质感、甚至风格上的对比。

3.2 历史街区新建建筑处理方式

由于新时期建筑功能需求与历史建筑功能存在较大差异,新建建筑宜采用新技术以满足功能需求,在外在的建筑形态上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1)追求比例与形式的统一,如运用现代材料以相同的比例形式与历史建筑达到形式上的统一。

(2)力求材料、材质以及色彩的统一,如日本那须博物馆以类似清水砖的现代材质,在建筑形式与色彩上与古建筑保持统一。

(3)以明显差异处理手法体现重要历史事件,如德累斯顿军事历史博物馆扩建时增建的钢结构看似是对古建筑的一种“破坏”,实则隐喻了“战争的破坏”,有着强烈的历史统一性与历史警示意义。

(4)当历史建筑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文脉、史料记载等方面的重大意义时,会采用重建的方式将建筑复原或原地重建。如德国德勒斯顿圣母大教堂(始建于1726年)是由木匠大师奥尔格·贝尔主持设计建造,采用圆形拱顶、砂岩拼建等前所未有的建筑方式,历时17年完成。圣母大教堂高95m,规模巨大,精巧华丽,是西方新式教堂建筑的代表作,也是这座古老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以及德累斯顿最亮丽的风景,有许多音乐、艺术大师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教堂毁于二战时期(1959年),并于2005年重建。另外中国扬州鉴真寺也是为了纪念高僧鉴真而由后人修建,与日本唐招提寺建筑相似。

以上论述的保护建筑及周边新建建筑所采用的手法,并不能囊括所有历史建筑保护与开发的设计策略或方法,或许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但从中也有一些积极的借鉴经验,应注重根据具体的环境与条件寻求最优解决方式,也应注意到这些方式也会随着历史文化与技术条件发展而有所不同。

4 海通大厦项目总体及造型设计——设计策略之尝试

海通大厦作为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的新建建筑,在延续良好的历史文脉、街区风貌景观、空间环境及其活力的同时,要注重建筑功能与形式的灵活性,同时将空间活力氛围引入基地。

4.1 建筑风格

外滩建筑群的建筑风格以新古典主义、折衷主义和现代建筑风格的装饰主义为主。在海通大厦设计过程中,尝试了相似、对比以及折衷等手法,最终决定延用外滩建筑群古典建筑的比例和构图,即临街立面选择古典分段立面,建筑尺度及模数则呼应周边的利康大楼、沙美大楼,使新建建筑整体形象延续外滩地区的历史风貌。建筑局部以现代材料进行Art Deco 风格的精简装饰,展现端庄又简约的现代风貌。

4.2 总体造型

外滩建筑群主要以外滩二期古典建筑和三期大厦为主,建筑层数多在5~8层之间,由北向南排列依次在百老汇大厦、沙逊大厦和中国银行以及江海关和汇丰银行大楼形成三处轮廓线的高潮。外滩建筑群中位于北京东路和南京东路之间的有沙逊大厦、中国银行、横滨正金银行、扬子大楼和怡和洋行,基地位于外滩建筑群西侧,其建筑高度应予以严格控制,确保不破坏外滩建筑群的轮廓线。

3 外滩至海通大厦沿北京东路视线分析

4 海通大厦与外滩建筑群轴测关系图

5 沙美大楼立面比例分析

6 利康大楼立面比例分析

沿外滩景观视线方向,海通大厦沿北京东路正对怡和洋行,其建筑高度为23.95m,对外滩建筑群的轮廓线没有直接影响。海通大厦立面纵向分为三段式,四至六层为退台式的景观露台,与周边历史建筑在临街立面造型上相呼应。利康大楼底层内收,五层退让形成建筑檐口,高度为19.00m;沙美大楼二层以上退让形成阳台,五层再次退让,檐口高度为20.70m。海通大厦五层檐口高度为19.45m,处于利康大楼、沙美大楼檐口高度之间,在维持历史风貌的同时,也使底层有良好的日照条件。

4.3 建筑立面设计

西方古典建筑的立面设计提倡富于统一性与稳定性的横三段(五段)和纵三段式。外滩建筑群除中国通商银行大楼和部分现代主义建筑外,其他建筑立面均为古典多段式,如格林邮船大楼、汇丰银行、怡和洋行等。

海通大厦建筑立面为纵向三段式,一层以水平向构件和连续的大面积落地窗形成基座般的第一个层次;二至四层主体部分通过4层通高的壁柱和连续的竖向长窗形成富有韵律和节奏感的整体立面作为第二个层次;五、六层逐层退进,且六层局部使用折板装饰标识入口,形成建筑立面纵向三段式的第三个层次。

大厦东立面为横向五段式,南、北立面为横向三段式,与临街相对的利康大楼、沙美大楼的立面节奏一一对应,形成立面上的进退层次互动。建筑临街东立面以主入口为中轴,呈对称处理。位于北京东路与四川中路转角的入口,通过北立面、东立面的局部后退形成丰富的层次感,也有效缩小了转角面宽,消解了建筑的体量。

外滩建筑群造型丰富,除了古典多段式的立面设计外,临街立面相接的转角处也都是彰显大楼独特造型的点睛之笔,如中山东一路3号有利大厦、中山东一路27号怡和洋行。有利大厦为折衷主义风格,细部采用变形的古典柱式,立面东北转角处有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塔亭,四面以双立柱支撑圆顶。怡和洋行位于中山东一路和北京东路的交界处,其立面通过退进和斜切的手法塑造出转角空间,两根三层通高的巨柱在延续中山东一路临街立面元素的同时,又产生出新的立面节奏。

海通大楼转角处顶部依次退台、层层收进的标识性设计,既呈现出街区转角入口的质感和体积感,又彰显了企业形象。海通大厦临街相对的沙美大楼目前处于修缮中,未来将恢复顶层转角处的穹顶,届时海通大厦与沙美大楼将临街呼应,共同组成新的街道天际线。

4.4 建筑材料选择

外滩建筑的色调和材料和谐统一,材料多以花岗岩为主,其次是水刷石和瓷砖,色彩多为高明度、低彩度的暖色调,通过建筑造型、体量形成有层次和协调的轮廓线。海通大厦立面材料主要采用石材,呈现庄重、沉稳的建筑形象,在主体材料与色调上延续外滩历史风貌。临街立面上开设竖向玻璃长窗,窗框部分使用纯铜或铜铝合金装饰包边,使建筑立面通透明亮;大楼入口处则以金属为主,体现功能转换,既强调出入口的位置,又增添立面的变化与层次感;除此之外,立面壁柱表面有Art Deco风格的装饰细部,与历史建筑在建筑风貌相协调。

5 结语

外滩具有独特的街区风貌及空间景观,其承载着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需要合理地进行保护与利用。上海海通大厦项目作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街区中的新建建筑,充分重视现有的历史文脉环境,在延续历史街区风貌等方面有严格的限制条件,也有先天的优势环境。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当抓住主要矛盾——如何延续历史街区文脉,分析利弊优劣,在保护历史街区空间景观的同时,充分利用空间活力,创造良好的物质景观,延续外滩历史文脉价值。

注释

1 外滩第二立面指非临江(黄浦江)的外滩建筑群。

2 由于周边居住建筑与基地距离小,本工程势必会对周边居住建筑日照造成一定影响,此问题需要妥善解决,但不是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

猜你喜欢

海通建筑群外滩
去外滩兜兜风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外滩又有一群“圣诞老人”爬墙送礼物
探秘布列斯特要塞建筑群
新堡庙古建筑群考察记
浅谈阿尔寨石窟壁画艺术
爱它,就放它回家
摆渡的人
外滩啊外滩
海通集团内审质量提高途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