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人本需求
——深圳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的产业空间发展研究

2019-09-11

建筑技艺 2019年7期
关键词:创智知识型活力

杨 旭

YANG Xu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1 深圳高密度城市环境下产业空间的发展现状

深圳是一座科技创新驱动的城市,在2016年出台的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深圳被确定为国家产业和科技创新中心。2018年,深圳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5 40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总数高达1.44万家,位居全国第二。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深圳的产业集聚,尤其是众多的产业集聚区域,促进了中小型企业的高速发展。以深圳南山区为例,2019年其辖区拥有上市公司总量达15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 500家。可以看出,在高密度城市发展的背景下,深圳的产业空间呈现出高度聚集的趋势(图1)。

2009年《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出台后,深圳的城市建设开始由增量转向存量发展。2010年,国务院于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前夕批复了《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提出推动城市适度高密度发展的策略。随着全市人口密度的持续增加及土地供应的减少,以城市更新为主导的城市空间高密度发展成为近年来深圳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

然而,在城市更新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拆迁压力以及资本的逐利本能,深圳出现了7~8以上的超高容积率产业空间,但其“简单叠加容积率”的发展模式无法真正满足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人本需求,甚至阻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例如,过于追求商业价值而导致的商业综合体化;追求高租金而导致的写字楼高端化;过度追求使用效率而导致缺乏足够的社交空间;片面强调功能复合而导致的“产业空间孤岛化”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产业集聚的矛盾,也使我们开始反思产业空间高度聚集发展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1 南山区产业聚集空间

2 国外核心城区产业聚集空间的研究与思考

近年来,国外的创新型产业纷纷回归城市,呈现出在核心城区高度聚集的趋势。这些区域与创业团队、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共享实验室、联合办公空间等建立起广泛联系,具有完善的城市功能,如纽约硅巷(Silicon Alley)、伦敦硅环(Silicon Roundabout)和坎布里奇肯戴尔广场(Kendall Square)等(图2~4)。

2 纽约硅巷

3 伦敦硅环岛

4 坎布里奇肯戴尔广场

硅巷位于纽约曼哈顿下城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为硅巷带来了新的生机。纽约致力于提供优惠的土地与资金政策,吸引应用科技水平一流的机构入驻,努力成为新一代科技中心。目前,硅巷已被誉为继硅谷之后美国发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中心地带。

硅环岛地处于伦敦东区科技城,英国政府希望通过培育本土创新企业打造世界科技中心。2010年,该区域科技创新企业达到85家。随后,伦敦政府重点扶持改善“硅环岛”的城市功能与社区环境。政府投资改善Old Street地区,并计划在此建造欧洲最大的民用设施中心,为新兴科技公司与社区服务。截至2015年,伦敦东区科技城的高科技公司数量已增长到1 472家。

肯戴尔广场位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麻省理工学院附近。由于重视大学和产业间的技术转化,该地区形成了美国最重要的生命科学、医药集群,催生出数百家小企业,并吸引了众多知名的高科技企业。肯戴尔广场多元化的混合功能、充满活力开放的公共空间与公共创新中心,吸引了很多创业者和年轻的专业人士,真正激发了该地区的科技创新活力。目前,肯戴尔广场逐渐成为一个宜居、繁荣的社区和高科技公司高度集中的区域。

国外高集聚产业空间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通过吸引知识型人才聚集,从而促进创新科技企业入驻。通过推动知识型人才间的交流,提供丰富多元的城市生活,使创新企业获得更多知识溢出,让知识型人才得到更好的城市生活体验。不难看出,充分满足知识型员工的人本需求是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产业高集聚度的核心驱动力。

3 深圳高集聚度产业空间的三次实践

3.1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之“多层地表”

5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

项目设计于2011年,是深圳首个容积率突破6.0、总建筑面积近200万m2的产业综合体(图5)。设计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在高容积率下,创造出更为宽松、怡人的公共空间。我们以立体分层的城市设计新模式,创造性地通过城市层、社区层、企业层三重公共、半公共界面组织交通和空间,塑造空间立体、功能复合、人性化、生态化的城市空间。同时提出“多层地表”的理念,在不同高度上设置多样性的地表空间,满足城市层、社区层、企业层不同的功能与活动需求。“多层地表”共设5层:-5.4m标高的下沉庭院、0m标高的活力街区、9m标高的架空公共花园、24m标高的企业交流平台、50m标高的屋顶花园,分为连续与半连续两种模式,在不同高度上形成园区的“立体地表系统”(图6)。

此外,为了完善城市功能,设置了70%的产业研发用房、20%的人才公寓、10%的商业配套。在满足职住平衡的同时,通过功能混合来激发产业空间的公共活力。

6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多层地标体系建成效果

3.2 留仙洞创智云城之“企业活力环”

2014年,留仙洞创智云城启动设计竞赛,当我们再次面对高集聚度的产业空间时,团队开始尝试通过空间、功能、场景的多重塑造,满足企业的人本需求,进而促进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发展(图7)。

我们在设计中提出了“企业活力环”的设想,由大数据中心、共享会议室、企业展示馆、众创空间、孵化平台、金融创投平台构成,以多维度形态贯穿于园区。我们期望将更多激发企业发展的因素串联起来,并在空间状态上呈现出多样化与人性化,从而满足不同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同时,“企业活力环”串联起多个公共空间,最终形成环形的公共空间系统,将整个园区连成一体。通过功能的设置、场所的营造、事件的策划等方式,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活力环”设计以场景为核心,以体验为驱动,探讨符合创业团队所需的功能,如健身、院线、体验店、商业、餐饮、空中慢跑道、共享图书馆、托幼中心等,以街区式、体验式的商业场景促进产业空间的活力(图8~10)。

7 留仙洞创智云城

8 留仙洞创智云城企业活力环设计概念

9 留仙洞创智云城企业活力环设计概念

10 留仙洞创智云城企业活力环建设情况

3.3 南山科创中心之“生态雨林”

经过两次实践,我们认识到产业高度聚集的内因来自于知识型人才对社交生活的诉求。通过社交活动,知识型人才获得更多的知识与灵感,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因此,在2018年开始的南山科创中心的设计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实现产业共享交流、高聚集效应与弹性发展空间(图11)。

11 南山科创中心

设计以产业的人本需求为出发点,打造复合多样、持续可变的产业空间生态系统。借鉴“生态雨林”的理念,将园区分为“地表层”“伞盖层”和“树冠层”。“地表层”是位于建筑高度30m以下的城市街区,连接城市交通、汇聚人流,具有足够的高度保证自然光线的渗透,将大尺度城市空间与小尺度街巷空间充分融合,形成尺度适宜、多样丰富的城市公共客厅;“伞盖层”是漂浮于地面30m之上,长420m、宽165m、总面积接近15万m2的弹性产业空间,宽敞、通用的“伞盖层”产业空间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最大限度的可能性;“树冠层”由位于“伞盖层”之上的7栋塔楼组成,企业提供相对私密的办公环境,更为独角兽企业打造稀缺性。产业信息通过竖向交通体系充分交织,不断向孵化企业输送养分,从而提供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集产业空间、服务配套、市民生活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将3层空间连接起来,形成连续的城市开放街区。体系化的街区生活产生的高聚集效应,为企业和人才的创造性提供了载体。灵活的平面、内外交融的开放空间,使得本项目不会局限于创造一个传统的产业园区,而是期望构建一处真正服务城市、服务产业、服务知识型人才的“全生命周期”的产业生态雨林(图12,13)。

12 南山科创中心“生态雨林式”产业空间概念图

13 南山科创中心“生态雨林式”产业空间概念图

4 总结

通过对创新型产业空间发展趋势的研究、创作与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深圳城市空间高密度发展的背景下,创新型企业之所以有高集聚度,是创新企业与知识型人才的人本需求——知识型人才需要高品质的城市生活与社会交往,这不仅会促进人才自身的成长,也会促进企业的发展,这才是企业高集聚度的核心因素。我们认为高集聚度的产业空间有三方面人本需求:高聚集效应的“城市化生活需求”、产业共享交流的“知识人才社交需求”以及弹性发展空间的“企业发展性需求”。

高集聚度的产业空间需要具备城市的多元化特征,通过公共开放空间激发创新交流、社会交往与企业间合作,促进知识人才间的互动,增加创新型企业的产出,进而推动创新创业企业的高度聚集。

猜你喜欢

创智知识型活力
活力
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研究
都市区创智中枢 北郑州水韵嘉城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策略
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初探
Hello音乐节!活力穿搭show不停
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特征与管理策略
活力青春
李启煊:种一块先锋试验田
丁亮:出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