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环境的对话
——感受拉斐尔·莫内欧的建筑

2019-09-11

建筑技艺 2019年7期
关键词:马德里大厅火车站

王 春

WANG Chun

保利控股发展集团英国公司

1 一个儒雅内敛的西班牙人

在我的印象中,西班牙总是富于色彩和激情,那里孕育了众多的艺术家。也许是伊比利亚半岛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使得西班牙艺术复杂而多元,或热情奔放如毕加索,或阴柔鬼魅、充满幻想如高迪和达利。但这里要谈的一位建筑师却与上面提到的几位前辈大师不同,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个学者型建筑师的儒雅、内敛。他的作品总是不温不火,好像静静的小溪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设计中积极探讨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他就是拉斐尔·莫内欧——当代最杰出的西班牙建筑师之一。

2 职业成长的简史

莫内欧生于1937年,1961年大学毕业,1965年在马德里建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60~1961年他曾跟随丹麦著名建筑师伍重一起工作,1963~1965年在罗马的西班牙学院学习。1965年毕业后,他在马德里建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他在设计实践中大量运用砌体,建筑形式以现代主义为主,并用精准的当代几何学对传统形式给予转译,体现出对传统的尊重。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西班牙:萨拉格萨的Diestre工厂(他的第一个项目)、梅里达国家罗马艺术博物馆(建在古代墓地考古现场上的建筑)、皮拉尔(Pilar)和胡安 米罗(Joan Miro)基金会、普拉多美术馆扩建等。另外还有一些位于海外的项目:Wellesley学院的戴维斯美术馆、斯德哥尔摩当代艺术与建筑博物馆、洛杉矶的天使圣母大教堂。莫内欧于1968年创办了《Arquitectura Bis》杂志,他同时还是一位著名建筑的理论家和评论家。

莫内欧自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职业生涯到现在,设计了众多建筑作品。特别是他设计的国家罗马艺术博物馆、穆尔西亚(murcia)市政厅和科尔萨(kursaal)会议中心都非常著名(图1,2)。他也获得了包括普利兹克奖在内的众多世界级的建筑大奖。莫内欧除了从事建筑实践外,同时还在美国和西班牙的大学任教,他在1985~1990年任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并出版过数本专著,足见出其在理论和学术上的造诣。

1 murcia 市政厅

2 kursaal 会议中心

3 重要代表作品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笔者就开始关注莫内欧的作品,国家罗马艺术博物馆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项目。国家罗马艺术博物馆位于西班牙古城梅里达,该城在公元前1世纪被古罗马军队占领,并作为卢西塔尼亚省省府。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梅里达成为极为重要的司法、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现在城中还保存着三处重要的古罗马建筑遗址:古罗马剧场、古罗马竞技场和古罗马博物馆。博物馆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是供来梅里达的旅游者参观,另一个是让专家在这里进行发掘和研究。博物馆建在一个古建筑遗址上,与古罗马剧场和竞技场成三足鼎立之势。建筑采用砌体建造,外立面连续的倾斜的扶壁柱以及密格的金属窗,让建筑显得既宏伟又质朴,其立面效果让人联想起外墙大理石剥落后的古罗马建筑。建筑嵌入现在的城市肌理中,与前面的剧场和竞技场颇为不同。主入口巨大的砖拱造型、白色大理石门楣、门楣上的古罗马雕像以及带有门钉的厚重的金属门都凸显出建筑的个性和气质。

进入室内,连续的纵墙和墙上的拱形门洞产生了强烈的空间纵深感。大量的天窗和高侧窗使大厅中充满阳光。主通道、夹层展厅和次要的通道均架设在纵墙上,其下是位于博物馆地下的古建筑遗址。所有这些都被“收纳”在一个高大的空间之内。意大利大理石的柱子和雕像在纵墙形成的连续拱门的衬托下显得古朴、庄严。墙上的照明线管采用了非常放松的明装形式,这样既没有使建筑显得粗糙,反而与展览的氛围非常好地融合在一起。

Bankitery银行办公楼是一个中型银行的总部,坐落在马德里最繁华的大街上,位于一座建于19世纪的别墅后面。为了不造成对后面住宅的遮挡,建筑呈斜角布置。建筑外墙采用了马德里传统的红砖,窗户的处理不同于其现代的样式。由两位艺术家制作的位于窗下墙上的浮雕和壁画以及窗洞上的线脚让人联想起上个世纪的艺术装饰风格。该建筑建成于1976年,经过近40年多的时间仍显得得体和令人愉快,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这对于一幢现代建筑来说非常不易(图3~5)。

3 bankitery 银行办公楼

4 bankitery 银行办公楼

5 bankitery 银行办公楼

马德里阿托查(atocha)火车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这里原来是一个老火车站,由于高速铁路的修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旧候车大厅、车站广场、长途汽车站和短途火车站。抵达火车站时,新车站大厅和钟塔及一个圆形出口引人注目(图6~8)。新车站大厅是一个大跨度钢结构的棚子,位于旧车站大厅的前端。旧车站大厅建于1891年,是一个古典复兴式的建筑。1992年整个车站由莫内欧负责改造。我们首先进入旧车站大厅。穿过一个普通的金属玻璃门,眼前呈现出的是一幅令人意想不到的画面(图9,10)。由于站台层比入口层低,进去后人位于整个大厅的上层,站台被改造成了一个热带植物园,高大的热带植物郁郁葱葱,大厅雾气蒙蒙,站在入口层略有不适。拾阶而下来到站台层,发现在走道两边的座椅下面设有空调出风口,感觉很舒服。这里作为一个旅途中的休憩场所让人感到非常惬意。

6 马德里atocha 火车站钟塔

7 马德里atocha 火车站入口

8 马德里atocha 火车站停车场

9 马德里atocha 火车站温室

10 马德里atocha 火车站温室

过去欧洲传统的火车站站台多是尽端式,在站台的顶上往往会建一个钢结构的大棚,这样的场景经常会出现在一些怀旧的明信片上,莫奈也曾画过。这个被改造的温室即是将旧站台封闭后形成的。对于废弃的站台,一般惯常的做法是将其改造成一个大厅,然而莫内欧却独辟蹊径将其改造成一个供人在旅途休憩的温室,不仅在设计上充满智慧,在工程建设上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温室首先需要充足的光线,其次内部也会在温、湿度控制上主要考虑植物的需求,而普通的展览温室由于人只是短暂的停留,所以即使感到不舒适,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但作车站为供旅客休息的场所则需要考虑人能够长期停留,因此它的光照、温湿度控制就要兼顾人和植物。

在设计中植物的选择也异常重要,室内湿度的上升也会对钢结构防腐有更高的要求。根据实地体验,从市政道路进入温室的入口由于位于温室的夹层上,温度和湿度较大,感觉不太舒服,但位于下面的温室大厅层则非常舒服。从这点上看,大厅的温湿度控制策略相当成功。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功能转换,将站房转换成温室休息厅,可以说是一个建筑设计的创举,不仅体现了建筑师的睿智,也彰显了建筑师对生活的非凡洞察力。

从温室的大厅层出来就到达了车站的主层,这一层位于地下一层,车站的主要设施均位于此层。巨大的交通空间和商店餐饮设施加上川流不息的人群,体现出了一个交通建筑的个性。广场上最前端的圆形建筑是一个出入口,里面有几组楼梯和扶梯,布置得略显拥挤。圆形建筑的屋顶部分很有特点(图11),建筑的外墙采用当地的红砖,新车站大厅为钢结构,结构形式新颖,新大厅左侧的停车场设计了一系列的圆形穹顶很有特点,带有一点阿拉伯建筑的韵味(图12)。该火车站我层在杂志上看到过多次,但看到实物仍然感到很有意思,特别是那个旧大厅中的植物园,恐怕在欧洲旧车站改造中也算是独树一帜了。

11 马德里atocha 火车站入口内景

12 马德里atocha 火车站停车场

离马德里火车站不远还有一个莫内欧设计的thyssen-bonememisza美术馆,该工程也是一个旧建筑改造。原建筑是一个新古典风格的宫殿,位于举世闻名的普拉多(prado)美术馆斜对面。该建筑建成于19世纪早期,在20世纪初被一家银行买走,对其内部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后来该建筑又归国家所有,并作为普拉多美术馆的临时展厅。1992年经莫内欧主持改造成为展出thyssenbonememisza家族收藏的美术馆。旧建筑位于主街上,加建部分位于侧面,来到入口的院子里人们才能看到加建部分。此建筑的外墙一改莫内欧惯用的红砖,为白色涂料墙面。几个为馆内采光用的外窗显得很特别,新建部分的裙房为一个种植屋面的餐厅。老建筑内部也加以全面改造。进入美术馆后,我被里面精彩的收藏吸引住了,美术馆的内部装修朴实无华,采光窗、光墙、采光顶设计得很有意思,体现了莫内欧学者型建筑师的风格(图13)。

13 thyssen-bonememisza 美术馆

对角线街区也许是莫内欧作品中体量最大的建筑。建筑位于巴塞罗那对角线大街旁,1993年建成。这样的建筑在欧洲城市中应该是很少见的,它是一幢沿对角线大街长度超过300m的大型城市综合体。这里原来是一块空地,而对角线大街是进入城市的一条主要干路。1983年莫内欧赢得了项目的竞标,他强调在项目设计初始,就想用巨大的体量突显这个城市综合体的存在,并且将空地充满,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城市界面。当然在这样强势的体量下,建筑师也运用了一些设计手法对巨大的体量进行了适度的消解,比如在300m的长度上建筑被设计成不同的高度,立面也进行了微小的错动,还开了一些穿过建筑的洞口。巨大的建筑只采用了黑白两种石材,主要墙身是白色石材,首、二层是黑色石材。建筑风格采用了简洁的体块和开窗方式,看过后能够联想起大卫·齐普菲尔德的建筑。

建筑内部有一条沿长向展开的内庭,成为建筑内部最主要的公共空间。对角线大街本身在尺度上就对人非常不友善,如此强势的体量,增加了这条大街的非人的尺度感。相对单调的体块和色彩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沉重感。300m长的街道层面的立面处理过于一致再一次加重了大街的单调乏味感。也许在设计这幢建筑时建筑师过多地考虑了驾车进入城市的第一印象,而忽略了在街道上行人的感受。如果能将二者结合,相信效果会有明显的改善。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城市变得越来越大已不可避免,然而人和自然的相对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们是用视觉感受空间的,视觉器官的物理尺寸与古人相比变化不大,所以对环境的尺度认知与古人相比也不会有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和城市在尺度上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建筑和城市与人的关系产生扭曲,非人性的建筑和城市公共空间已经成为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城市规模的大尺度已不可逆转,但在城市的街区尺度上应延续历史上的小尺度模式,大型城市综合体在城市中特别是在拥有小尺度街区的欧洲城市是非常不适宜的。即使客观条件无法避免大建筑的产生,也应该将大尺度的建筑做小尺度的处理,比如化整为零、聚落式的手法都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4 与环境对话的方法论和实践

与环境对话在设计时经常被忽略。从上面的几个例子来看,位于梅里达的国家罗马艺术博物馆、位于马德里的bankitery银行办公楼、thyssenbonememisza美术馆以及位于巴塞罗那的对角线街区都是位于传统城市街区内的建筑。建筑几乎是镶嵌在已有的建筑环境之中。从处理手法来看,除对角线街区外,莫内欧几乎都采用了较为常用的整体协调方式。首先建筑的体形严守街墙的限制,同时又根据功能和规划条件有所作为,新老建筑之间采用了一种和谐对话的方式。另外在这些建筑中莫内欧普遍采用了与周围建筑材料相似的外墙材料,同时又使用得极为恰当并且体现出了强烈的个人风格,也是一种对装饰风格和传统工法的巧妙借用。比如bankitery银行办公楼外墙雕花的使用、罗马国家艺术博物馆外墙扶壁以及传统砌筑工法的使用。这些细节上的把握,是构成莫内欧独特风格的基础。马德里火车站由于巨大交通建筑在城市中的特殊地位,本身已脱离了传统城市的街区和肌理,因此在改造中设计的难度有所降低,莫内欧在设计时也显得更为放松,这些从新的站台雨棚和停车场设计上可以明显反应出来。另外旧站台大厅的改造进一步凸显了车站在城市中的特殊地位。对角线街区位于传统城市街区的边缘,采用巨大的尺度进行设计,也许是莫尼奥的一次大胆的尝试。

莫内欧是西班牙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也是少数既是理论家又是实践建筑师的设计大师。他的作品类型繁多、规模差异大,既有容易出彩的中、小型文化建筑,也有极难设计的大型商业综合体。

莫尼奥在谈到建筑的创作时强调了两个对他的设计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是建筑的社会功能,另一个是建筑所在的物质环境。莫内欧认为业主在建筑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业主为建筑定义了其社会属性。他不认为业主的需求是建筑设计的某种障碍,反而认为业主可以引领设计师走出狭小的建筑师精英的圈子,直面社会对建筑提出的挑战。记得贝聿铭曾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为懂得自己的业主服务是很重要的,但莫内欧却认为建筑不应只为懂他的人服务,应该肩负起更重要的社会责任,通过挑战来实现建筑价值的提升。

在处理建筑与城市和周边关系时,莫内欧认为建筑作品不必去预测未来,应该把建筑理解为在未完成的城市中的一个事件、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设计和建造过程,也包括全生命周期的其他阶段。从莫内欧的设计作品可以看出,其风格是多变的,包括经典现代主义风格、西班牙地域主义和某种混合的装饰艺术风格。然而不论采取什么风格,他的作品总是散发着一种带着深厚文化积淀的独特的魅力,这也是他的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在谈到与历史对话这个话题时,莫内欧指出不能简单地理解这个问题。他认为简单地屈从于历史环境并不是设计的唯一策略,一个建筑也可以在历史环境中通过重新定义自身的价值以及和周边的关系来处理新与旧的问题。

猜你喜欢

马德里大厅火车站
Train Station火车站
繁忙的火车站
羊来了
在马德里淘古董
庞鲜、卢栩枫室内设计作品
你是对的
跟踪导练(四)4
大厅里飞起雪花
热闹的火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