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宿舍防火与逃生疏散的研究与分析
2019-09-10韩雨琪张紫慧杨艺
韩雨琪 张紫慧 杨艺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宿舍的结构形式、功能分区、管理监察以及人员流动情况进行分析,阐述了影响危急情况下逃生疏散的因素;参考相关防火规范要求,对防火与逃生疏散指示标志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学生宿舍防火与逃生疏散指示标志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高校宿舍;防火与安全疏散;现状研究
一、研究目的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系统的不断完善、招收学子不断增多,众多高校的学生密度不断加大,高校宿舍楼成为了学校人员最为密集的地点之一,因此高校宿舍的安全逃生疏散问题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通过对高校宿舍形式和功能的分析,了解高校宿舍内部防火与逃生疏散指示标志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现状
(一)高校宿舍的建筑形式和使用特点
第一,建筑内部房间排列密集。由于防火规范的限制,高校宿舍每层面积约为600-1000㎡,宿舍楼总建筑面积约为4000-6000㎡,每层房间数量约为25间。大多数宿舍建筑为Z字形、L字形或工字型走道,活动范围较小。
第二,人员密度大。高校宿舍每层居住人数为120-180人,一栋宿舍楼居住人数约为600-1000人。高校学生宿舍一般为四人间或六人间,房间面积15-20m2。在日常疏散,尤其是在上课、下课、饭点等高峰时期,人员流动会出现前进缓慢甚至拥堵的情况。
第三,高校宿舍由于房间数量多,居住人员密集,存放的个人财产物品较多,如笔记本电脑、手机、相机等电子产品,一旦发生火灾危险,危及众多宿舍,损失财产金额巨大。
第四,通风条件较差。宿舍楼的特点是大多数具有狭长的走道,每个房间与这些狭长的走道相连。而狭长的走道相对密闭,烟气的排除完全依靠走道尽头在疏散楼梯间处开窗的自然排烟,对烟气的排散十分不利。
第五,易燃物品密集。在高校宿舍中存放生活用品较多,其中存在大量易燃物品,如棉被、书籍、衣物以及电器上的可燃材料等。另外,部分学校采用易燃的木制家具门窗。
第六,采用电子安保系统。如今高校宿舍为避免闲杂人员随意进出宿舍楼,以造成宿舍内部出现扰乱事件。现多采用门禁形式,出入宿舍楼需要刷卡或者刷脸,在晚上也有专门的门禁时间,到时间门会自动上锁。
第七,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校大学生宿舍由于面积较大,必须在楼内设置有2-4个逃生疏散通道,按要求每一个逃生通道需时刻保持可以开放状态。
第八,功能分区规律,形式单一,上下结构统一。逃生通道规律,排气通风位置规律。
第九,电荷载较大。由于居住人员密集的特殊性,空调、洗衣机、热水器、吹风机等大功率电器密集地连接在同一电路上,而宿舍内部使用大量的插板连接各种电子设备,导致电路电荷载过大。
(二)高校宿舍逃生疏散时的影响因素
第一,逃生疏散通道是否通畅。在险情发生时,逃生通道的通畅情况直接影响逃生时间,从而造成更大的伤亡。在高校宿舍中逃生通道或走道中堆放杂物,摆放个人物品,如鞋架、行李箱、堆放垃圾等均会阻碍逃生疏散,甚至在逃生疏散时发生绊倒踩踏,造成二次伤害事件。
第二,安全出口的开放情况。学生遇险时通常会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距离自己最近的逃生疏散通道。而这条疏散通道的安全出口若处于封闭状态或未及时打开,也会大大增加逃生时间。
第三,引导逃生疏散指示标志的明显程度。在逃生时标志的位置、数量、颜色、亮度都关系到在危急情况下学生是否能迅速找到正确的逃生疏散通道。明顯鲜明的指示标识可以帮助学生高效率地找到最便捷的逃生通道,而不明显的标志则可能加大逃生所需的宝贵时间。
第四,应急状态下学生对疏散路线的了解程度。在每一栋宿舍楼的每一层都会有这一层的平面图和逃生路线的布置图。在危险发生时,对建筑内所有的逃生疏散路线有基本了解的学生可以更加快速地选择出最正确的道路。而不熟悉逃生路线的同学可能用的时间较多,危险性更大。
(三)高校宿舍关于逃生疏散的现状与问题
首先,安全疏散指示标志不够明显。目前大多数的逃生疏散指示标志统一安置于地表上方半米之内的位置,大小为600mm×200mm,在险情发生时,大量人员涌入逃生通道或走道,极易遮挡住逃生标志。而在白天时逃生疏散标志的灯光很微弱,墨绿色的外表也容易被人忽视。
其次,经调研发现,部分破损的安全疏散指示标志未得到及时修理。现在的宿舍楼中常常出现安全疏散标志外形破损、内部指示灯损坏等情况,并且长时间没有专业人员进行修理,反映了宿舍管理系统和损坏报修系统不够完善或执行力度不够。
再者,安全疏散指示标志种类较为单一。目前高校宿舍楼内逃生指示标志只有安全出口指示灯一种形式。而在险情发生时,由于人们比较慌张,有时会有一些不理性的行为,如跳窗,乘坐电梯等。但目前学生宿舍在窗边或者电梯口缺乏多样的警示标志,不能较好地避免种种不理智的行为。
另外,调查发现部分逃生疏散指示标志所指向的安全出口关闭。如今许多宿舍为了更好地管理宿舍,避免闲杂人员进入发生偷盗情况,往往关闭部分安全出口,只留一个较为主要的出口,人员出入需要刷卡或登记。部分宿舍在部分安全出口标明禁止通行,但是在险情发生时门可以从内部打开,只是需要花费一定时间。而还有部分宿舍安全出口完全被封锁,使得与该出口相连的疏散通道变成了一条“死路”。
最后,还有部分大学生对宿舍楼内部疏散通道不够熟悉。在日常状态下,大学生往往会选择自己最方便的出口,其一般是最靠近教学楼的出口,或者是最靠近车棚的出口等等。而这条逃生出口可能不是该学生从寝室逃离本建筑最近的路线。
三、结语
防火与逃生疏散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可能大多数人觉得这样的危险发生的几率很小,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边。可是现实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危险,造成的可能就是不可挽回的惨重后果。目前,人们对防火与逃生疏散系统的重视度正在提升。通过对高校宿舍逃生疏散系统研究与分析,使人们更好认识到现在宿舍存在的问题与安全隐患,从而更好地完善管理系统,改进逃生疏散标志,从而减小危险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谭明双.高校重点部位消防安全管理对策研究[J].四川建筑,2007(8):194-196.
陈保胜.城市与建筑防灾[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1):89-96.
肖国清.建筑物火灾疏散中人的行为理论与控制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3.
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GA587-2005.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S].
龚思宁.高校宿舍防火隐患研究与对策[J].山西建筑,2009,35(23):220-221.
JGJ36-2016.宿舍建筑设计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