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中语盛会,名师论坛开讲

2019-09-10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19年24期
关键词:作文语文老师

2019年5月15日至16日,广东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暨2019年广东中学语文名师论坛活动在广州市第二中学顺利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广东教育学会中语专委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候选人及中学语文教师2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活动把广东教育学会中语专委会第九届年会和2019年广东中学语文名师论坛安排在一起举行。

出席第九届年会的理事候选人共135人。年会包括以下议程: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长、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黄淑琴教授作工作报告,全面系统地回顾总结了第八届理事会的工作,并对第九届理事会的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冯善亮老师汇报第九届年会筹备工作,向大会具体说明了2018年11月召开的常务理事会根据《广东教育学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粤教学会[2018]29号)讨论、筹备第九届年会的过程,说明了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组織机构及学术委员会候选人的推荐产生和资格审查过程。与会代表分组讨论了第八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第九届理事会理事推荐名单,秘书长冯善亮在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之后,对与会代表提出的问题作了具体的回应,年会通过了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名单(共172名)。随后举行了第九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出席会议的有135名理事,通过了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名单(32名)。第九届理事会举行了第一次常务理事会议,出席会议的有24名常务理事,通过了第九届理事会组织机构方案(名单如下)。

广东教育学会中语专委会第九届理事会组织机构

学术顾问:吴惟粤

理事长:黄淑琴

副理事长:冯善亮 王土荣 周小蓬 谭健文 李绪强

吴 泓 陶 己

秘书长:冯善亮(兼)

副秘书长:林 晖 楚 云 段菁华

学术委员会主任:方小燕

副主任:李子良

学术委员会委员:李斌辉 曾 毅 温小军 罗 易

林少玲 林 健 邱海林 林荣秋

何功兴 胡立根 莫尧道 郑建忠

倪 岗 周华章 孔维波 李 烜

郭跃辉

2019年广东中学语文名师论坛邀请了11位广东省中学语文名师作学术报告,介绍本人的教学教研成果或学校语文教学经验,分享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经验。

一、依据高中语文新课标开展阅读教学问题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下同)明确提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并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确立了语文课程的目标,提出了以“学习任务群”为主体的课程内容,并研制了学业质量评价标准。高中语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成为语文名师关注的焦点之一,对初中语文教学也很有学习、借鉴作用。

深圳市新安中学高中部吴泓老师,多年来坚持引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群文阅读,打破了单篇教材文本的局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究精神,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学习等多种形式,阅读探讨文学、文化名著经典。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后,吴泓老师依据课标中“梳理与探究”的相关表述,又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尝试。此次名师论坛上,吴老师重点介绍了师生共同阅读《论语》的经验,这其实也是对新课标18个“学习任务群”中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积极探索。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一步,教师退一步”,从而真正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语文教学体现真正的“有效性”?吴泓老师用自己的研究与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

广州市广雅中学刘文岩老师从“专题·整合”的视角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带领科组积极探索“学习任务群”的落地方式,探索出了一条切合本校实际的阅读教学之路。刘老师的研究实践亮点在于对“任务”的设计与评价,而“任务”不同于传统语文课堂上的“概括段落大意”“探究文本主题”等教学指令。“任务群学习”与“项目式学习”在精神理念上有相通之处,强调创设真实的交流语境,设置真实具体的综合性、实践性任务,真正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关键能力。例如《诗经》专题研究,其任务是“写作关于《诗经》的文学评论文章”,教师提供有关《诗经》的学习资源,例如原文、名言、研究论文等,指导学生进行文学评论文章的写作;再如《边城》的整本书阅读,其任务是“编写一本《边城》的文学杂志”等。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获得了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能更好地达成。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定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比起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多了“祖国”二字。更加凸显了“母语教学”的地位与重要性。而“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其实就是“言语学习与运用”。韶关市广东北江实验学校孔维波老师的报告“言语为本的语文教学——语法知识教学的新实验”就是对“言语教学”的积极探索。“语法知识”在教学大纲时代是作为“双基”的重要内容出现在语文教材中的,而在本世纪初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淡化语法”成为一种趋势。而新一轮统编本教材“双线组元”的编写及使用体系,标志着语法知识的适度回归。在此背景下,孔老师的语法教学研究与实验,改变了过去静态的语法知识传授模式,着重挖掘语法背后的表达意图与意蕴,重视基于言语形式的文本解读。

高中语文新课标把“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将“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重要内容,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黄德初老师介绍了本校学生自编自拍、自导自演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节目的经验。他的报告“用语文教育增强中学生文化自信”厘清了语文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关系,强调价值观教育要渗透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教学活动中。

积极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运用“项目式学习”等学习方式,探索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任务型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等不同的阅读方式,成为本次学术论坛活动的焦点。

二、基于学情与教情的作文教学与指导问题

张志公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对于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很难有一个绝对完美的解决思路,但这并未阻挡住一代又一代的语文学人解决这个问题的前进步伐。本次论坛,共有五位名师围绕作文教学问题展开探讨,阐述自己对问题的认知以及突破的策略。对于当前写作教学中的问题,专家和一线教师的认知基本是一致的,例如作文的训练随意性、过于依附于阅读教学、缺乏交际语境与读者意识、应试化过于严重、过程性指导的缺失、写作模式与评价机制的单一化等。而对于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却各有不同。此次论坛中十分明显体现出作文教学的两种基本取向,一种是构建涵盖整个写作过程与整套写作能力的序列化、体系化取向,一种是构建基于学情的微型化、技术化教学取向。

汕头市聿怀初级中学蔡尉洁老师、广州市第二中学邱海林老师、江门市蓬江区教学研究室周华章老师,他们虽然所处的学段不同,作文教学的切入点不同,教学内容也有差异,但都体现作文序列化、体系化建设的倾向。蔡尉洁老师的“读写探道,笃行善思”的报告,挖掘教材文本中的“读点”与“写点”,探究作文教学的序列化训练模式,并且梳理总结作文教学的教学流程与操作模式,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方法支架、范例支架和思维支架。邱海林老师“从序列到多维:高中作文有效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实施”的报告,从纵向的历史角度与横向的区域角度分析了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并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学生心理与思维发展等理论,致力于构建序列化的书面作文训练体系和多维度的口头作文训练体系,致力于建设时代性与个性化兼具的作文素材库,致力于探索多元主体、多种方式的评价体系。周华章老师的“学情视角的过程化写作训练”相关研究,是从初中作文教学的常见缺憾开始分析,进而提出了过程化作文教学的应对策略,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进行任务分解与教学观察。宏观维度主要是初中阶段作文的训练序列,包括技能序列、内容序列、文题序列、范文序列、写作环节序列、文体序列等;中观维度是一次作文训练的完整过程,包括写前指导、限时写作、初稿通览、升格指导、二稿通览、评价指导、发表归档等;微观层面是一节作文课的具体教学环节,包括制定教学目标、初稿前的指导与互动、作文的修改与评讲等。

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张华老师,在体系化、序列化的作文教学之外,开辟一条“技术化”的作文教学之路,提出了“技术作文”的教学理念。张老师首先从脑科学、心理学、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多种层面论证了“技术”的合理性,并将“技术”聚焦于课堂教学过程中,让课堂发生“看得见”的变化。他曾经提出作文教学存在八种典型的僭越,即“作文”对“写作”的僭越、“学生”对“作家”的僭越、“教学”对“自学”的僭越、“思维能力”对“思维成果”的僭越、“情感认识”对“情感体验”的僭越、知识”对“技能”的僭越、“科学”对“技术”的僭越,以及“学科立场”对“教学立场”的僭越。在对这些概念的解读与辨析中,确立了“技术作文”的学理基础。“技术作文”主要围绕语言技术与思维技术展开,教师研发出操作性强的、切实可用的“技术”,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遗憾的是,受时间限制,张老师不能进一步展开对“技术作文”教学策略的讲解。

序列化、体系化取向着意于“面”上的建构与铺开,用“面”来涵盖各种能力、技法的“点”;微型化、技术化的取向则希望在某些“点”上取得突破,以“点”为杠杆撬动作文教学的“面”。这两种取向都是针对当今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解决策略,都有其理据与实际的效果,各有优势当然也各有不足。对于我们的作文教学,很有借鉴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层面与视角的研究值得一提。如广州市江南外国语学校娄红玉老师“‘微·博’交互体验式作文教学体系建构与实施”的研究。娄老师最初进行的是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主要研究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过程,激发写作动机,训练写作思维,丰富写作内容,强调修改提升。即重视写作前期指导,强化写作过程的细化,注重写作后的多元评改等。在此基础上,娄老师又进行了数年的后续研究,后形成了“微·博”交互体验式作文教学内容体系,建构了初中写作课程基本框架,开发了作文教学资源库、资源包,建构了“思维——表达”作文课堂教学模式。应该说,娄老师的研究与实践,既带有体系化、序列化的倾向,同时也有微型化、技术化的特点,而“博”与“微”就是对两种倾向及其内在关系的概括。

三、语文教师专业成长问题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以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为“两翼”,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不断反思,进行专题研究,搞好教育科研,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龚志民老师提出的“课例文学”别具一格,是打通教学、教研、写作的一种新型教学研究模式,他认为:“课堂、教研、教学、考试要走向一体化,避免心与手分离、教与研分离、课堂与生活分离,而课例文学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龚老师的“课例文学”不同于“文学课例”,是借用文学化的表现手法来形成课例、写作课例。其中,议论类课例文学侧重于“文学化的文本解读”,即用诗意的语言表达议论文本的思想情感与审美体验;叙述类课例文学侧重于“文学化的教学叙事”,是用优美的语言表述教学过程与教师的情感投入。

广东实验中学丁之境老师“为生长而教——我的语文教学主张和实践”的报告,介绍了另一条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即结合中外教育理论家的研究成果,提炼自己的教学思想,将教学思想用于课堂实践,在自己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论文和案例,展现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成果。丁老师在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的基础上提炼出“为生长而教”的教学理念,特别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成长,重视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变,这是杜威理论与语文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就使得丁老师提高了教学教育的高度。

省中语专委会用心组织策划的这次论坛活动,多位名师“华山论剑”,展示自己突出的研究成果,给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了思考与借鉴的样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将对我省的语文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执笔: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郭跃辉;审订: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馮善亮)

猜你喜欢

作文语文老师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