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活动:内化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

2019-09-10汤永胜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22期
关键词:语文活动关键环节核心素养

汤永胜

摘要:教师要想教出“超过自己的学生”,就必须充分认识语文教学的本质,并切实落实思考、表达、审美这三个途径。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从来就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语文教学或者教学之外的语文活动中形成的。用心“教”,就是设计好教学途径,让学生思考、表达、审美。这就是“教”的关键。语文活动是内化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核心素养  关键环节  语文活动

2019年7月,合肥市教科院组织了一场高中语文新课程专题培训。教育部课程教材专委会委员、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即2017年版新课标修订人之一、北京五中特级教师梁捷老师作了题为《咬定青山:语文教学的本质——践行“修订课标”一年来的思考》的报告。梁捷老师领衔北京五中“大启尔宇明师工作室”,所谓“明师”非“名师”,就是工作室成员必须做明白之师,成员均要回答三个问题:你作为语文老师的追求是什么?你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你实现教学任务的教学途径是什么?梁捷老师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是:语文老师的追求是教出超过自己的学生,語文教学的本质是思维、情感、个性,而实现教学任务的教学途径即思考、表达、审美;综合一下,教师要想教出“超过自己的学生”,就必须充分认识语文教学的本质,并切实落实思考、表达、审美这三个途径。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确定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项核心素养也是高中生通过三年语文学习应当形成的关键能力。纵观这些年的教育,我们最深切的认识就是,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从来就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语文教学或者教学之外的语文活动中形成的。我们的许多语文能力优秀者是从课堂“教”出来的,也有不少是在课堂外的语文活动中成长的,比如莫言。小学毕业的莫言能创作出那么多优秀作品,他的语言能力就是在他后天大量自主安排的语文活动中形成的。但作为语文工作者,我们还必须站稳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在语文能力培养上多发挥作用。梁捷老师反复强调的“教学途径”——思考、表达、审美,其实既是实现目标的途径,也是语文关键能力本身。它们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梁捷老师把这三个关键能力放在“教学途径”中描绘,恰恰说明这三项关键能力是在“教”的过程中通过有效手段来形成的。老师重视这样的教学途径,就能有效实现思考、表达、审美能力的培养,落实好课堂上“教”的途径,就能达成课堂外“不教”的目的。

推进新课程实施,必须要让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明白教是为了不教。就高中语文学科而言,教语文不是教课本知识,而是借助课本通过多种有效的语文活动,促进学生形成“老师不教之后学生自主学习应具备的能力”,即思考、表达、审美。反思我们多年的教学,那些成功的学生不都具有这些能力吗?他们也许不能记住你课堂说过的多少原话,但他们已学会了思考,学会了用口语和书面语来表达,学会了评鉴历史和文学,形成了自我体验与判断……这些不就是我们“教为了不教”的目的吗?提高对课堂内外语文活动的设计水平和能力对语文老师十分关键。

一、提高认识:语文关键能力是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形成的,而不是教出来的

教,是为了不教。前面的这个“教”如果只是让学生学知识,就只能是一般性传授,这样的“教”已经落伍了;真正的“教”,应该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能表达观点,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合乎新课程理念。“不教”就意味着学生已经能够自主探究学习,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设计好语文活动,让学生能在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形成自我判断和表达的能力;这样的“教”才能达成“不教”的目标。你会发现在语文活动中,只要坚持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表达,学生今天可能做出不够准确的审美判断,但明天他的分析会越来越精准,越来越独特,越来越全面,从而形成独特和创新的观点。这实际上就是具备了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语文活动”是促使这些关键能力形成的有效途径。

二、了解形式:关键能力靠什么样的语文活动来形成

既然语文活动是促使关键能力形成的有效途径,那么我们可以设计哪些常见的语文活动呢?

首先,我们必须弄明白什么样的活动才是语文活动。我以为:语文活动当然与语文有关,与语文教学有关,有利于培养语文核心能力。特别是第三条“有利于培养语文核心能力”,强调的是实效,这就决定我们设计的语文活动不是“做”出来的,不是摆设,不能走过场,不是形式主义。那么,它还必须具备哪些特点呢?(1)学生普遍实际参与;(2)学生必须参加了听、说、读、写等具体活动;(3)学生必须有自主体验时空平台,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自我发展过程。用新课标主持人北师大王宁老师的话来说:“真正的语文活动就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不妨梳理几个语文活动形式。

(一)课内外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探究

这样的活动最常见,在语文课前、课中、课后都能进行。我们推进高效课堂,强调“学生必先学,老师才能教”,其实“先学”就是让学生先读作品,先梳理注释,先查询相关知识,先解决课后思考研究问题,在研究中相互探究,简言之,学生必须先有自我思考、表达、审美的体验,才能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与老师合作探究。我的名师工作室成员梅芳老师教读《望海潮》时让学生先研读,每人写一则读后感和一个疑问,然后在课堂上选择优秀读后感加以评论,就一些典型疑问逐条讨论探究,从而展开教学。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会了自己阅读、思考和审美体验,课堂直接给了他们表达的平台。他们的“疑问”成了“教”的主要内容,学生不仅有了深刻的阅读体验,还感受到了师生合作的平等和个人的被尊重。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不是主导者,而是推动者、参与者;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二)研学旅游

语文关键能力的形成不能只在课堂上培养,还必须组织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区,给学生更加充分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思辨,进而形成个性化体验,形成语文关键能力。

研学旅游是生活语文的一种。让学生带着任务走进景区、走进社区,在赏景中探究学习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知识。这样的课堂很松散,教师无法与每个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完全是在自主学习。越是自主学习,越能形成关键能力。当然,教师必须发挥“组织”作用:研学前要组织引导学生“备课”,比如到西安研学,要通过小组合作,运用网络资源,梳理西安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等,明确学习的任务,尝试探究尚不明白的问题;研学归来,必须组织征文比赛、演讲朗诵等活动。规范而高效的研学旅游会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能得到训练,从而实现思考、表达、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2003年版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组成部分。2017年版课标虽没有再提研究性学习,但实际上将研究性学习更加具体化和明确化了,也就是安排了18个“学习任务群”。落实每个群的阅读学习任务,必须依赖学生的自主研究学习,实际上就是研究性学习。教师组织的群阅读课型基本上有三种:读前导读课、读中推进课、读后检查总结考评课。但读一本长篇或一部名著,绝不是几节课能完成的,大量的阅读还要交给学生课下完成,这还需要研究性学习。

學生必须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保障这一主体地位,语文群阅读研究性学习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阅读,其次读前必须有任务,读中必须查阅并参考资料,读中、读后必须有交流分享,读后必须撰写报告或小论文。总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是主体;教师可以参与指导,可以放手不管,“放手不管”的过程恰恰是学生“研究”能力形成的过程。当然,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读名著,而且可以参与调查当代文化、地方风土人情,还可以探究某些自然和历史事物的成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曾认真读过《安徽蚌埠二中研究性学习优秀论文集》,一百多位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证明、查询和推算写出的一篇篇论文,虽未必篇篇都是真知灼见,却个个闪耀着思辨之光,可以让人真切感受到这些参与研究的学生所形成的能力。

(四)课外各种自主阅读、观赏与分享活动

课外各种自主阅读、观赏与分享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首先,读书可以分享。分享的主要方式是说给别人听、写成评论或读后感,一部长篇可以写多个小评论,最终编成集;多读几部长篇,写了大量评论文字,就会提高文学评论水平。其次,观看演出也可以分享。不能让学生只是观看,还一定要让学生有学习任务,有学习目标。比如看话剧或者地方戏,不妨有参与、有模仿、有配音,参与训练,或者尝试现场点评,等等。曾在语文学科广泛推行的“课本剧”表演,不妨在语文教学中再推行。合肥一中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几乎每周四下午都有一个班级在礼堂表演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最后,还可以看电影,要求学生每场电影结束都要向别人概括电影剧情,一定要写影评,简要评价人物形象,点评表现手法等;一定要有评奖安排,鼓励人人参与。只要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你的学生都成了小小影评家。

(五)语文社团活动

语文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它是由老师倡导推动、学生自发组织的。最常见的语文社团有文学社、时评社、诗歌社、演讲社、朗诵社、辩论社和小记者社等。培养语文核心能力离不开这些社团。它们的存在高效推进了语文建设,结合了语文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实践证明,语文社团多、活动正常且成效显著的学校,一定有一支活跃而上进的语文教师队伍。在这方面,合肥市一中、六中和八中等一批优秀学校率先行动,长期坚持推动学生社团工作,从模仿联合国会议开始,推进包括机器人社团在内的一大批社团建设,张扬了学生个性,培育了学生专长,引导了学生生涯规划,推动了课程建设。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成长,他们的思考、表达、审美能力在社团活动中形成,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好。社团活动也助力了年轻教师的成长,我们甚至可以说,一个从不指导学生语文社团活动的语文老师一定不是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

三、把握关键:在语文活动中用心“教”

用梁捷老师的话来说,用心“教”,就是设计好教学途径让学生思考、表达、审美。这就是“教”的关键。

1.不教之 “教”教什么:教“思考能力”。 教“思考能力”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留足时间,既然是“教”学生思考,就要设计好语文活动,放心大胆地让学生有时间、有平台、有机会、有动机去思考。让学生思考,有两种情况:一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深入思考;二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主要针对学生不易想深想透的问题。开展这样的语文活动必须给学生留足活动时间,留足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用批判性思维审视学过的作品,包括文学作品。课堂活动要能促进学生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所以有人说,一节好课,常常就是提出来几个好问题的课。好问题才会勾起学生的思考欲望,激发学生的思考力。

2.不教之“教”教什么:教“表达能力”。教“表达能力”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所谓“教”,实际上是创造适当的平台,让学生进行口语、书面语甚至形体语言等表达。课堂上多样化的诵读、富有思辨性的讨论交流和各种文体训练都是教“表达能力”的基本形式,也是梁捷老师说的教学途径。课堂教学表达训练好不好,甚至可以从时间上统计,有多少时间说了多少话,说的话是否是简单的“搬书”,学生动手写了多长时间,有没有自己的独立观点和个性化表达。

3.不教之“教”教什么:教“审美能力”。感受祖国语言的美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之一。语文教材无论必修、选修,还是18个阅读群,文本都是典范的语言(包括翻译作品)。学习文学作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中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要想完

成这些任务,就要设计语文活动,为学生创造“美的表达与创造”的课堂内外活动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达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并且对作品的表达效果形成自己的理解。

总之,教材只是学习的材料。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要通过语文学科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而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恰恰需要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建构,所以语文教学必然是语文活动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独立体验的过程,是思考、表达、审美的过程,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内化过程。简言之,语文活动是内化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

责任编辑:丁 蔚

猜你喜欢

语文活动关键环节核心素养
攀西地区大春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关键探究
文言文教学不可忽略课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探讨制造业内部控制中的关键环节(2)
探讨制造业内部控制中的关键环节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浅谈高层建筑沉降监测关键环节控制
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