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课题·感悟

2019-09-10孔祥德陈昱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22期
关键词:学堂李老师自学

孔祥德 陈昱

摘要:本文以新颖的视角,论述了一个参与“自育自学”课题研究的一线教师对“展示课与常态课”、“观课议课与上课”、“课堂结构与理念”等关系问题的困惑和思考。

关键词:

“自育自学”  课题研究  课堂教学

近日我从省图书馆借来一本周彬博士的《课堂密码》,周博士是我们“华师大国培”的讲座专家,他的讲座“风趣其外,智慧其内”,深得学友们的敬佩和喜爱。他的著作也同样智慧幽默,个中不乏一些微小却十分耐人寻味的“故事”。在夜深人静的灯下或者忙里偷闲的周末,我品读着这些故事,每每联想到我校“自育自学”课题研究的一些情况,感触良多……

【故事一】“画马”——展示课与常态课

从前有个酷爱马的国王,他请一位画家画马,苦苦等了五年也未见画作。他怒气冲冲地赶到画家的工作室,没想到这位画家拿出画笔一挥而就,仅仅用了五分钟就画出一匹活灵活现的骏马。国王很气愤,问画家为什么让他久等。画家用平静的语气告诉国王:五年前我可以很快地画出普通的马,五年后我才可以画出骏马……

这则小故事让我想起我校教学开放周上几节“自育自学”展示课的精彩片段和一些“瑕疵”;也让我想起身边老师的困惑:“引导自学”型课堂在平时教学中尚面临着“被冷落”的尴尬境地。

从展示课所呈现出来的精彩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引导自学”型课堂的生命力,也切实感受得出“学堂”教研的意义,用何老的话说,就是为广大学生“烧心香”。但是,任何一项课题的实施都离不开扎扎实实的一线教学实践,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都应该以常态课的成果作为立足的“地基”,就像画家用“五年”的汗水与艰辛换取“五分钟”的奔跃而出!

对参加“自育自学”课题研究的一线教师来说,我们一方面需要长时间在常态课上付出边教边研、且学且思的艰辛和汗水,实实在在将“自育自学”的理念与做法付诸实践,并一刻不忘反思、质疑、改进和创新,教学教研都容不得“投机取巧”和“故步自封”;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拥有“不甘只画普通马”的雄心壮志,在平实的教学中,我们心中时刻要记得揣摩“骏马”的风姿,不断增进“画技”和“画艺”,以实现有朝一日“成竹在胸”“挥笔泼墨”“纵横驰骋”的潇洒!记得开放周上我校李老师的展示课《一分钟》受到广泛好评,这与李老师平时的教学积累和教研追求有着密切关系:李老师所带班级的教室就在二楼楼梯口,经常看见李老师运用多媒体上常态课;她们班的展示板、黑板报也都是常换常新且内容充实、设计新颖;李老师的备课笔记和教研手册非常认真、注重反思……“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自磨砺出”,若缺失常态课的付出与坚持就会随之缺失展示课的收获与爆发。

对“自育自学”课题组织者、引领者来讲,一方面需要有“激励”的措施,促使参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实践“自育自学”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还需要有“等待”的耐心。有人说,教育是慢的艺术。课题研究也是如此,不能急功近利企望短时间内就出成果,否则,缺少了“五年”的揣摩和训练,“五分钟”呈现的只能是一匹“普通马”。

【故事二】“鱼牛”——观课议课与上课

很久以前,一口井里住着一对好朋友——青蛙和鱼。一天早晨,青蛙跳出了井口,来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它看到了一头奶牛在草地上吃草,就好奇地看了又看。当他回到井里,就对好朋友鱼说起奶牛:它的肚子可大了,长着一对角和四条又长又粗的腿,还有四只蹄子呢!……鱼听完觉得自己知道奶牛是什么样子了,就画起了奶牛,可是它画的分明是一条鱼,长着大肚子、四条长腿和一对犄角的鱼……

作为一名“新手”,我希望能尽快融入到“自育自学”的研究中去。于是,平时我会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科组长及同组老师请教,在课题组专题会议上我总是认真听仔细记,学校发给我们的《从教育原点出发》,我也参照以前的方式有重点地读了……可是,我仍然觉得自己的认識尚停留在“自己的理解”层面,如果这时让我上“引导自学”型课,那么一定会闹“鱼牛”的笑话!

问题出在哪?要将我的课堂变成“学堂”,最好首先真真实实地见识一下什么是“学堂”。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学校在教学开放周期间安排的几节“学堂”展示课,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了“学堂”的特色和魅力,只是有点遗憾:上次展示的都不是数学课,至今我没有见识过数学“学堂”!这也是我至今不敢贸然在我的班级进行完全意义上的“实验”的主要原因,因为有实验就有失败的风险。没有充分的把握和信心,我实在不敢拿学生的数学学习做“赌注”。我记起刚上班时的一件事,那时候我“胆子”比现在大多了!一次听教导主任介绍了几句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便“灵感大发”,竟然凭着自己的理解用在了几天后的公开课上,课上得还算过得去,只是校长听课后郑重地问我:“你的‘尝试教学法’是听谁说的?!”后来我一查资料,“脸红”了好几天!

据说下学期我校将与结对学校合肥市屯溪路小学开展“学堂”校际联动教研活动,到时候希望可以近距离观察、感受灵动实在的数学学堂,可以亲耳聆听何炳章先生、陈罡校长以及两校数学教师的精彩点评。但愿我的“数学学堂”早日从“理想”变成“现实”。

【故事三】“电饭煲坏了”——课堂结构与理念

周彬博士买了一只电饭煲,但没用多长时间就坏了,他认为自己能够修好它。出乎意料的是,对照说明书,博士也束手无策。周博士很是纳闷,等他打开外壳才看到,貌似简单的操作键背后其实有着许多复杂的线路和接口,一点也不简单呢!修理的事只好作罢。

何炳章先生以“自学”为主线,以“引导”为基础,提出了“引导自学”型课堂的基本结构,归纳出“课堂教学五环节”:1.明确自学重点;2.围绕重点自学;3.交流自学情况;4.点拨自学得失;5.巩固自学成果。当然以上是“常式”,还有“常式”基础上的各种“变式”。正如何老在著作中强调的那样:“确立‘引导自学’的理念是一回事,把这个理念变成课堂教学的实际又是一回事。如果没有‘抓手’,找不到合适的具体途径,理念再好,也只是在嘴上说说、在纸上写写而已。”“课堂教学五环节”就是实现“引导自学”理念的有效抓手。好比各种电器的操作说明书和按键,有了它便可以很容易地使用电器,达到预期效果。

然而,作为一名参与“自育自学”实验的学科教师,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根据说明书按键操作”的层面,否则,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很有可能像周博士那样“无功而返”。我们需要吃透“引导自学”理念,弄清楚按键后面的“机密”,唯如此方能在“学堂”上引发有方、指导有效;也唯如此我们才能根据实际学情设计恰当的课堂教学“变式” ,从而收放自如、游刃有余。也就是说,我们不该只是“操作工人”,我们更应该是“设计者”。

“初入园门诸景新,饱览秀色需深行”,我知道后面的风景会越来越美丽。最后,我想以何老《从教育原点出发》开篇的一段话与大家一起做些思考,以期共勉——

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不敢浮躁,一直注意在教育实践第一线做点探索,有时探索得甚是艰辛;不敢臆断,一直努力在实践的基础上做点理性的思考,有时思考得甚是痛苦;不敢懈怠,一直坚持在动手动脑的同时动笔,有时笔耕得甚是痴迷。

参考文献:

[1]周彬著.课堂密码: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何炳章著.从教育原点出发——“自育自学”理论与方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学堂李老师自学
该得奖的李老师
宠物难伺候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
平常
告读者
怎样培养自学的习惯
编者按:
编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