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探究

2019-09-10赵丽容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22期
关键词:教学原则教学目标小学数学

赵丽容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学将更广泛渗透于生活与生产的方方面面,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目前,在小学数学课程,生动有趣、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成为数学教学的创新方式之一,综合与实践活动被引进课堂,成为教学的重点。本文主要从教学目标、编排意图、课程特点等方面探讨小学数学的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编排意图;教学原则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与综合应用”是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新增的内容,突破了传统的数学课程思维,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新课标改版后,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要求学校每个学期要有两个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现实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从教师开始就需要突破,要让教师首先从内心接纳,重视,才能福泽学生。改变是费神费力的事,因此,很多教师会采取一些被动的方式对待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自行阅读或自学或随便应付,认为这不是“主课”,完成课时就行了。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引,使得学生也跟着不重视,认为这是一门可上可不上的,这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是很糟糕的。那么,如何改变这样一种现状,让学生对实践综合活动课感兴趣,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爱上数学课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学习要有目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是有已定的教学目标,规定学校、教师、学生在一定的课时完成相应的目标。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首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并分析教学方案,吃透教材,借助生活素材和新媒体设备等,制定一套适用于学生的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知识,并感受数学魅力。一旦学生看到数学的有用、有趣之后,就会产生兴趣,主动自发地去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没有公式也没有规律,但是却有丰富的知识点,需要教师在活动课程中引领、点拨、渗透,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清楚课程的编排意图

例如,四年级上册中关于《1亿有多大》这门课,如果教师不明确教材在培养学生重视关于数感的概念,通过具体数量来感知“数”,那么讲授这节课将不能让学生获得数感。1亿到底有多大?小学生对于这个数字是很模糊的,很难直观感知。因此,为了让学生明确,教材在编排《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之后,就有了这个综合应用课,通过实验、活动、推理和对比来清楚地认识和感知“1亿”到底有多大。

再例如,二年级下册第46页《剪一剪》。这门课源于传承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剪纸”,旨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审美、动手能力。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剪出一些漂亮的图案,在动手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比如,在春节前剪一些窗花,可剪“福”字或“龙、猪”等一些生肖图案,贴在窗纸或窗户上,应景应节。学生一旦喜欢上这个活动,不仅可以感受其中劳动的乐趣,更能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师还可以利用中国的传统节日,指导学生进行剪纸活动,并举行比赛、展示,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新的教材编排也充分将课堂“还给”学生,留有创作空间给学生,只起“抛砖引玉”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因此,数学与生活是分不开的,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数学从点到面的了解,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应用到生活,这是综合实践课的编排意图。数学不能仅限于课本,离开课堂就不知为何,这是最失败的教育。教师一旦讲授学生具备这种综合实践能力,将有助于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以及自身思想、心理等各方面的困惑,俗话说:“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数学是第一位的。

三、明确“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标准的特点

要上好“实践综合课”,我们还必须明确“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的以下特征。

1.探索性

既然是实践,就存在着未知,需要学生去探索。通过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思考、自主探索。因此,教师要放开手,站在学生背后,让他们去“折腾”,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大胆探索。不要限制这限制那,束手束脚,是不利于实践活动的教学的。教师应清楚,实践活动不单单是一些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后面,正是学生无限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火花在迸发,是有助于学生成长的。

2.生活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离不开数学。如,父母在计划自驾游路线时,可引导孩子运用数学知识策划不同的路线,选取最有利的方案等。

3.综合性

这种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学习空间、内容和方式上。例如,学习空间方面,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从室内可以走到室外;学习内容方面,拓宽了数学范畴,将数学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结合;学习方式方面,体现了学习的多纬度,如,实践学习、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

4.多样化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如课题研究、调查报告、游戏制作等。尽量让形式多样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把握教学原则,用心策划活动

1.实践原则。这个原则主要是“动”,要让学生自发地动起来,不是被动地去完成指令。眼动、手动、心动,结合起来去做好实践活动,现在很多学生都不爱动,懒得动,这种“依赖性”心理影响着学生的实践欲望。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出“家門”,走出“依赖”,动手动脑。

2.自主原则。让学生自主参与、自发探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因为,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他们可能会有一些非常好的“点子”,是教师意想不到的。

3.趣味原则。要求活动中把握一个“趣”字,让学生产生兴趣、活动有乐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求活动内容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层面、个性特点等元素,如低年级选取《图形拼组》,中、高年级就可考虑《密铺问题》等。

4.开放原则。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不仅对学生开放,必要时也可以对家长开放。内容也要开放,不要局限于教材,可以外延,有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形式上开放,从课本到生活,从校内到校外,甚至从国内到国外等;方法也可以开放,采取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

5.合作原则。实践活动不是单打独斗,不能“闭门造车”,它必须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性的活动。小组成员中有独立环节更要通力合作,否则完成不好整个活动要求。如,让学生设计一个“暑假旅游”方案,需要收集调查报告、整理调查数据、分析整合有用资源、设计最优方案等,这些都需要有个人的独立行动,然而,最后也必定是团队合作的成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综合实践课,力求“动”而有序,“动”而有导,“动”而有得。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动”,而且是自发地“动”,不是推着学生走,更不能代替学生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生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当然,由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毕竟是新内容,落实到实际教学时,总有预想不到的这样那样的困难与落差,但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只要我们坚持创新,不断改进,数学实践综合课程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张启航等.小学教学设计[M].山西教育报刊社,2012.

[2]金成梁等.中小学数学教学艺术与教材建设[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3]谈振华.课堂教学理论读本[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教学原则教学目标小学数学
浅谈现代中职英语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小步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的应用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