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巧用图片教学 提升语文课堂质量
2019-09-10胡运生
胡运生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图片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教学模式是“以图辅文”,未能充分发挥插图在课文中的价值。“读图时代”的到来,进一步说明了图片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灵活运用图片,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图时代;图片教学;
图片作为一种文本材料,形式较为特殊,但是课文中的插图绝对不是毫无价值,其存在的意义与文字同样重要。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图片教学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逐渐注重运用图片加深学生对文字的认识与理解。
- 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想要顺利开展语文教育必须激发其学习兴趣,而纯粹的文字教学缺乏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本插图丰富了教学内容,使文字变为具体的事物,生动形象,这样的表现形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字,熟记生字。例如在《春夏秋冬》这一课中,课本插图设置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四张图片。学生对于季节并不陌生,图片展现地内容十分直观,我提问学生:“谁能告诉老师,图片展示的分别是哪个季节啊。”由于学生的对四季变换早已形成了认识,所以回答十分自信,齐声说:“春、夏、秋、冬。”学生对于自己了解的事物在愉悦的氛围中,会积极表达,我抓住这一心理引导学生:“你们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图片具体展现了四季的什么事物?”这时学生A回答:“第一张是春风”,学生B紧接着说:“第二张是夏雨”。学生在抢答中快速回答了我的问题。但是在插图展现的事物中,“秋霜”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于是我向学生们解释了秋霜的形成原因,加深学生的理解。通过利用插图,学生很快掌握了本节课需要熟记的生字,并且结合我的解说观察插图,学生对秋霜也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其生活经验少,人生阅历十分有限,因此在阅读中很难体会到深层次的情感,难以通过自己把我文章语境。教师注重图文结合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引导学生领悟文章中心思想,加深其情感体验,从而深入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例如《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教学中,我首先为学生展示了多张与课文有关的图片,然后朗读课文,让学生仔细聆听并提问:“这篇课文中的挖井人是谁?”学生C立刻回答:“毛主席”。我表扬说:“这位同学很认真”,接着问“那吃水人又是谁?”这次很多学生一起回答:“乡亲们。”看到学生们对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我开始引导学生体会乡亲对毛主席的感激之情,首先让学生观看没有水井,喝水困难的图片,再让学生观看有了水源之后人们变现出喜悦的图片,这样可以直观地表现出“挖井人”为人民提供了很大帮助,这时我提问:“为什么乡亲们始终没有忘记挖井人?”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是因为毛主席帮助村民解决了喝水难的问题。当学生明白这一点之后,我再教育学生应懂得感恩,学生便很容易理解我所说的感恩之情,在朗读练习中也可以更好地体会文章情感,从而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注重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运用能力以及语文思维等多个方面。圖片可以直观的展现事物,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相比较复述文字内容,看图说话更易使学生产生说话的欲望。例如《听故事讲故事》练习中,我组织学生先观看《老鼠嫁女》的图片,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一想图片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学生们的回答大部分都是根据某一张的图片而来,不能将图片内容连贯起来。这时我说:“小朋友说的都很好,下面老师来为大家讲这个故事,大家仔细听,看看每张图片对应的内容是什么?”图片激发了学生好奇心,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同学们很认真,时不时还交流一下,告诉身边的同学自己找到了相应的图片。通过图片欣赏和文字讲解,学生很快就记住了故事内容,当我提问谁可以看图为大家讲故事时,大家积极举手参与,我先挑选了三位同学上台讲故事,并给予适当的评价,纠正一些字词的读音。而后为了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发言,我将同学分为四个小组,组内轮流讲故事,这样使得每位学生均有机会进行口语锻炼。在讲故事中,我发现有的同学讲的生动有趣,有的同学却十分不好意思开口。对于不善表达的学生,我会多一些指导,帮助学生梳理故事并鼓励学生勇敢尝试,在练习中学生有了明显进步。由此可见,借助图片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记住文字信息,通过看图说话的训练,学生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应积极创新语文教学方式,了解“读图时代”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课本中插图的价值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图片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学生思维,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凤鸣. 浅谈小学语文插图的作用[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0(3):22-22.
[2] 陈晓. 巧用课文插图,让语文更有色彩——关于小学语文插图教学法的实践与分析[J]. 小学教学研究, 2013(32):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