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析
2019-09-10蔡伟
蔡伟
摘要:数学科目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基础科目。在数学试卷中,应用题所占比重很大。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题教学。基于此,本文将以小学高段阶段为例,对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进行探析,希望助力数学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高段数学;生活实际;问题情境;小组教学
在数学科目中,很多理论知识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数学中的应用题,更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加强应用题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水平,还有利于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应用题教学。
小学数学应用题应该考察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事物,但是在目前看来,多数教师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很少涉及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东西。从而导致学生在理解应用题上存在着一些问题,进而妨碍了学生提高数学成绩。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应用题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
如,笔者在进行《分数乘法》教学中,发现教学的课外资料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一条路一共长五十千米,第一天修了这条路的五分之二,求这条路修了多少千米?这是一道较为简单的应用题,但是由于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相应的分数知识,从而导致他们一时间无法解答这道应用题。见此情况,笔者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假如你家买了一袋苹果,这袋苹果准备平均分五次吃完,到今天为止吃了两次,那一共吃了多少个苹果呢?学生们纷纷回答吃了苹果的五分之三。笔者又假设这是一大袋苹果,重五十千克,准备平均分五次吃完,还是吃了两次,吃了多少千克?学生们恍然大悟,一下子就列出了竖式,解决了这道应用题。通过这种把教材中的应用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本次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将数学应用题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问题,从而更容易的解决数学应用题,从而能够提升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他的数学水平。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解题能力,为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笔者在教学《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内容时,发现学生在进行应用题解题的过程中仍是存在一起问题。笔者让学生做与圆柱的体积相关的应用题,但是有的学生仍是迟迟不动笔,问及情况才明白他们不知道问题的解题思路。于是笔者决定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笔者先从日常生活中入手,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呢?学生根据笔者的问题,纷纷开始进行问题的回答。当学生们了解了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后,笔者再通过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有很多的水管,那大家知道一截水管是圆柱体还是长方体呢?学生们纷纷说水管的形状是圆柱体。笔者接著引导学生,一截水管是圆柱体,那么你怎么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呢?学生们纷纷开始思考圆柱体的体积。由于圆柱体的计算公式是从长方体体积公式得来,学生们结合之前的学习经验,很快就掌握了圆柱体的计算公式,顺利地完成了此次的教学目标。
总之,在本次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使他们能够更有层次性地掌握解答应用题的知识和技能,具备解决数学应用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一直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学的教学形式,从而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导致他们丧失学习解答应用题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丰富的课堂组织形式,通过开展小组教学,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产生做题的灵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
如,笔者在进行《折线统计图》教学的过程中,就采用分小组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教授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后,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一个任务:计算学校里每栋教学楼距离学校门口的距离,并且做成相应的统计图。笔者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从而让他们进行小组之间的合作。学生们马上开始了行动,首先画出了整个学校的平面图,其次,给每个小组成员分配任务,同时去测量建筑的距离,然后把测量的路程绘制成折线统计图。笔者发现,经过这次小组合作教学,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活动,积极的进行距离的统计,从而学会了解决相关的应用题,在与同学交流合作中能力得到提升。
综上,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中,应该把应用题生活化,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展小组教学,进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通过这些方法,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成绩。
[1]王海南.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J].江苏教育,1984(20).
[2]柯恒,陈今晨.关于应用题教学目标研制和实施的探索[J].江苏教育,198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