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教学情境 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效
2019-09-10周婷
周婷
摘 要:情境教学法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要具有探究性,要掌握情境创设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情境教学 道德与法治教学 方法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是一种常用的开放式、互动性教学方式,即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快乐地徜徉,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提高分析、探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情境创设要来源于生活
形象是情境教学的首要特征,没有形象就没有情境教学。情境设置必须真实,让学生产生切身感受,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意义构建。
案例一:“集体中的规则的作用”情境设计
“七嘴八舌”:午自习的时候做作业遇到了难题,好想问下同学,但是午自习是不允许说话的,我该怎么办呢?经过讨论后,每个同学都结合自身情况谈了自己的观点,一部分学生:班级纪律规定午自习就是不能讲话,所以我不能问,等午自习结束再说,先做会做的。另一部分学生:我这是问问题,是为了学习不是聊天,小声点问应该是可以的。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激活思维和碰撞观点,发展批判思维,实现思维创新。在学生双方都各执一词之际老师再次抛出一个问题:午自习为什么要制定规则呢?如果“我”在午自习问了问题,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影响呢?在这一情境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集体中规则的重要性,从而为后面学生理解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心理学家乔纳森认为:“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具体到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营造真实的学习氛围,创设生活化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和经验出发,促使学生将要学的知识与已知的现象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其兴趣。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只有与真实的生活关切才是可信的,才能最终催生学生的情感和信念。生活化情境来源于现实,情境的创设要贴近生活。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必须对原始的情境素材进行加工,尽量保证其真实性。当然,强调情境真实、直观,并不意味着完全再现生活现象,可以用“神似”显示“形真”,就像中国画的白描写意,简要几笔就勾勒出形象。
二、坚持境为情而设、情因境而生
情境教学是情感与环境的交融,“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目标,就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的表现,作为课程目标的每个素养,都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整合”。情境教学以情为纽带,情感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遵循理解一认同一内化”的认知规律,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师生产生情感共鸣。
案例二:七年级下第七课第二框单音与和声中“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情境设计播放《钱学森传记》。
钱学森召见邓稼先,问他:“我们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你愿不愿意去做这个大炮仗?但是在接受这个任务时你将要面对很多的困难:1.你要绝对保密,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2你要隐姓埋名几年甚至一辈子;3.你不能搞个人研究,不能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或者出席国内外的研讨会……总之就是要几乎牺牲个人所有的东西——名声、荣誉和引同行瞩目的成就还有与妻儿团聚,天伦之乐甚至生命。”然而邓稼先毫不迟疑的回答:“我愿意!”看到这里,学生纷纷为邓稼先甘愿为祖国牺牲的一切的精神而感动。教师立即抓住学生被打动的时机设问:“邓稼先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我们的国家因为他的这一选择有了哪些改变?”学生对此都各抒己见,都深深被邓稼先这一大公无私的精神所折服,感受到国家利益其实是与个人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该环节结束时,教师以温馨寄语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为了中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邓稼先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能够成功地研制出两弹实属不易。虽然现在我们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好,但是国家依然需要这样甘愿为国家奉献的人。我想问,如果将来有一天,祖国需要你,你们愿意成为其中一份子吗?”“我愿意!”全体同学铿锵有力的这样回答着。在情境的渲染下教师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树立起集体主义的情感。
抓住情感共鸣的切入口是展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魅力的基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案例中教师选准动情点,融合教材知识、情境短剧和自身情感,使教学充满活力。教师用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以情换情、以情激情、以情动情,让学生投人到学习中。
情感需要是教学过程发展的一种动力,是学生学习各种知识的催化剂。当学生情感需要得到满足时,会自觉接受新认知,使教学过程成为由学生情感驱动主动发现的过程,从根本上改变硬性灌输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情境,借助自己亲切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恰当的动作和多样的教学手段传情达意,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获得强烈的情感熏陶。只有真正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师生间真诚相待,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才能有的放矢。
三、聚焦核心素养,把握情境教学的灵魂
情境教学讲究意象和意境。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形象,意境指所创设的情境和所要表现的意义融合一致的境界。没有意象,难以融合成一种意境;没有意境,那些意象只是一盘散沙。聚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是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性质和理念的体现,也是情境教学的灵魂。
案例三:九年级上第四课第二框生活在民主国家中“凝聚价值追求”的情境设计。
每天上学和放学期间,校门外很多小吃摊点占道经营,导致学生进出困难,且食物卫生堪忧影响学生身体健康。学校为此多方努力但收效甚微。有困难找政府。我们该怎样向政府求助呢?教师让学生现场拨通了“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对话不长,但接线人员非常热情,认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承诺“我们将请相关部门处理,并对处理结果进行回访,请保持通信畅通”。
“12345”服务热线是重庆市政府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困、分民忧的全新载体和特色平台。通过一个小小的亲历活动,学生感受到重庆市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更加理解和支持政府决策。核心素养属于隐性知识和能力,不是靠教师单纯传授给学生,更不是以意识形态的简单灌输强加给学生,而是让教师准确把握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要义,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触摸社会政治脉搏,对个人和社会生活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进而培养学生自觉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和能力。初中思想品德课着力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教学情境设计要立足学生的真实生活,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余文森教授在《一位教育学教授的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中说:“真正的好课,不是老师出彩,而是学生出彩。”道德与法治课要出彩,教师要为学生精心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亲历政治”,促使學生通过体验反思书本知识,在践行正确价值观的感悟中逐渐内化价值取向。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得到的知识也许是有限的,但受到的道德感染与思维影响必将是广泛的。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情境设置是否合理,是关系情境式教学是否高效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去尝试、去探索、去创新、去总结,让情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白月乔.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人出版社,2010.
[2]鄂淑清.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学术研究,2014,( 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