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角下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刍议
2019-09-10龚丹
龚丹
摘 要:应用型本科属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在经济快速发展、技术不断变革的今天,制造业与信息技术不断融合与创新,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同时对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挑战。在学习借鉴外国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发现现代学徒制是培养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重要模式,为此我国也进行了试点性的探索,尝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在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的共同助力下,让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5-0153-04
Abstract: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is a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the undergraduate level in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today'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tinue to integrate and innovate, and there are more requirements for high-level applied talent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challenges the application-based under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from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foreign applied undergraduate, it is found that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s an important mode for cultivating high-level applied talents. For this reason, China has also carried out pilot exploration and tried to construct a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help of the government, schools, enterprises and industries,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has taken root in the soil of applied universities in China.
Keywords: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modern apprenticeship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路、强国之基。自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与经济联系较为紧密的教育形式,为经济发展培养出大批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优化升级,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调整更新。
一、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构建的现状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逐渐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和推动,放眼国际,很多国家应用型本科的快速发展多得益于现代学徒制的推动作用,为此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也开始提上日程。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在结构、质量、办学条件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都要进一步提升,要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2014年8月,教育部为贯彻国务院政策,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等要素的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要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2015年1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布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遴选一批有条件、基础好的地市、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对现代学徒制的构建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目前,在构建现代学徒制的进程中,我国在上海、天津、山东、广东等地的部分职业院校进行了试点的探索。这些职业院校主要的做法是,首先,是与企业共同制定招生标准,实现联合招生,这也就使得招生和招工同时进行。学校和企业签订校企合作的协议,学生与企业签订学徒培训的协议,明确每个主体的权益与责任。其次,学校建立各类校内实训基地以及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学校学习职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大量的实际操作训练。企业则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真实的工作环境,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不断训练技术与技能,在企业的培训和在學校的学习是交替进行的,并且可以根据实际的学习或训练情况灵活调整在学校和企业的时间。最后,对于学生的评价也是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的,学校进行校内课程的考核,企业进行技术、技能以及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考核。
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困境
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构建过程中,不乏有实践效果不错的试点职业院校和应用技术型本科。但是,这毕竟是很少的一部分,目前还没有开始推广实施。而且,我国地域广阔,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大有不同,因而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因而,是否适合大力推广一些实践成果不错的试点做法,仍旧值得继续探讨。
在我们大力倡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时候,有很多院校存在着这样的困境。一是,在倡导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办学的政策下,并没有具体细致的政策规定,不明确具体该如何实施。在校企合作中也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来保证学校、企业以及学生这三个主体的权益,以及在权益受到损失时得到基本的维护和补救。校企合作的这种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意愿,这种机制没有长效的法律保障,并且合作的也不够深入。二是,学校虽实行校企合作,但依旧是以自身为主,并没有将企业看作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仍旧被看作一个边缘参与者的角色。在对学生的培训方面,企业在更多的时候,只是学生的一个校外实习基地,育人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三是,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中的激情不高,大部分的企业处在一种观望的状态之中。参与到校企合作中的企业也有种种顾虑,担心自身的技术机密泄漏,或是培养的学生最后流失到其他的企业,不仅成本上受到了损失也相应的增强了竞争对手的实力。因此,在培训学生的过程中有所保留,或是只教一些基础的、表面的技能,并不能提高学生在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没有使学生学习到更为深入的技术技能。四是,我们在借鉴别国构建现代学徒制时发现,很多国家都有非常明确的行业存在着,并且在应用型本科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行业这个概念在我国并不明确,只能说我国有某些部门或机构,发挥着类似的作用,比如说,政府的一些下设部门:旅游局、卫生局;一些企业中的龙头企业;民间建立的较有威望的商会。因此,在行业这一方面的力量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失。
三、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模式
(一)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是一种培训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在应用技术型高校中也普遍使用。目前,跨企业培训中心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由德国的行业协会建立的,为了满足那些没有条件和能力单独承担培训任务的中小企业的需求。在对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管理中,绝大部分的职业教育权利是掌握在行会手中的。
2005年4月1日,德国颁布并实施新《联邦职业教育法》。该法将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的基本法《联邦职业教育法》和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的配套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予以合并、增删、修订。新《联邦职业教育法》是德国为应对21世纪的挑战,进一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纲领。在该法实施两年后,2007年4月1日,德国对新《联邦职业教育法》又做了一次修改[1]。此外,为保障“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长效运转,在德国职业教育法律中还有《手工业条例》、《青少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培训教师资格条例》等。
为了在实践中真正落实“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在“双元制”职业教育实施的各个层面,如:联邦、州、各地区以及各培训场所,都设置了相应负责部门并对具体职责做出了明确规定。为保障学徒的权益、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徒不用交学费,所有的教育成本由双元制的三个培训主体承担:企业、职业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在这三个培训主体中,企业承担了大部分的培训费用,主要包括学徒津贴、实训教师工资、设备以及教学材料等费用。在“双元制”的模式下,受訓者有了双重的身份,他们以学徒的身份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的培训,又以学生的身份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职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
(二)英国的“现代学徒制”
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英国政府规定,英国的所有职业资格都被纳入全国性的职业资格体系,从业人员都必须持证上岗[2]。
英国在2011年,正式将原来的国家资格框架(NQF)变更为国家资格与学分框架(QCF),将学徒制也纳入到这个体系之中,进一步扩大了各类证书的互换。在这样的体制框架下,“现代学徒制”的运作方式是,在学徒接受培训之初,学校、雇主和学徒三方共同签订协议,以保证在学徒接受培训期间,三方主体的权益和责任都能得到相应的保障和约束。然后,由学校和雇主共同开发课程,在现有的职业证书体系下,根据不同的培训项目设计不同的证书课程。英国的“现代学徒制”采取的是,工作本位的培训模式,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学徒80%的培训时间都是在工作场所进行的,其余20%的时间则是在当地的继续教育学院或专业学习机构(通常是私立培训机构)进行学习[3]。在此条件下,为了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英国专门设有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机构以及职业资格鉴定考评的机构。
(三)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
澳大利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它早期的职业教育是以从英国移植的学徒制为主,但是,目前澳大利亚已经建立形成了适合自身国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称之为“新学徒制”。
澳大利亚政府实施的“新学徒制”,实质是将实践工作与有组织的培训相结合,在学徒受训结束并通过技能考核之后,颁发全国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学历资格证书。为了学徒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以及满足学徒在不同人生发展阶段的需要,澳大利亚政府建立了“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使得各层次的职业资格证书分别可与相对应学历资格证书进行互换。为了“新学徒制”长期健康有效的运转,澳大利亚开发了“培训包”制度,为“新学徒制”提供具体的培训项目,“培训包”里的培训项目几乎遍及整个行业。为了满足经济形势不断变化、行业需求不断调整的需要,以及应对“培训包”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澳大利亚的“培训包”每三年进行一次评估和更新。在澳大利亚,承担职业教育与培训职责,运用“培训包”的培训项目进行培训的主要平台是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
澳大利亚一向倡导“用户中心”的服务体系,在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中有着很好的体现。学徒在接受培训之前,会先与雇主达成一致的培训意向,然后,他们会共同选择一家注册培训机构,再由三方沟通协商,制定并签订一份培训计划,只要能达到“培训包”的能力要求,企业和培训机构的分工、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可以自行决定[4]。
四、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我国在部分职业院校试点现代学徒制中遇到的困境以及国外的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模式,也给我们带来不少的经验与启示,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发展现代学徒制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我国现有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以适应我国国情,推动应用型本科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政府需搭建制度的顶层设计
在我国,政府的层面出台的制度、法律法规是最具权威性、影响力以及保障性的。因此,政府要在最大程度上做好制度的顶层设计。
一是,在制度保障上,在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要有最基本的构建方式的具体规定和描述,让学校和企业有政策可依。不仅如此,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监控体制,让“现代学徒制”改革的成果真真切切的落实到学生的课堂上以及企业的实践中。二是,在法律保障上,要制定相关的法律鼓勵或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在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也要制定法律,以使企业和学校以及学生这三个主体的权益得到保障。因此,在合作的过程中,若是有主体违反条约或协议也必须要承担所应负的责任,情节严重的要受到相应的法律惩罚。三是,在资金保障上,政府不仅要提供资金支持职业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也要对企业的积极参与进行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或其他政策方面的奖励。
(二)应用型本科自我意识的转变
应用型本科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以学校为本位的。恰恰相反,在构建现代学徒制的整个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首先自身要转变办学的观念,不是怎样将这个学校办好,而是怎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和社会服务。
应用型本科在作为一个学校的同时,它更是一个平台,一个为社会提供丰富资源的平台,一个为社会上的公民提供各种就业机会选择的平台。应用型本科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在校学生的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促进其更好的就业以及获取更多的人生发展机会。但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不能仅仅只局限于此,还应该为中学生提供职业体验,培养非功利的职业兴趣;还应该辐射学校所在的社区,为社区的从业人员提供在职培训;还应该为其他学校的学习交流提供开放参观的机会;还应该为社会的失业人员、退伍军人、残疾人等提供免费的职业培训。应用型本科能够做和应该做的事情有很多,不能仅局限于一个狭窄的层面,而使自身失去活力。
(三)促进企业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应用型本科本身就与用人单位密切相关,建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也同样非常需要企业的参与。企业里真实的工作环境、先进的机器设备以及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会使得学生的技术技能得到更好的锻炼。目前,社会各界也都基本意识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需要企业合作的重要意义自然不必多提。但是,让企业能真正参与进来却非一件易事,在现实生活中,企业是逐利的“经济人”,其作出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着成本收益分析。所以,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要能让企业真正获利,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企业、学生、学校才能够三方共赢。
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要有和职业学校一样的主体意识,要真正的将育人的概念融入到培训学生的过程中。企业要有长远的眼光,在培训学生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劳动力需求的问题,并且很有可能是在为企业今后培养良好品质和技能的员工。与此同时,企业也能收获到良好的社会评价和较高的社会地位。
(四)行业的逐渐建立并发挥作用
行业这个概念目前在我国并不十分明确,在我国现有的政治条件下,对机构权利的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过渡,所以首先可以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将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付给行业。经过一段时间后,具有了一定的行业发展基础,再将我国现有的与行业作用类似的部门、机构或者团体进行抽离与整合,建立起一个较为系统的行业协会,并且制定与其职责权利相关的规范与制度。
与此同时,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时要积极发挥行业的作用,构建行业中企业的准入标准,以及制定行业用人的相关标准;制定或者颁发具有全国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与其他国家积极合作构建具有国际认可度的职业资格证书,使得学生就业更有保障;制定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的课程学习资源,建立统一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构建起具有权威性、高认可度的职业资格证书后,可以继续构建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的对等与互换的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人生机会。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应然与实然:职业教育法制建设思辨——来自德国的启示[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9):7-16.
[2]李敏谊,姚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国际比较[J].北京:大学(研究版),2010(9):82-91.
[3]王海军.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内容和特点[J].南京:江苏教育,2015(4):14-16.
[4]关晶.当代澳大利亚学徒制述评[J].南昌:职教论坛,2015(4):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