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的朗读课文
2019-09-10化玲艳
化玲艳
《语文课标准》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一条重要的学习目标。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应首先学会正确地朗读课文。这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前提之一。所谓“正确”地读,是指能读准字音,做到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改字,不拖长音,再逐步较准确地读出轻声,变调,儿化等音变。
从现状来看,低年级学生朗读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缺陷:①读课文不准确,读书念错字,添字,漏字情况多。②无法把握正确的停顿。由于低年级学生语言内存不够丰富,自然找不到句子的停顿,并且段与段之间的间歇也不能明显地表示。③语速缓慢。低年级学生读书时仍然靠拼音,因此,他们在读书的同时还在判断、分析怎样读准字音,没能意识到朗读速度,只是按部就班地将每个字眼表述出来。只能做到念字而非读书。④“大声朗读”。学生朗读时不懂得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只要他们认真读书,音量总放到最大,有时还会令人感到那是嘶声力竭地叫喊,那么他们在表示语调时已经是无能为力了。⑤缺乏朗读兴趣。让班中每一个孩子从头到尾地将文章有感情地朗读很困难,总有几个孩子不动口,即使动口了,也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读得十分勉强。
针对低年级学生朗读的弱点,我认为应该在培养学生朗读兴趣,激活学生朗读情趣的同时,还要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
一、抓基础训练
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正确,也就是用普通话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字句。低年级学生最容易犯的朗读毛病就是添字掉字,重复字句,如果低年级不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会把这个习惯带到高年级。所以,朗读训练中要始终贯穿这一训练,加强对朗读课文的正确性要求,让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
二、抓好节奏训练
朗读者通过轻重、快慢、停顿、连接等语言节律来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一个句子,由于重音不同,可以表达的意思也不同。比如:“我喜欢看书”,把“我”读成重音,就回答了“谁喜欢看书”这个问题;把“喜欢”读成重音,就回答了“你喜不喜欢看书”这个问题;把“看书”读成重音,就回答了“你喜欢什么”这个问题。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容易产生一字一顿读或者无停顿的连读,或者自由停顿而读破句等现象。教师必须让学生形成“词”的概念,指导学生掌握句子中重点词的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句子之间的句号、叹号、问号一般停顿稍长,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停顿略短一些,句子中的词或词组之间还要有长短不一的语气和语法停顿,从而才能使学生的朗读做到有节奏的流利。
三、渗透语调训练
低年级学生朗读时语调较平,没有层次,而且不会控制音量。對音量的控制训练比较容易,只要告诉学生,自由练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声音要轻;齐读的时候,声音不要太响,要像大合唱一样,听不出个人的声音;指名读的时候,声音要响亮,但不要直着嗓子喊。音量控制好了,语调的训练也就容易多了。长期对学生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训练,语调自然也就读的出了。
朱自清曾说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何等的重要!朗读取得的效果,有时靠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因此,今天的课堂出现了以读代讲,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等多种教学形式,目的都是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朗读中轻松愉快的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以“读”始终,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读中放飞学生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