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作特色

2019-09-10陈湘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24期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

【摘要】随着各类同质化的娱乐类的真人秀节目的增多,观众在出现审美疲劳的同时也渐渐产生了对知识的渴求,而以《中国诗词大会》则以中国诗词文化为精神内核,凭借着其创新的节目形式和优质的节目内容在中国综艺节目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本文以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国诗词大会》取得成功的原因和其特有的创作特征,本文认为,《中国诗词大会》满足了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仅在内容上做到了深入浅出,还运用了各种手段来增加节目的观众的参与感和节目的娱乐效果,成为了中国文化类节目的一个缩影,其成功经验也为当下中国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作提供了借鉴经验。

【关键词】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创作特色

随着真人秀节目的品质的不断降低,文化类电视节目顺势而起,并不断发展创新,慢慢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自2013年至今,中国电视涌现了大批文化类节目,但当时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在真人秀综艺节目的挤压下并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2016年至2017年,文化类电视节目突然走红。2016年,由央视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原创大型文化类电视节目。在第一季就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到2019年,已经走了四个年头,连续四年占据春节期间的黄金档,不仅制作精良,还有着较高的收视率和不错的口碑。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满足了观众的更高层次的观众心理要求——求知欲,不仅适应了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更是树立了正确的文化观与价值观,迎合了国家需要与社会需要,反倒受到了大批观众的喜爱。

1. 满足大众参与的心理需求

“电视文化虽然有着与传统文化不可割裂的继承关系,但它在本质上却附属于一种新的伴随现代工业社会兴起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一词出现在20世纪,由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霍克·海默首创。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的产物,与传统的文化面向上层社会的局面不同,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的都市化更是造就了一个较有闲暇时间和消费能力的现代市民阶层,文化产品逐渐成为大众所需。

“我国的大众文化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经济发展与科技不断发展,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逐渐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从传播范围看,大众文化是一种面向全体大众的无等级的泛市民化的文化;从文本深度看,大众文化是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其功能在于向广大市民提供消费型的娱乐。而精英文化它是由精英创造的,主要在上层社会、知识分子中传播。对精英文化的理解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文化水平,所以对于精英文化而言,它很难直達大众。并不是说电视文化不需要精英文化,电视需要文化内涵,但电视制作者更应该考虑到大众的需求,只有做到深入浅出,才能满足更多受众的需要。《中国诗词大会》则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首先,对于《中国诗词大会》而言,能吸引这么多观众的注意,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抓住了文化类电视节目最关键的内核——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且《中国诗词大会》而言,它并不是只是精英之间的较量,对于央视而言,它更立足对大众推广诗词文化,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各类诗词题目并没有太过高深莫测,而是简单通俗易懂。《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制作者既传播了高雅文化,但又让高层的文化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大众都能接受,节目并非高高在上俯视大众,也并非权威学者没有交流的传统说教,节目以平民化的视角贴近观众,想尽办法让大众参与进来。

其次,节目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盛宴。无论是主持人董卿还是节目中的点评嘉宾、场内的百位诗词大人甚至场外的观众都是节目中的参与者。主持人董卿对节目主旨的深入诠释,对传播技巧的精准把握,再加上董卿自身的文化气质是把《中国诗词大会》打造成一场诗词盛宴的重要条件;节目中的点评嘉宾是诗词文化的解读人,每当选手在节目中遇到诗词中的重点或者难点时,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会适时对诗词创造的社会文化及背景进行深入解读,使这场诗词盛宴被赋予了耐人寻味、内涵丰富的文化色彩;场上的现场观众来自于各行各业,年龄层次也不一样,节目组通过在线选拔、线下海选、节目组邀请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的万千报名者中精心挑选出的106位诗词达人也水平颇高,其中,年纪最大的选手55岁,最小的只有7岁;此外,节目还带动了场外观众的互动;自第二季起,《中国诗词大会》还运用了移动端推动节目的多屏传播,实现了节目播出时电视前的观众可以利用手机与场上观众同步答题,观众不仅可以看到自己的答题情况,还能看到自己击败了多少同时答题的人。这是多屏的融合,也为观众营造了一种“沉浸式”体验,从而增强传播广度。

2. 文化与娱乐并重

我国有着世界上数量最大的电视收视群体。在这一群体里,由于年龄、知识、职业、价值观念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造成观众结构的多层次性。“但尽管电视观众存在着差异性,他们都有着共同心理,即求新、求真、求近、求知、和娱乐心理”。求知心理表明电视创作必须包含有认识因素,这是创作者求知的结晶,也是观众的心理要求。如果说电视节目适合观众兴趣知识一种低层次的要求的话,那么满足观众的求知欲望则是电视创作活动中应该注意的一种高层次的观众心理要求。求乐心理则表明为观众提供娱乐消遣是电视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满足观众求乐心理,是电视传播的主要任务之一。“观众无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都能在电视机前实现人人平等,电视文化娱乐功能的日益增强也正是为了满足观众的求乐心理。”电视节目给人们带来娱乐的这种广泛度,决定了电视文艺节目必须满足观众多层次,多方面的要求出发,努力做到丰富多彩,雅俗共赏。

首先,节目诗词内容范围广,涵盖面宽,而且难度并不大。从《中国诗词大会》的诗词来看,入选的诗词从中国诗歌的缘起《诗经》开始,一直延续到毛泽东诗词。包括了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等,基本上覆盖了整个中国诗歌史。并且,入选节目的所有诗词题目难度并不大,有些甚至是中小学生必背诗词,总体而言,基本每一首诗词都是大众所熟悉的。节目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让场内选手在参加比赛的同时也让场外观众也参与进来,节目内容并没有高深莫测,而是贴近民众,寓教于乐。

除了内容,《中国诗词大会》用古代文人间素有的赛诗方式,采用“挑战——攻擂”的形式使节目具有了竞技性与娱乐感。对于观众而言,最重要的其实并不是节目的结果,而是节目过程中的展现。在比赛进行的同时,完成了“会”的仪式诉求,比如第二季的“飞花令”环节,为每场比赛设置一个关键词,让双方轮流背诵含有關键词的诗句,使得节目的对抗性升级。为了彰显气势,节目又把边塞诗和战争联系在一起,运用节目场景的设置、LED屏幕、灯光、音效等营造了严肃的、紧张的比赛氛围。可以说,强烈地场景化设计强化了节目的形式感和仪式性,使得节目整体观赏性提高。

节目还满足了观众的视听快感。《中国诗词大会》运用科技特效,音效,灯光特效等营造了诗意氛围。电视屏幕随时根据节目内容播放具有传统中国色彩的视觉符号,利用电视媒介以视觉化的传达将中华传统诗词文化跃然于屏幕之上,形象生动。日本著名的电视剧脚本作家桥和郎在他的《电视剧脚本写作法》讲述了电视画面图像必须具备的四个要素,必须有动作;画面必须美而富有诗意;画面有观众想看到的东西;有紧迫感,也就是满足观众的视听快感。视听快感不仅仅是电视剧的追求,更是所有电视节目在创作时的追求。一组动感的画面,一组漂亮的山水画面,都是《中国诗词大会》所具备的要素。如中国山水画般的桃花、选手比赛时,当专家学者进行点评时,呈现的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茅草小屋、山花、翠竹或是中国山水画,给人以视觉之美。运用科技特效,运用水舞台,梯田造型,在一片诗意盎然中展现比赛过程。此外,还运用音乐将观众包裹在一片诗意的氛围中,无疑增加了节目的诗意与观赏性。

3. 对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作启示

从《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类电视节目可以凭借着其文化魅力赢得观众的青睐,只要寻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弘扬传统文化的文化类电视节目一样可以叫好又叫座。

首先是节目内容和形式要雅俗共赏。文化类电视节目应做到在满足观众求知心理的同时注重节目的娱乐性。比如:电视制作者可以利用画面的构图、比例、光影、调度、音效甚至特效出使节目效果更具有观赏性;内容上,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并且让这些传统文化能够与现在的电视文化相结合、与现代社会相和谐;此外,节目内容深入浅出,并非仅仅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而是让大众都能理解节目的内容与主旨,寓教于乐。

其次是重视大众需求。每一个进入传播领域的电视文本都必须达到一个目的,那就是肯定自己是将被收看和解读的,并且它的生存依赖于此。现代社会的商业化已经将一切文化产品的创造纳入市场。大众文化的兴起成为时代需要。面对这样一种大众文化环境,电视无法拒绝它被社会安排好的角色——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对于电视观众而言,并不是所有观众都愿意娱乐至死,他们渴求在观看电视的同时能也得到精神启迪和放松。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对于文化类电视节目而言,必须发挥出电视的教育功能。此外,电视制作者注重观众参与,实现线上线下同步互动。让更多的观众在观看的途中参与进来,打破传统的电视观众只能被动收看的局面,让电视观众真正融入电视节目当中。

参考文献:

[1]胡志峰.电视审美文化[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

[2]赵凤翔,吴炜华,薛华.电视艺术文化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4]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5]欧阳宏生.电视批评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陈湘(1993),女,研究生,重庆邮电大学,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中国诗词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引发诗词热
《中国诗词大会》我来了
泛娱乐化成灾,《中国诗词大会》以“诗意”注入清流
“中国诗词大会”走红的00后才女
试析《中国诗词大会》的试题创意及文化导向
《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背后
《中国诗词大会》:“诗心”引“诗教”勃发
“中国诗词大会”唤醒民族精神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轻周冠军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掀起诗词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