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三年级教学建议
2019-09-10林向荣
林向荣
三年级学生的观察、比较、分类、制作等基本技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搞好本学年的教学,我们既要了解本学年各单元的教学目标,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还要了解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优化科学探究和概念教学,明确观察活动要求,规范案例操作流程,促进他们更高效地开展科学学习。
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其兴趣和习惯
三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没见过的、不了解的事物充满兴趣,爱问“这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了什么”“有什么证据”等问题,这是科学课教学非常好的心理基础。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既有教育价值又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1.问题情境导向,激活探究兴趣
科学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好奇心随着科学的教学逐年增长。教师要尊重他们的探究兴趣,对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包括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给予及时、合理的反馈。学生提出一些看似怪异的问题,总有一定的原因,即使这些原因是成人不理解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通过梳理、筛选,或找到与现阶段学习内容的相关联系,发现问题的价值与意义,或巧妙地将其引导到学生力所能及的、可关注到的视野里,引发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外学习。
2.精心组织活动,把握教、扶和放的时机
三年级学生爱观察、爱动手,是他们的天性。为此,在三年级科学课教学中,仍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一是尽可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开展教学,避免长时间、单纯地采用讲述、讲解、问答。二是可以适当选用趣味实验、角色扮演、科学游戏的方式,让他们在玩中学。在使用科学游戏时,既要有游戏性,又要有目的性、科学性和教学性,不能单纯为了激发兴趣做游戏。三是以扶和放为主,教为辅。教师指导时要注意梯度,把握好教、扶和放的时机,按照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先让学生经历一些简单的或模仿性较强的观察、制作、调查、实验等活动,随着能力的提高,再慢慢将学生的探究引向深入,使探究活动的难度循序渐进地提高。
3.尊重个性发展,重视习惯培养
三年级学生对科学学习态度、热情、兴趣等有所分化,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具备的相关探究技能也存在个体差异,坚持、耐心、细致、严谨、专注的科学品质大多还未养成,学生的情绪稳定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尊重个性,关注差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引导。教师要重视小组团队建设,采用“同质异组,异组同质”的分组方式,通过对小组团队激励性评价,引导同伴互助,立标杆,学榜样,让每个学生发展成为更好的自己。科学品质、学习习惯的培养还需要在活动中持之以恒地用策略性评价加以引导,批评、表扬要客观公正,因人而异,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尽量不公开批评,多找个别谈话沟通,帮助学生找到原因和解决办法。
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从细处入手,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同时也要在低年级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观察、实验时,小组成员怎样分工合作,三年级有什么新的要求;教师讲述、讲解、演示时,怎样注意听讲;观察、实验后,怎样收拾各种器材;野外考察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汇报交流观察实验结果时,应该按照怎样的程序介绍(首先说观察对象、实验目的,然后说采用的观察、实验方法,再说在观察、实验中有什么发现);研讨时,怎样发表自己的意见,怎样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怎样对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怎样对其他同学的评价进行肯定和质疑;归纳概括结论、判断解释问题时,应该按照怎样的逻辑表达;反思时,应该思考哪方面的问题,如果有评价手册应该怎样填写;对于教师布置的课后研究项目,应该如何完成……这一切,都要有计划地、坚持一贯的训练方式加以培养,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整个小学阶段乃至更高阶段科学的学习,以及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优化科学探究,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与交流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科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方式,是形成科学观念、发展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态度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之一,同时,也是一种综合的能力。
中年级定位于引导性探究,将侧重训练借助工具或仪器观察、测量、描述、类比、归纳、抽象、概括、分析等单项技能、方法,以及提出问题、搜集证据、处理信息等综合技能。从三年级开始,科学探究课型比例加大,其教学实施流程一般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交流评估→拓展迁移。该课型组织实施时,建议教师参考科学探究课操作方法、功能定位表(见表1)。
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包括,從提出问题开始,进行假设,再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操作,然后验证汇报,得出结论,如果让学生每个环节都精雕细琢,有时候要两节课才能完成。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要抓住重点,可以只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有的地方可以简单处理,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背景灵活调控,将重点放在训练的主要目标和探究的问题上,让活动充分展开,在关键节点让学生参与更深。
优化概念教学,注重自主建构
概念是从自然现象、科学事实和实验中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抽象出来的,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的特征或属性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因此,概念建构需要以观察(实验)、比较为基础,再针对搜集的信息运用归纳、抽象等逻辑思维方法概括而成。科学概念是构建科学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探究技能的基石。
以“概念学习”为中心内容的课型,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占的比重最大(如“空气占据空间吗?”“昆虫”“鱼”“鸟”“它们有确定的形状吗?”等),学生的概念建构一般遵循的思维程序如图1。
教师在组织概念教学时,按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一定的流程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概念。比如,示例导入→类比举证→建立概念→判断检验→拓展迁移(各环节的操作方法、功能定位见表2)。
建构参照物概念时,可引导学生按图2所示方式自主建构。
明确观察活动要求,注重观察能力培养
小学科学课主要以学生经历获取事实性知识的探究活动为主,这类活动又以观察与实验作为搜集证据的主要手段,说明观察和实验能力是学生有效开展探究活动的能力基础。而观察又是实验的前提,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尤为重要,教师要引起高度重视。开展观察活动,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准备好观察材料
观察材料应该比较典型,具有一定揭示事物特征的结构性,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观察材料必须具有足够的数量,能做到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选择材料时教师应参照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选用学生身边的物品。所需材料缺少的话,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制作。
2.把握各课的观察重点
把握好各课的观察重点,可以提高观察效果。例如,“让我们从观察开始”的重点是对学生的感官进行训练,使学生认识几种物体的颜色、形状、气味、味道,会用“光滑”“粗糙”描述物体表面的质地;“认识天气”的观察重点是观察天气的变化;“生活中的材料”是观察物体由哪些材料组成的,观察重点是教给学生“把整体分为部分”进行观察的方法。
3.掌握观察活动的基本步骤
(1)明确观察的目的,即学生要明白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
(2)讲解观察重点和观察方法,即联系问题理解观察的重点,结合观察重点理解观察的方法。
(3)学生分组观察。这一步需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以利于学生真正细致、有效地进行观察。学生观察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和准确判断学生在观察时的良好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从而组织生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或教师的有效指导。
(4)汇报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情详细、具体、形象地加以描述,鼓励学生加强合作,强调科学讲究实事求是,重视发展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5)教师小结。讲解通过观察應该明确的问题,评价学生在观察中的表现。
规范案例操作流程,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
教师在以下方面要引起重视:保持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空间;遵循规定的安全实验程序;建议并执行恰当的安全操作步骤;意识到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如在用火加热或化学药品使用时可能出现的灼伤,玻璃器皿或锐器的使用时可能出现的刺伤,观察动植物实体时可能出现的意外伤人,以及感官观察时的安全隐患,如强光、强噪声、强刺激异味等。
湖南省湘潭市教科院(4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