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

2019-09-10李泞均

学习与科普 2019年32期
关键词:措施研究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李泞均

摘 要: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忽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偏重语文知识的传授,教师讲得太多,学生练得太少,有指导性地读更少,即使是要求学生朗读,也只是单调反复,千篇一律,教师没有很好地研究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课堂上,老师讲了不少“正确的废话”,又喜欢听学生说那些“悦耳的假话”。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措施研究

一、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阅读教学存在盲目性。学生每次读要起到什么作用,达到什么要求,教师心中无底,看起来学生都在读书,实质上没有什么效果。学生读什么,怎样读,需要教师具体地指导,学生读得怎样,需要教师认真地指点;还必须做出示范,给学生提供可模仿的范例。读书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对语言文字从不理解到逐步理解的过程,是对阅读能力的掌握从不熟练到逐步熟练地过程。对教师来说,只有钻研教材而又了解学生,才能确切地知道什么地方应该重点读,要反复吟诵;什么地方最难读,要重点指导,就一句话而言,什么词读重音,什么词读轻声,什么句子应该读什么語调,哪些地方要注意停顿……。

2.语文味不浓。语文教学应该有语文味。就是说语文课应当具备它所独有的个性、本色和滋味。能给人一种独特的语文感觉和体验、语言情境和魅力。语文味即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境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的一种使之陶醉的审美快感。我们听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常常会被他们创设的语文学习情境和高超的语言表达技能所折服。

3.课堂中教师重学科知识轻语言表达。反观我们小学的阅读教学,我们似乎常常会发现,课堂中教师重学科知识轻语言表达。教师们往往偏重于从传授语文知识的角度来展开教学帮助学生疏通课文,理解词意和课文内容。似乎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完成了。教学中只重视课文中的关键点。不关注学生表达时句子的正确与完整。至于怎样在学生的回答中做好引导,帮助学生提升语言素养,就更少关注了。

4.小学中教师重分析讲解轻朗读品味。课堂上教师花很多时间去析课文的字词句、结构,结果等到一篇课文学完了,学生对课文都读不连贯。更为严重的是,有些语文教师甚至都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中往往不是读错语音,就是读破句子更别说指导学生的朗读了。对字词句的品味不是浅尝辄止就是认识有误。

5.小学中教师重学习的形式轻学习的内涵。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教学中也开展诸如小组学习、表演之类的活动,但由于教师本身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或没有选择恰当的时机。学习活动流于形式。缺乏语文学习的气息。

6.整体观不强。主要表现为语文教学缺乏系统性。教师更多的是关注每一课的教学,思想上没有“大语文的意识。有的老师备一课教一课.能够备一单元教一单元的教师就算不错了,因此教师上课的目标定位往往只有 “一课”或 “一单元”的概念,而缺乏 “一册”“一年”、“整个小学阶段”的目标意识。所以语文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时有发生。

7.生成性不足。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可见,课堂的动态生成时多么重要。然而,在我们农村小学的阅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根深蒂固地占据着课堂这个主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仍然挡在大部分教师的视线之外。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

1.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阅读以培养阅读兴趣。小学生好奇心很强,这是探究事物的动力,动力一旦形成,它不仅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定指向性,即主动积极的态度,而且使注意状态、兴趣状态保持下去,从而始终积极主动地读书。如果教学时充分利用小学生易产生好奇心的心理特点,以引起好奇处为切人点,顺应学生需要心理,就能使其主动进行探究式的读书。

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

4.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猜你喜欢

措施研究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安全防控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浅谈如何发挥会计管理运用构建会计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