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拉姆节的由来与现代演变
2019-09-10拉巴曲珍
拉巴曲珍
摘要:白拉姆节是祭祀供奉藏传佛教大护法“班丹拉姆”的宗教宗教节日,又称“白拉日追”( )“白拉岁却”( )等。每逢藏历的十月十五日以大昭寺为主,如期举行。本文就“白拉姆节”节日的起源、仪式、习俗与现代的演变做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白拉姆 由来 仪式 演变
一.节日起源
关于“白拉姆节”的起源,在民间流传着几种不同的传说故事,在《西藏民俗文化》一本中写道:“大昭寺的守护神母玛索杰姆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叫班丹拉姆,二女儿叫东赞杰姆,三女儿叫白拉协姆”。三个女儿都很不争气,令母亲非常气愤。小女儿白拉协姆一天到晚只知道玩,母亲让她帮忙捉虱子她都不肯,所以母亲就咒她满身长满虱子,后来白拉协姆的神像上满是小白鼠。二女儿东赞杰姆爱顶嘴,母亲咒她沿街讨饭,后来东赞杰姆的神像被画在八廓街东南隅的石头上,靠自己乞讨和人们的供养为生。大女儿白拉扎姆淫乱放荡,母亲咒她一生都没有丈夫,即使有也只能一年见一面。母亲的咒愿都实现了。白拉扎姆的情人是住在拉萨河南岸的“赤宗赞”,两人每年只能十月十五日相会一次。”这一天便是“白拉姆节”。这一版本的传说是拉萨街头最常听到的,从小家里的长辈就教育孩子要听父母的话,不然他们一气之下说出来的话,就有可能成真了,举得例子就是上面的那则传说。
其实此类的传说故事在拉萨街头还能听到其他不同的版本,但是大致所表达的内容都是“班丹拉姆”的其中一个女儿与大昭寺的护宝将军宗赞相恋,而后被母亲贬至拉萨河对岸 “赤”地方且永远不得回拉萨,两人一年内只能相见一次,两神隔河相望的这一天便是 “白拉姆节”。其实,不管传说故事如何,“白巴东赞”“白拉姆”等等都是吉祥天女(班丹拉姆)不同法相的显示,而相关的传说故事则会起到种种教育和警示的作用。到如今“白拉姆节”也被人们称其为藏族的情人节,当天情侣们也会一同去朝拜白拉姆女神,祈求爱情幸福长久。
二.节日仪式
“白拉姆节”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一项盛大的宗教活动,其节日的仪轨也是十分繁杂、盛大的。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每年10月六七号,木鹿寺僧人把班丹拉姆的塑像抬出来,换上新装束,用藏族特有的‘巴琪’清洁班丹拉姆的面具,将班丹拉姆的塑像用布帘围起来,面朝南,供奉在楼顶上。木鹿寺的僧人每年再此念经祭祀。另外从拉萨12家贵族大户中选出12位名为‘白岁玛’护伺女神。她们的装扮是各家女主妇亲自尽心打扮、隆重推出的,代表各家各户的脸面出场,仿佛拉萨的‘时装秀’。这时候,‘白岁玛’们自己还会从12个人中根据年龄和资历挑选领头人和念诵人,称为‘乌哉’除了负责照应班丹拉姆,他们也包括每天和僧人一起在班丹拉姆坐前念诵祈祷,从六七号一直要坚守到15号节日结束,所获得的生活待遇也跟木鹿寺僧人一样,回家还有个女佣‘跟班’,很出些风头。14日是成就朵玛日,对朵玛食子进行僧人集会念诵加持后,向大昭寺楼上和楼下天井里的群众信徒抛洒成就朵玛,众信徒竞相争抢,大家认为争得朵玛食子就是得到福力。等到15日‘白莱岁却’正式开始的时候,班丹拉姆便被迎到楼下,所经沿途左手边的墙壁用白布包起来以示洁净。在一楼大殿,‘班丹拉姆’先拜释迦牟尼佛像,再抬到天井里,等待出发。等到天快亮时,由一位经过特别训练、身强力壮,且有闭关修习经历、谙熟经咒的僧人钻进班丹拉姆的体腔,抬着她走出寺庙大门。抬着班丹拉姆经过的范围比今天的八廓街大得多,大致经过冲赛康、嘎玛夏护法神殿、夏扎府邸、催科宅、桑珠颇章到鲁布坝子,每到一户家门口,家庭主妇要盛装亲自迎请班丹拉姆、祭祀求福,中间有好几处地方要停下来抛掷‘朵玛’。最后返回大昭寺,迎坐在原来的宝座上,继续接受人们的朝拜。” 到现在“白拉姆节”的相关仪轨
三.节日习俗
在过去这一天拉萨的百姓正式统一换上冬装,在节日当天很多女孩子先朝拜班丹拉姆,焚香祈祷,为自己的将来许个好愿(据说女性这一天许的愿通常是很灵的),然后参加由家长操持的成人仪式,第一次穿戴邦典和“巴珠”珠冠,以示可以择偶成家。再就是发辫,未成年的女孩只能梳独辫,成年仪式上正式可以梳两条辫子。一般是女孩15岁,男孩18岁举行成人礼。因为当日是藏历的15号,一般早中不会食用肉食,到了晚上就比较特殊了,全家人要聚到一起吃“咖喱饭”,也会给孤寡的近邻送上一碗“咖喱饭”,以示节日的吉祥。记得小时候,不仅全家人要一起吃,家里的狗狗那天也会食一顿丰盛的咖喱晚餐。
还有在拉萨周围生活各县的人们,会在节日临前准备酿“青稞酒”,等到节日来临之际,会相约在藏历10月的10号至15号期间的一天,组织好本村的妇女,一般都是家庭主妇(有时候也会有一两位男士一同前去祭拜,没有男士不可参与的规定)整装打扮,带上自家酿的青稞酒一起去大昭寺祭拜“班丹拉姆,同时供奉大昭寺内的“松赞干布”神像,供奉朝拜过后会各自组织在大昭寺的天井内唱歌跳舞,边唱边跳,唱的大多是当地的民歌,那几天大昭寺内尤为热闹。
四.现代演变
反观现在的白拉姆节,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可能是因为当今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会拥有一个自己的社交软件,而在藏区则最盛行微信了。每到节日来临之际,男士们收到的消息可能大部分都是发红包的消息了;不仅如此,在节日当天很多男士都选择没大事不出门的原则,因为在节日当天很多女孩子会三两结群在路口和ATM機旁边等着。每每有男士经过都会向他们索要,若是男士不给或者给的少的话,都会嘲讽那些男士太抠门、或者太小气。近年来这样不好的风气越来越浓,所以现在很多人,大多数为男士称“白拉姆节”是“乞丐日”。我自己也通过访问,采访了好几位,都在反映这样的情况。当然这样在公开场合拉扯男士,强制性要钱的女士在少数,但是就如谚语所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就这样这么殊胜的一个节日变得如此世俗,再这样发展下去的话以后可能就没有“仙女节”,都变成了“乞丐节”。所以,现在有很多人,很多的微信公众号已经发文,让我们知晓“白拉姆节”的由来与仪式,而不仅仅只是知道这一天可以明目张胆的要钱。
我们应该多学习本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了解本民族的节日的起源与仪式,让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源远流长,更加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西藏民俗文化》陈立明、曹晓燕(著)中国藏学出版社
2.《白莱岁却 大昭寺的吉祥天母节》 索穷 西藏人文地理杂志(2015.03)
3.《藏传佛教班丹拉姆护法神信仰研究》 札细米玛次仁 西藏研究(2012.04 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