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唐《少年行》创作形式及抒情特色研究

2019-09-10汪宁宁

青年生活 2019年25期
关键词:乐府

汪宁宁

摘要:《少年行》是乐府古题,其创作源远流长、数量繁多,创作高峰出现在唐代。晚唐《少年行》基本围绕着行侠仗义、立功边塞、轻薄游冶这三个方面展开,其创作形式变化明显,主要体现在诗歌数量、体式创革、题目衍化等方面;其感情基调、表达方式等抒情特色也别具一格,晚唐《少年行》的创作形式及抒情特色也反映着晚唐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

关键词:乐府;《少年行》;晚唐;创作形式;抒情特色

《少年行》这个乐府古题出现在汉代,最早以《结客少年场行》的古题出现。在《乐府诗集》卷六十六中,《少年行》诗篇共收录63首,唐代诗人占55首,翻检《全唐诗》,笔者发现创作《少年行》的唐代诗人有40多个,《少年行》诗作共记65首。

总体观之,《少年行》系列诗歌包含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描写少年侠士想要伸张正义、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侠壮举;另一个层面写这些游侠少年平时游戏街头、斗鸡走马、纵酒狎妓的游猎宴乐生活。 历经魏晋南北朝,发展至唐代,《少年行》的主题不断被深化创新,唐代《少年行》创作达到了高峰。晚唐时期《少年行》总体上围绕着行侠仗义、立功边塞、轻薄游冶三大主题展开。

晚唐《少年行》与对前代有一定继承,但更多则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变化,表现在:诗歌数量、体式创革、题目衍化等创作形式,以及感情基调、表达方式等抒情特色方面。

晚唐《少年行》数量上的变化。前代(南、梁、北周、隋)和初唐时期《少年行》的创作诗人和作品都很少,初唐时期代表诗人有李百药、郑愔、张昌宗;盛唐时期,《少年行》的创作不论诗人还是诗作都较多,出现创作热潮,其中的创作代表有:李白、杜甫、高适、王维、王昌龄、刘长卿、李嶷、崔颢。中晚唐诗坛,《少年行》的创作诗人和诗作出现高峰,其中的创作代表有:令狐楚、张祜、孟郊、李廓、章孝标、皎然、贯休、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林宽、韦庄、雍陶、邵谒、王贞白、施肩吾……据笔者统计在《全唐诗》中,创作《少年行》的唐代诗人有40位,晚唐就有16位,所占比例达到40%,从诗人数量和产生作品数量上看,晚唐时期《少年行》创作比前代各个时段都多。

晚唐《少年行》在体式上的创革。形式上的变化和发展体现在两方面。首先,继承前人创作形式。长篇歌行体和组诗在晚唐《少年行》的所有形式中,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两种常用的创作模式。歌行体这种形式的诗作是从多角度、全方位描写和刻画出少年义士游侠的行为方式以及情感心理,多采用较长的铺叙描写。组诗形式的《少年行》诗歌则善于运用简练的笔触,寥寥几笔就能刻画出一幅画面,比如几个动作词语“戏马”、“斗鸡”、“刻字”、“对舞”、“狂歌”、“放饮”……以简单的动作刻画人物活动的细节侧影,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地把少年意气奋发的张扬个性和气质神韵写得惟妙惟肖。若是把组诗分开来看,一首是展现生活的一个侧面;拼起来看,组诗又整体上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展现了少年侠士的豪侠品格和生活趣尚。

不同之处在于前人创作《少年行》多使用乐府歌行,艺术上显得较为粗糙、疏浅,中晚唐诗人在艺术的精巧和创新上有所发展,已较多使用律诗、绝句、歌行体等等形式,使少年游俠诗更加文人化。前代以及初唐时期的《少年行》五言诗居多,如:初盛唐时期崔国辅《长乐少年行》,张昌宗的《少年行》和郑愔的《少年行》均为五言诗。到晚唐时期,众体兼备、五言七言都有,已经近乎完善的创作形式包括七言歌行体和七绝组诗,其描写也更加生动更加形象。如杜牧的五言诗《杂曲歌辞·少年行》和七言诗《少年行》;贯休的五言《少年行》和七言《少年行》;雍陶的七言诗《汉宫少年行》;皎然的七言诗《长安少年行》;韦庄的五言诗《少年行》;李商隐的七言诗《少年》;温庭筠的七言诗《赠少年》,五言诗《侠客行》;令狐楚的七言组诗《杂曲歌辞·少年行四首》;张籍的七言诗《少年行》,章孝标的七言组诗《少年行》等等。晚唐《少年行》形式完备,创作上长于律体,《少年行》诗歌中律诗所占比重稍微比组诗大。

最后,题目上的衍化。晚唐《少年行》诗歌的题目也发生了一些衍变。《结客少年场行》、《少年行》等是前代以及初盛唐少年游侠诗的固定题目,诗题的演变也比较少,变化也就是在传统题目上添加了地名如崔颢的《渭城少年行》,郑锡的《邯郸少年行》等。到晚唐时期,由于少年游侠形象的变化,诗人多采用《壮士行》、《壮士吟》、《剑客》等题目用来赞扬具有铮铮侠骨的慷慨之士,用《公子行》、《轻薄篇》、《轻薄行》这一系列由《少年行》衍生出来的题目和诗作来讥讽那些醉生梦死、花天酒地、萎靡堕落的侠少。这种题目在初盛唐出现的比较少,在晚唐则使用较多,变化较大。还有如温庭筠的《侠客行》、《赠少年》,李商隐的《少年》也是《少年行》传统诗题的变体。

晚唐《少年行》感情基调的变化体现在:初盛唐时期,其感情基调奋发向上、基调昂扬;晚唐时期则趋于内省、反思,由外向内开始转变。

歌颂、高咏是初盛唐《少年行》的主要方式,感情基调高昂博大,洋溢着积极向上、奋发搏击的生命激情。如李白的“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还有王维的“一身能擎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诗歌刻画的少年将士形象原本是在后方百无聊赖之徒,但是诗人赋予他们大的背景,将其放置于广阔的沙场之上,策马奔腾、奋勇杀敌,集中表现这些少年将士的英勇神武、所向披靡。这种豪情壮志是少年之音,也是盛唐时代之音,豪迈的代表。

晚唐时,劝诫讽谕、内省则成为了主流。如邵谒《少年行》“丈夫十八九,胆气欺韩彭。报仇不用剑,辅国不用兵。以目为水鉴,以心作权衡。愿君似尧舜,能使天下平。何必走马夸弓矢,然后致得人心争”,这首《少年行》在表达感情时基调比较低沉,“何必”一词明确表现了诗人的重新思考,其态度很明显,“走马夸弓矢”没有必要,对之前少年游侠的赞赏憧憬变为回顾反思,甚至觉得正由于此,才使得“人心争”。还如,张祜诗中写到:“李陵虽效死,时论得虚名”中对李陵之事,以及世人对李陵的评价思考、反省;雍陶的《少年行》“不倚军功有侠名,可怜球猎少年情……岂知儒者心偏苦,吟向秋风白发生”儒者心中万千块垒,一腔苦水,向着秋风吟诗作歌,无可奈何秋风萧瑟,愁思维断又添白发。这些诗作感情低沉,体现出晚唐文人那种内省、反思、无奈和消沉之感。

晚唐《少年行》抒情方式不再像前代传统的《少年行》主旋律一样,倾吐直漏、直抒胸臆;晚唐《少年行》在表达上趋于含蓄,一般借用典故来寄托情志,或者在写景的时候,将所要抒发的情感融汇在景物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如温庭筠的《赠少年》:“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这首诗第一句江与海相逢是埋下了伏笔,第二句写的是秋风吹拂下洞庭波的景色,秋风吹着秋叶萧萧落下。第三句夜晚举杯畅饮,在“淮阴市”作别。这里的“淮阴市”是借用典故,就是指淮阴侯韩信的故事,在年轻时候的韩信尚未得志,穷困寒酸,曾受辱胯下,被众人贻笑于淮阴一市。后来韩信征战沙场、奋勇杀敌,建立军功,被封为淮阴侯,成为统帅百万雄师的大将。诗人温庭筠胸有大志,才华斐然,也是千里马想得到赏识,借这个典故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最后一句,潇洒畅饮,壮志勉励。

邵谒在《少年行》中也借用典故抒发自己的治世理想。詩人在开头就提出劝告少年豪士“报仇不用剑,辅国不用兵”,不要像前人那样用武力报仇治国,而是期望“以目为水鉴,以心作权衡”,意思是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用心权衡和处理大事。“愿君似尧舜”,提出了诗人自己的治世理想,主张统治阶级像尧舜那样施行仁政,以仁义治理天下。也是借这种用典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思。

结语

《少年行》从产生之端就与历代文人心中那种英姿勃发、昂扬蓬勃的少年精神相照应,所以被被传送吟唱、源远流长,终于在唐代得到长远和突破性发展,并以其深厚的内蕴成为一个类型的代表。即便是在晚唐这个灾难频仍、民生疾苦的动乱时代,也不乏有志之士和有志之诗。正如莫砺锋先生所言,在晚唐的诗人群体中,不是没有心系家国天下的仁人志士,但在当时的情形和境况中,自我修身能够做到、齐家还可以勉强实现;但治国、平天下的这等宏伟大业已成为一种渐行渐远的梦想。于是,他们把心中的所感所思书写在诗中,致力写诗,这也势必会导致对诗歌的价值极力推崇。晚唐诗人在《少年行》郁郁勃勃的创作中,从内容上继承盛唐气象到创新书写晚唐之事,形式上从五言盛行到五言、七言、歌行、组诗众体兼备,从数量、形式、题目、创作文风、感情基调、表达方式上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变化促使晚唐《少年行》绽放出独特又耀眼的光芒,这不但是对当时诗歌发展的一种补充和完善,而且对以后的诗歌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宋)郭茂倩著.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汪聚应.唐代侠风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钟元凯.唐诗的任侠精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

[5]莫砺锋.晚唐诗风的微观考察[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6]阎福玲.杂曲歌辞少年行创作论析[J].河北: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猜你喜欢

乐府
《乐府考略》作者非来集之考辨
《乐府新声》2022年(第40卷)总目录
《乐府新声》2021年(第39卷)总目录
樊维纲《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词语校释》手稿
品读乐府
乐府、乐府诗、新乐府之间有什么密切关系?
孙 健 作品欣赏
《乐府三首》
《传奇汇考》《乐府考略》述考
《乐府新声》2016年(第34卷)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