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市财经类独立院校大学生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9-09-10余欣鹏肖庭舒吴诗怡

商讯·公司金融 2019年25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

余欣鹏 肖庭舒 吴诗怡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今,大学毕业生已成为我国各地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资源。2017年初武汉市政府提出“武汉百万大学生创业就业计划”,并引入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为大学生提供特殊的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留在武汉就业和创业发展。据调查,2017年3月——11月,武汉市陆续出台《武汉市住房公积金专项政策》、“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留下来”系列活动、《武汉市公安局关于贯彻落实全市户籍制度改革相关政策的通知》《关于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的若干政策措施》《武汉市大学毕业生在汉工作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的通知》《市招才局、市公安局关于进一步放宽留汉大学毕业生落户试行政策的通知》《关于加强大学毕业生安居保障的实施意见(试行)》等,并在2017年11月成立全市首个“百万大学生共享型创谷服务平台”。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百万大学生

一、政策背景及文献梳理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我国学者在人力资源、理论完善性、武汉区域等角度已展开研究。德新玲在《新常态下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提到,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作为区域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凸显了区域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邓雨婷在《独立院校经济统计专业发展的问题和思考》中提到,区域能否发展成为适合战略发展的人才资源,取决于区域人才环境是否有利于优秀大学毕业生的集聚。乔海英、张朝红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实考量与培养政策探究》中提到通过对大学生留在武汉意愿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大学生就业研究体系和研究成果,完善大学生就业相关理论。邓锐在《百万大学生留在武汉创业就亚计划的政策梳理、争论与改革》中提到,武汉作为人才流失严重的城市之一,其大学生愿意待在本地的影响因素更具有代表性,以此制定更科学、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大学生留在武汉,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众多学者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研究:(1)主要基于就业情况,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2)从政策、地区经济发展、家庭和个人因素以及社会角度定性或定量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其中有关独立院校领域的研究较少,本文另辟蹊径,从财经类独立院校领域展开研究。

二、政策宣传及大学生留汉就业情况

据笔者在武昌首义学院、文华学院、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武昌理工学院、武汉工商学院及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共六所财经类独立院校的问卷调查,仅46.97%的同学了解武汉市有“留汉就业政策”。有40.3%同学通过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了解政策,有48.48%同学通过专题宣讲及主题班会了解,还有11.21%学生了解专家、名师讲座。

同时我们了解到,武汉市近六年来大学生留在武汉就业的人数呈缓慢上升趋势,2012年有近8.6万人留在武汉就业,至2017年约18万人留汉就业,占总毕业生的比例由31.04%升至54.55%,仍处于中庸水平,由此可见“留汉政策”的宣传效应不够理想,对于就业问题的解决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留在武汉意愿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留在武汉意愿

据笔者问卷调查发现,有71.52的大学生表示愿意留汉就业,但有28.48%的大学生直接拒绝,对于这个现状,我们将在本文展开影响大学生留在武汉就业因素的分析。

(二)影响因素特征

我们将可能的影响因素从主客观的角度分为亲人支持、热爱城市文化、“留汉政策”的鼓励作用,以及气候、薪资水平、竞争压力、买房压力、就业环境等方面,从自身态度方面分为挑战性、财富积累、获得认可、自我提升、贡献家庭等方面。同时,我们对每位大学生对于“留汉政策”的需求做了一个调查,包含提供岗位、买房优惠、缓解压力、改善就业环境和其他方面。

1.主观因素特征

不支持子女在武汉就业的父母、亲戚占比不足8%,大部分就业意向来自被调查者本人。而有41.82%的被调查者对于武汉的城市文化对他们留在武汉有鼓励作用持中立态度,城市文化对于城市发展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被调查者中仍有近半的大学生不认同或对于“留汉政策”对就业有鼓励作用持中立态度,这与近半数大学生根本不了解“留汉政策”的现状密不可分。

2.客观因素特征

认同以及非常认同气候因素的人群达到58.18%,而大部分的36.97%的大学生认为气候影响因素一般,还有13.36%的大学生认为武汉气候对就业影响不明显。就业薪资水平问题来看,60%的大学生认为武汉就业薪资低,毕业生期望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差距,薪资水平将是大学生就业的严重障碍。在调查大学生对就业竞争压力的看法时,认为武汉就业竞争压力大的高达76.97%。有少數人认为其就业竞争压力较小,仅占2.13%。由于武汉每年都有大量应届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就更加激烈了。有80.3%的大学生认为武汉房价影响就业意愿,仅有2.12%的大学生不认为武汉房价对其就业产生较大影响。有72.12%的人认为武汉就业环境过于复杂影响就业,仅有1.82%的人认为武汉就业环境并不影响就业。

3.每位大学生的自身态度

有36.970%的大学生享受留在武汉就业的挑战性,而26.07%的同学认为留在武汉就业可以迅速积累金钱和财富,有36.36%的同学更期望为了获得父母、亲戚、朋友的认可而留在武汉工作,也有34.24%的人认为留在武汉就业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同时还有33.03%的同学认为留在武汉就业可以对家庭、社会做贡献。综上可以看出愿意留在武汉就业的大学里,最重要的个人态度是为了享受留在武汉就业的挑战性,仅3.64%的人不赞成这个观点。

4.大学生对于“留汉政策”的需求情况特征

有76.97%的被调查者认为提供岗位这个政策使得他们留在武汉意愿最强烈,武汉的买房优惠政策使64.85%的大学生感到满意,目前大学生对于留在武汉的期许中,改善就业环境和减缓就业压力均超过了60%。

(三)相关性分析

我们借助SPSS软件,从主观、客观、态度三个维度,对总计13种影响因素与“留汉就业”意愿做了一次相关性分析,取每个维度相关性最高的两个因素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得出以下6个对于留在武汉就业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素包括城市文化、政策鼓励、竞争压力、房价压力、实现自我价值、贡献家庭和社会。

(四)logistic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完成实证检验,我们对这6个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将“是否愿意留汉就业”设为因变量g(y),自变量为x(城市文化)、x(政策鼓勵)、x(竞争压力)、x(房价压力)、x(实现自我价值)、x(贡献家庭和社会)

故本研究方程如下:

结果得出,城市文化在逻辑回归中的权重值为0.34,政策鼓励在逻辑回归中的权重值为0.27,竞争压力在逻辑回归中的权重值为-0.02,房价压力在逻辑回归中的权重值为0.52,实现自我价值在逻辑回归中的权重值为0.25,贡献家庭、社会在逻辑回归中的权重值为0.47。

五、研究总结及建议

本研究主要通过实地访谈和调查问卷梳理了武汉市财经类独立院校大学生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武汉市大学生的留在武汉就业意愿整体不高.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财经类专业大学生期望更多就职岗位

根据调查,76,97%的被调查者认为提供岗位政策使他们意愿最强烈,财经类大学生对于岗位的需求还是远大于其他因素的需求。建议通过政策力量使中小企业增设工作岗位,另外,大学生是具有高素质的知识型人才,面对武汉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多人选择创业,我们建议政府部门大力宣传以及扶持武汉各大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计划。

(二)就业竞争压力和房价压力成最大阻碍

本文研究中有76.97%的武汉大学生认为留在武汉就业的竞争压力巨大,更有80.3%的人恐惧武汉的房价水平,但就业的竞争压力和买房成了现在年轻人就业的核心难题,据调查发现均有60%以上的大学生期待政府出台房价优惠、减轻就业压力、保障生活水平的政策。在武汉就业仍存在一定的生活压力,尤其是在住房和医疗方面的开销,必须降低高居不下的房价,同时要通过涨薪资、提高医保等方式来保证留在武汉大学生的生活水平,帮助他们克服就业竞争压力。

(三)武汉市大学生对于“留汉政策”的了解尚还不足

武汉大学生对“留汉政策”并不是十分了解,政策影响力不够深入。起初我们将原因放在各高校对于政策的宣传、普及上,但据调查显示,各高校均有超过四种及以上的宣传手段,但这显然还远远不够。政府和学校要在宣传的方式上尽量避免手段单一,可以重点选择两到三种手段来进行宣传,并且要结合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实际特点,充分依托互联网等媒介进行宣传。

(四)培养城市文化会增强大学生就业的意愿

城市文化对武汉大学生留在武汉意愿程度的影响非常大,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吸引一些大的企业人驻,从而促进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大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发展平台,促进大学生就业。建议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及发展特色加强对于城市功能布局的优化,满足大学生对于丰富多彩生活的追求,从而提升武汉的城市魅力,有利于留下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在武汉就业生活。

参考文献:

[1]德新玲.新常态下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2):178-179.

[2]邓雨婷.独立院校经济统计专业发展的问题和思考[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10):225.

[3]乔海英,张朝红.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实考量与培养策略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255,

[4]邓锐.“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的政策梳理、争论与改革[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9(2):52-57.

作者简介:

余欣鹏,肖庭舒,吴诗怡,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湖北武汉。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