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研究

2019-09-10陈晓武金想茹张胜利

科教导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高校体育心理健康重要性

陈晓武 金想茹 张胜利

关键词 心理健康 高校体育 现状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9.05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made a qualitative leap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eaching.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increasing attention paid to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t all levels of society,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grating physic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demand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bu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 this paper,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Keywords mental health;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ent situation; importance

大学生在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我国社会发展有很大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现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对学生综合素质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高校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将二者进行融合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需要人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1 高校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愈发深入,素质教育在我国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发展迅速。人们对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政府、社会、学校增加了体育教育的投入,体育教育发展更加迅速。但是,我国高校目前的体育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深入人心,高校体育教学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极大。体育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等各方面都落后于时代发展,不能满足教育的发展改革和学生的需求。其次,高校体育教学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大多是生理方面的。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强调的是竞技体育,注重教学成绩和教学结果,在技术方面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制定了大量的标准,强调体育在生理方面强身健体的功能,对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认识不足。最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具有十分强烈的功利性、目的性。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通过体能测试,满足国家和学校的要求,完成教学目标。对于体育专业、体育学院来讲,进行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培养高水平的竞技人才,让学生在各运动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随着我国体育的发展,我国运动员在各种运动会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国已经发展成为有名的体育大国,但是,我国的体育教育偏重于运动竞技,对于体育在心理方面的作用研究较少。

学生的健康发展不仅包括身体素质的提高,还包括心理方面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这一时期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心理素质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喜欢发扬个性,追求独立。大学生在学校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例如,大学生在学校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学业压力大;高年级的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的同时,还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高校毕业人数持续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变大;大学生在学校还要面对人际交往问题,和教师的交流、和同伴的交流、和异性的交流等,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心理问题。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存在着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不能有效排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存在一些问题。长久以来,我国的体育教育是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更加重视体育在生理方面的功效,对体育教学的心理功效认识不足。在体育教学中主要传授运动技能,培养体育人才,追求成绩。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个性、人格等方面的培养作用被忽视,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了少数的心理培养活动,但是主要集中在调节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如缓解紧张心理等,但是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不明显,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结合不紧密,效果不好。

2 高校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融合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发展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二者的融合有利于体育教学深化改革,有利于高校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要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通过锻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平,促进学生情感、意识、认知、人格等健康发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是我国发展素质教育早就提出的要求。当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较少,实施效果不好,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体育教育也从传统的教育转向广义上的体育文化教育,在进行传统教学外,还应该传授学生体育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最终实现身心健康发展。融合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是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3 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高校体育教学作为增进高校学生个体健康的重要手段,如果仅仅停留在身体健康、体质锻炼的相对低层次,不能适应现代高校的发展和现代大学生的需要。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传统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必须将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同时,接受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调节改善学生情绪状态。学生生活在社交复杂的高校中,经常会因为个体差别而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通过一定的体育锻炼,可以使得他们转移注意力,消除自身存在的负面情绪和行为,使他们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二是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其实就是主观上对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评价。人体的自我认知系统是由众多的自我认知所组成的。长期而有目的性的体育锻炼,可以使大学生的体格强健、精力充沛,久而久之,就可以改善身体素质、体态仪貌,进而提升自己的认知。有研究表明,通过长期的锻炼,肌肉力量的增长与本人的情绪稳定性和自信心是呈正比例增长的,同时,通过不断加强力量训练,使得个体的自我概念也有了不断而显著的增强。

三是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长期的体育锻炼,本身就是培养坚韧不拔意志品质的过程。同时,在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学生要不断克服主观和客观困难,来达到超越自我、跨越自我的目标。在培养“肌肉记忆”的同时,也能够把这样的“记忆”从体育锻炼中迁移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从而让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指导他们的成长。

四是有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完善。众所周知,体育教学传递的是“更高、更强、更远”的奥林匹克精神,以及“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因为只要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参加体育锻炼,他们本身就必须要树立遵守竞赛规则的思维模式,不断按照规则调控自己的行为,并且要在各类竞赛中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来获得最后的成功。同时,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都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个体优势,从而保障团队的成功……这些心理上的塑造,对培养和完善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修正个人心理的不足都是十分有作用的。

4 融合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要把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让学生们在体育课上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那么作为教学主体的体育教师,就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学习。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措施有以下几种。

一是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心理问题和心理教育,人们普遍存在偏见,一部分人对心理问题不重视;另一部分人则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高校对心理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課时少、没有专业教师、学生不重视、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高校要对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的心理作用有正确的认识,立足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融合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协同发展。

二是平衡好“体”与“德”的关系。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教授学生体育知识的同时,还是学生思想、情感、性格、心理的引导者。体育教师必须平衡好“体”与“德”的关系,必须有意识、有侧重的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是在具体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更好地增强学生自身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首先,要对老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提倡以合作方式、交流方式、互动方式来组织学生完成体育运动项目。可以适当地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培养团队意识、协同意识。其次,加重训练中学生认识自我的成分,引入竞赛机制,来提高学生们的抗压、抗干扰和自我生存能力。最后,要对自身教学的效果进行实时跟进,不断进行反思,根据学生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调整教学进度。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赵凤青,罗晓路.心理健康教育:高等学校学生的认知与评价[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8(2):109-112.

[2] 王建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机制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7.38(01):84-86.

[3] 廖惠珍.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教育融合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06):234-235.

猜你喜欢

高校体育心理健康重要性
浅谈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重要性
论变更管理对项目效益的重要性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