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运用史料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2019-09-10龙义良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26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学科素养学习兴趣

龙义良

摘 要:高中历史课堂要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历史材料的教学是不可或缺的。历史学科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基本要素仍然是知识、能力、意识和价值观。所以,能够在获取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去提升能力,去形成历史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才是建构学科素养最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史料教学;学科素养;学习兴趣

引言:

傅斯年先生曾说:“史学便是史料学。”人类对历史的认识离不开历史材料,从历史知识的本质而言,历史材料是我们通往过去的媒介,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实际上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我们就是“透过材料”来认识历史的。历史叙述必有所据,而这“言之所据”即由史料所提供。高中历史课堂要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历史材料的教学更是不可或缺。

历史学科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其基本要素仍然是知识、能力、意识和价值观。这其中,知识是基础,特别对于历史学科而言,任何认识和结论的得出都要在建立在史实之上,而从历史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社会和人生,没有历史知识作为思考的原料和进行比对的参照,也不可能真实、准确而有实效。历史知识从何而来?除了阅读、分析史料外,恐怕没有更权威、更准确的途径。

当然,对于学科素养的建构,只有准确地获取历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从历史素养建构的高度来看,“历史知识既是具体的,也是整体的,既是独立的,也需要前后贯通、上下相连、左右相逢,既要保证知识的完整和独特,也要对它进行消化、加工、提炼”。所以,能够在获取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去提升能力,去形成历史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才是建构学科素养最重要的环节。

明清之际思想家的观点进步,既然反对传统思想,可又完全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这样一个深奥难懂的概念,完全可以通过史料来解读,让学生自己分析从而形成结论。

例如王夫之。教材中王夫之是以哲学家的形象出现的,但教材在总结时又强调他的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这就会让学生产生疑问。因此,可以先提供第一段史料:

“以古之制,治古之天下,而未可概之今日者,君子不以立事;以今之宜,治今之天下,而非可必之后日者,君子不以垂法。”

学生通过阅读这段材料,可以看出王夫之在政治上的理念是反对复古守旧,认为制度应该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以教材的哲学观点联系王夫之的政治观点,可以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原来王夫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实际是对政治理念的一种提升概括。在此基础上,再给出第二段材料:

“天无可分,地无可割。王者虽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贪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

学生阅读完这句话,会产生一个很直观的印象,原来王夫之和黄宗羲一样,也在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君主并不应拥有天下啊!到此为止,不需要教师过多地讲解,学生已经可以清晰地理解王夫之的政治观点。在学生有了初步认知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抛出问题:为何王夫之的思想依旧属于儒学的范畴?学生单凭教材提供的信息是很难思考出答案的,因此还需要教师提供相关史料:

“原于天之仁,则不可无父子;原于天之义,则不可无君臣。均是人而戴之为君,尊亲于父,则旦易一主,夕易一主,稽首匍伏,以势为从违而不知耻,生人之道蔑矣。”

“廉以洁己:廉正奉公,纯洁守己。慈以爱民:慈善为怀,以爱百姓。”

“治天下以道,未闻以法也。道也者,导之也。上导之而下遵以为路也。”

笔者提供了三小段材料。从第一段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夫之限制君权的学说是建立在“尊君”的基础上的,如果等级制度错乱,君臣关系颠倒,必然会导致国家动乱。第二段材料突出表现了儒家传统的仁爱观念。而第三段材料,王夫之强调治理国家要用“道”而不是“法”,君主要以道德礼仪教导人民,要为民众指明应该遵循的道路,这依旧是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学生在读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连贯性的思考,就会发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与先秦儒学的继承关系,从而用历史的思维来看待问题。

三部分的材料表达了三个主题,层层推进。第一部分基于教材内容强化学生的认知,第二部分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知识;第三部分通过历史的思考,前后贯通,形成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本单元内容的融合,并在阅读分析史料的过程中,训练了学生解析史料的能力。让史料说话,培养学生感悟历史的能力,是实现“教师教一样的历史”向“学生学不同的历史”转变的重要途径。

从王夫之思想教学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学科素养是一个梯度建构的过程。相较于政治、经济史,思想史的内容本就显得枯燥难懂。特别是明清之际的这几位思想家,完全属于一个非常时期的特殊人物。从他们至死不食清朝俸禄的抉择来看,他们的思想意识基本停留在封建士大夫“忠臣不事二主”层面,其根本出发点还是悼念明亡而期复明,所以,思想纵使进步也依旧逃脱不了儒学的藩篱。如此难度的内容,没有一个全面的、连贯的历史思维是无法理解的,所以只有依据史料的步步呈现,剥茧抽丝的分析,加上反复训练,学生才能从历史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

结束语:

由此可见,通过相关典籍、笔记等材料構建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也需要通过材料探索途径,增强论从史出的历史感;亦可通过材料学习,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学会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解决历史问题,提高应用能力,学会用历史的观点、方法和立场,全面、客观并发展地认识、评价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指导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夏文华,李亚南.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探究——以统编版历史教材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7):55-56.

[2]陈耿义.基于史料实证的问题情境教学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10):94-96.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学科素养学习兴趣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