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五部曲”
2019-09-10付卓伟
付卓伟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逐步褪去了形式上的新颖外衣,越来越追求课堂教学的“实”与“活”,真正关注学生的收获,思考学生在哪些方面能够真正有所发展,即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把握教学起点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把握教学起点必须了解学生,即了解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了解学生目前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之间有多大差距;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对该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等。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甚至把学生推向“零起点”,学生不可能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更不可能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习的原动力,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获取新的知识,完善认知结构。
二、确定合理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课堂预设、教学方式选择、教学手段运用、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学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发挥。要根据所教知识的地位,前后编排的顺序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提出适当的目标要求;同时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适当划分层次。
当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后,教学活动的设计就具有了很强的目的性与指向性,在教学中教师的调节与监控也才能挥洒自如。
三、经历有过程的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教学的研究者提出并丰富了“过程”的内涵: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中学习;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探究的过程;要注意学生学习的拓展……这些新的内涵和要求正在使课堂发生着重要而有意义的变化,这些“过程”是实现“三维目標”的必备载体。教学中不让学生经历充分的“过程”,几乎不能达到“三维目标”,尤其是第三维目标,因为没有“过程”就没有感受和体验,没有“过程”也没有真正的“探究”,没有“过程”也就没有对学习、对学科的情绪情感体验,更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态度”。这些“过程”是手段,不是目的。
有“过程”的学习是指学生数学学习的“建构过程”,即由学生的已有生活、学习经验向系统的学科知识的运动过程,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绝不是一张白纸,学生往往是带着自己的经验进入学习的。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所谓“经历”是指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因此要经历就必须有一个现实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提高能力。
四、精心设计练习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有效练习是打造有效课堂的重要环节。课堂练习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有层次、有坡度、有变化、有发展,使学生从感知知识→ 熟练掌握→创造性地运用,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一般可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同一练习也可分层要求:第一层次的练习为基础层,指课本上的基本习题,这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第二层次的练习为提高层,指变式题或综合灵活的习题,这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第二层次的完成要尝试递进;第三层次的练习为挑战层,指思考性、开放性、创造性的习题,这是学生会知识进行强化、优化的过程,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去攻克。也可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完成简单题目后也可以选择难度较大的题目试一试,一旦他们做出来了,就会充满信心,练习过程中教师要进行个别化辅导。
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也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达到智力的自我最佳发展区,各有发展。课堂练习的“精、巧”,经常会成为一堂课的 亮点,使学生被练习所吸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精彩、生成性的反馈是有效教学的桥梁
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教学反馈。教学反馈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学一方就教学内容发出信息,另一方对接受到的信息做出反应。可见,教学反馈是双方面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师生间信息的互动交流活动。教学反馈是构成有效课堂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得以继续与深入的基础,没有教学中的双向反馈就没有灵动、高效的课堂教学。只有获得准确、全面的教学反馈信息,教师才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与方法的获得情况,洞悉他们在学习中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并进行有效分析与判断,从而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方法,修正教学进程,进行有效教学。
总之,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学生的学习基点,开展“有过程”的学习过程,组织行之有效的练习,注意师生双向信息的反馈,使之能从质上和量上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