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艺术形象置于真实生活中

2019-09-10魏银银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7期
关键词:艺术形象文学作品

魏银银

摘 要: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形象称之为艺术形象,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作者塑造形象的典型性,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本文主要从《老人与海》、《祝福》两篇课文出发,引导学生把艺术形象置于真实生活中,理解并感悟形象,进而培养学生塑造艺术形象的能力。

关键词:艺术形象;真实生活;文学作品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篇中篇小说。这部小说,我一直以为核心是老人桑迪亚哥,今天重新翻阅,才发现这部小说里,不是这个老人的独角戏,这里有小孩,有大海,有鲸鱼,他们也不单纯仅仅是大海,是鲸鱼。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是一种象征。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这里我就对《老人与海》的理解来说说对小说阅读中艺术形象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小说的故事背景是在20世纪中叶的古巴。说的是一位老渔夫历经艰险打鱼并勇斗鲨鱼的故事,体现了一种美国式的“硬汉”精神。这部小说之所以获得如此大的反响,以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小说源自于一真实的故事。因为源自于现实,不是随意虚构,所以才能引起人们那么大的心灵共鸣。所以写作文章,无论是小说还是其他文体,真实都是第一位的。在教学小说的过程中,如果就小说论小说,单纯的分析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思想观点等等,而不把小说放在我们的真实生活中去理解体悟,那么这样的教学很难说是有作用的,这样的小说也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所以对于小说教学,我觉得首先要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去理解,去反思,去升华,获得自己的理解。

小说中最重要的是塑造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如果只把它当做艺术形象,那么就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果不置于生活中去理解,我们很容易就把其束之高阁,冷眼旁观的去看待那些写于小说中的人物的悲观无奈,仿佛一切都是作者编的,一切都与我们无关,读者的心不自觉的冰冷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的把小说中的人物、场景等等还原到生活中来,还原生活百态,还原真实人生。

《祝福》中艺术形象的真实性

就小说教学还原真实生活这方面,我想就教学鲁迅先生的《祝福》来说说我的想法。《祝福》源自于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集《彷徨》,在我们传统的思维中,它主要通过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来控诉那个万恶的社会造成的悲剧。这篇小说也是我高中的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也是初次接触。当时,只是觉得祥林嫂可怜。鲁迅先生的小说,总是让我觉得过于沉重,没有阳光,所以也不想去触及太多。后来在大学里现代文学课堂上,再一次接触鲁迅和这篇小说,主要是从作品的社会性方面去分析理解,以及祥林嫂作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意义。再后来工作后,开始教这篇课文,起初我就是从传统思维出发,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描写的方法,以及造成祥林嫂悲劇命运的原因,分析得尽可能细致入微。然而课上完后,学生对祥林嫂的同情也许里仅限于“同情”这两个字吧,然后就过去了,要说对学生心灵的触动,几乎没有。今年春天,我再一次上这篇课文,依然是按照以前的条条框框,越发觉得很平淡,却也想不出来什么原因,我看了好几个教案,也从网上下了课件,大同小异,人物形象分析,批判社会等等。后来我再次重读这篇课文,偶然间我想到,我之所以把《祝福》越上越平淡,在于我仅仅把它当做一篇课文,把祥林嫂当成一个要分析的文学艺术形象了。

我们应该看到,文学作品虽高于生活,却源于生活。如果你把祥林嫂当成一个人,一个生活中的人,你会发现,祥林嫂真是太值得我们同情了。文章里有太多的细节,触动着我们的泪点,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感同身受、潸然泪下。特别是读到她的孩子死去的时候,一个母亲,该用什么样的心情面对自己被狼叼去掏空内脏的孩子。特别是自己现在也有了孩子后,更是觉得这份痛苦真是锥心啼血,足以摧残人生所有的信念。我想祥林嫂这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么无助和绝望,她以后反反复复提及自己孩子的死,并不是要倾诉内心的痛苦,而是精神受到重创的表现。在她内心深处,一定是不能原谅自己的,在悔恨和自责中变得精神恍惚。我们引导提示学生把祥林嫂至于生活中,把她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任谁都应该为她抹一丝热泪,帮她一把。

然而这么可怜的祥林嫂,当时却没有人真正的同情她,难道她周围的人都是坏人吗?我看并不尽然,相反,我认为小说里没有坏人,生活是复杂的,人性本身就更复杂了,你很难用好坏来判断。相反,我觉得小说里面有温暖的成分存在。比如四婶听说祥林嫂的遭遇后眼圈就红了,鲁镇上那些等着听祥林嫂悲惨故事流泪的人,这些泪水,难道都是虚伪的吗?可是她们的确是不同情祥林嫂的,究其原因,我们一般认为是封建社会中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等。可是话说回来,当时社会中还是有许多人心存善心的,任何制度下社会都是如此。所以我们让学生抛却这些传统大概念,大框架,从人性角度去思考人性的变迁。孟子说过“人之初,性本善”那么本善的人性是怎样变得麻木和冷酷的呢。因为人们忘却了,忘却了曾经初心的本善,被生活所污染,心灵病态化了,新时代的我们如果还做看客,那不仅可悲,更是可憎和可怕的,至此来鼓励学生不忘本善的初心,回归生活,学会感动,心存温暖。以此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艺术中和生活中的感动,写作时自然文思泉涌,

结语:

无论是《老人与海》还是《祝福》,我们最好都能把它置于生活中,你会发现,他们都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悲欢离合都是我们的影子。把这样的意识教给学生,不仅仅让他们获得共通的体验和共鸣,更能教会我们的学生认识人生,认识生活,理解生活,感恩生活,感恩生活中的风雨和阳光,从而努力做一个坚强而善良的人,并付诸文字,这也正是语文教育的远方。

参考文献

[1] 吴耀新,《践行生活语文 打造生态课堂》《中学语文》2010.08

[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

(此文系市级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写作能力序列化培养的行动研究》

中期成果,课题立项时间:2016年11月;课题编号:MJG16131;课题主持人:吴耀新)

猜你喜欢

艺术形象文学作品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针对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分析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岸然的形象?唯美的语言
浅谈艺术歌曲中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的关系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文学作品与数学
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塑造研究
《金瓶梅》之女性艺术形象特征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