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农村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方法

2019-09-10王雪云

学习与科普 2019年3期
关键词:习惯养成农村小学生教学策略

王雪云

摘 要:在小学阶段对个体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能够对个体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将主要探讨如何在小学阶段,对农村小学生开展文明行为习惯养成,促使小学生个人素养得以提升。

关键词:文明行为;农村小学生;习惯养成;教学策略

前言: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当下的教学目标已经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提升,而是要让学生能够实现更为全面的发展。纵观个体的一生,良好的文明习惯是个人素质以及能力的综合体现,把握住小学这一关键时期,针对农村小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将对个体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积极影响,反过来,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能促成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形成,实现知识素养和个人能力的综合提升。

一、优化教学环境,营造文明行为习惯氛围

环境对于个体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很多农村学校常常忽略了教学氛围的塑造,实际上,教师应当认识到文化和环境对于个体的影响,通过营造文明氛围,为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这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明习惯征文、开设主题班会、办主题宣传栏等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在过程中让学生对文明习惯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将文明意识扎根在心中。

对于农村小学生习惯养成来说,教师尤其要注重和本校的教学资源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好榜样作用,从而带动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优化环境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相关竞赛和文明个人评选的方式,在学生范围内找到典型,号召学生学习,从而在整个校园内构建出文明的校园氛围,发挥出环境对个体的积极影响。很多农村学校在教育设施上和城市学校有一定的差距,对此,教师可以从学校的软环境入手,增加标语、竖立主题鲜明的宣传海报等等,让学生能够时时刻刻规范自己的行为,用软环境弥补硬件教学条件上的差距,所以从這个层面上看,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引导与教师对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教师需要从微观环境入手,在细节上强调文明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制定规范,普及文明习惯教育

农村的小学生和城市小学生相比,信息获得渠道较为闭塞,所以在对外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教师所传递的内容至关重要,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对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影响,并且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认知基础,提供文明习惯养成的教学策略[1]。例如,针对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对其进行文明礼貌的要求,可以从文明礼貌用语入手,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用语习惯,到了三四年级,可以强化学生对校园礼仪内容的理解,到了更高年级,可以侧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通过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文明习惯得以养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发挥出自身的榜样作用,并且逐步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文明礼貌不仅仅是个人素养的提升,也是让自己获得幸福和愉悦的有效方法,让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认同文明礼貌的重要性,并将这种认识外化为行为。

三、进行学科的挖掘,渗透文明行为教育

进行文明礼貌行为的塑造,教师也需要认识到要和农村小学生的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将文明礼貌教育渗透其中。对此,教师可以从举例的角度,在课程中融入德育的案例,从而实现日常教学和文明礼貌教学的融合。例如,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相帮助,向学生介绍如何完成协同学习,并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进行相关和实践;在美术课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在手工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体会团结互助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在语文课中向学生举例文明礼貌行为的中华美德传统故事,针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文明礼貌的深度挖掘,找到开展文明教育的契机、总之,对文明礼貌习惯的教育需要和知识性教育合二为一,共同发力,从而发挥出文明礼貌对于个体的潜意默化影响,并将每一堂课、每个学科作为开展文明礼貌教育的基石,共同促进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联动学校和家长拓宽教育范畴

为了更好的实现小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除了在学校层面上要持续发力之外,也要联动家庭教育,提升家庭对于文明习惯养成的重视程度。很多农村小学生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家庭氛围中缺少教育的环节,从而导致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结果大打折扣[2]。在这方面,为了改进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教师需要积极主动的和家庭建立合作,通过走访的方式先了解学生的实际家庭情况,然后和身处外地的学生父母取得联系,让家长能够参与到教育的过程中,多和学生保持联系,也可以通过视频沟通等方式增加接触机会,这种沟通方式的增加,也会促进亲子关系越来越好,弥补小学生在心理层面的安全感缺失,学生也会在融洽的家庭氛围中,更能接受自己,乐于接受学校的引导。教师也要告知家长要成为学生文明礼貌的榜样,从而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配合,让文明习惯的种子扎根在于小学生心中。

结语:综上所述,对农村小学生开展文明习惯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以及不断打磨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教师需要尤其认识到文明习惯养成对于个体的深远影响,从而在教学手段和策略上进行调整,让小学生能够在正确的教学引导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后续学习和人生打下坚实的品性和素养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晓年. 浅谈农村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和特点[J]. 学周刊, 2018,78(8):93-94.

[2] 郑小调.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分析[J]. 学周刊, 2017,35(30):179-180.

猜你喜欢

习惯养成农村小学生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对策
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农村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点做法
挖掘语文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