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小学音乐新体系教学法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2019-09-10陈杰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6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小学音乐

陈杰

摘要:随着我国9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新课标教学改革制度的进行。小学音乐在小学教育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意义越来越加明显。本文主要从小学生新课标改革制度之前,音乐教育的情况出发,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对小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调查,了解分析音乐知识技能在课堂中的重要性。探究音乐对于小学教育中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哪些优势。

关键词:小学音乐;新体系教学法;审美能力

小学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只为了部分专业性音乐人才的培养,还要面向所有的小学生。作为自然界产生的一种美妙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具有陶冶情操,培养情怀,改善课堂氛围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音乐具有让小学生开眼看世界,增长见识,培养艺术行为的效果。在小学时代就开始有意无意的提升小学生对音乐的鉴别和音乐技能的培养,这对于将来他的视野情操以及审美能力,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学什么都要从娃娃抓起,小学音乐教育是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也最密不可分的教育。因此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表现形式,对于小学生提高审美能力,进行音乐学习和音乐技能的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知识与技能的内涵

通过强调音乐审美的重要性,学生不但了解音乐知识的重要也了解音乐审美的重要性。通过观点加案例的方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循循善诱,一点一滴讲解,音乐与审美的关系。要让学生不仅能够学到音乐基本理论知识,还能在学习音乐基本理论知识与案例故事的过程中,慢慢领悟音乐审美的能力,提高自己音乐审美意识和音乐审美能力。

1.1传授乐理知识和音乐表现的基本要素。

乐理知识,包括认知谱号,升降记号,乐曲中的反复记号,点唱奏顺序,音程关系等相关理论知识。音乐基本要素包括音色,音调,音效,力量,速度,节奏,旋律,和声等。这个音乐基本要素对小学生的作用在于考察学生是否对人的音乐,乐器的声音能否辨认出来,以及对人声和乐器声音的快慢进行分辨。

1.2让小学生了解音乐常见结构以及音乐的题材和形式。

音乐的主要结构指在乐曲进行过程中展开了几个结构,具体进行怎样布局,对乐曲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乐曲是怎么样子的,每个部分的主题是怎么样子的,音乐主题在也许中进行了几次,重复了几次。音乐的体裁包括声乐体裁和器乐,体裁,声乐体裁有清唱剧,歌剧音乐剧,齐唱,重唱,合唱艺术歌曲,浪漫曲小夜曲,摇篮曲,船歌,艺书调咏叹调等。

1.3让小学生了解有关音乐的历史和音乐相关文化。

音乐起源于古代,在中国和世界都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随着人民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你也在不断的发展,音乐的种类,很多音乐的历史也比较漫长,中国的音乐历史很漫长,外国历史音乐历史同样很漫长。中国的音乐历史和外国的音乐历史是不一样的,因此小学生不仅要学习中国的音乐历史,还要学习外国的音乐历史。这样才能在兼容并蓄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以及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营养。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知识在于音乐与许多其他艺术形式是相连的,比如说音乐与电影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一部好的电影必须要有好的配乐和好的配音,才能称之为是优秀的作品,一部好的美术作品,如果添加上音乐的成分,那么将更加增添美术作品的可观赏性。了解音乐的历史和音乐的表现形式,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将对于小学生学习音乐,提高审美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具体做法

2.1传授音乐知识的情感性。

音乐是随着人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式,因此音乐也是人情绪的载体,在音乐课程教学中不仅要关乎到音乐,简单理论的教学,还要将情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音乐变得具有情感,音乐就仿佛是人的情绪的表达。教师在音乐作品的教授中应当尽量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把音乐的情景情境和含义表现出来,更要将整个音乐所带有的感情色彩表现出来。例如在教授黄河大合唱这部经典的歌曲,教师在播放音乐作品时,要融入自己,对于这个音乐作品的思考以及让学生对于这个音乐作品进行合唱,要有带有情绪化的合唱,模仿当时的情景,模仿那个抗日战争的年代,让小学生对于这个大合唱进行场景还原和场景再现。这样不仅提高了小學生对于音乐理论知识的了解,还增强了小学生对于音乐文化史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单单没有声音没有表现力是不行的,这种表现力在于演唱者首先在歌颂这个音乐作品时,就要将其所要表达的内涵和情感表现出来,并且将这个情感通过歌唱者自身的演绎表现出来。

2.2教授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表现性。

音乐是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文化表现艺术。要想准确的表达音乐的历史性和文化性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单单只有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还要将整个音乐所传达的情感痛快的表现出来。演奏姿势发生方法以及正确的合唱规则,这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必要的需要教授给传学生的基本知识。但是仅仅这些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不行的,还要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因此老师在讲解某一个音乐作品时不仅要将正确的发生方法,正确的演唱姿势,正确的合唱规则表现出来,还要将整个音乐所具有的文化情感和历史情况表现出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因此在学习一些音乐知识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在音乐作品的学习上,对于学生进行舞蹈创编,自己提供剧本让学生进行剧本改造,而且根据这个剧本,进行舞蹈的改编。通过对学生舞蹈技能的教授以及学生音乐节奏感的把握,学生了解音乐整体的速度,音乐特点,音乐的风格,音乐的形式。让学生在进行舞蹈过程中,这一整整一遍学习了这个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这样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是有巨大帮助的。

2.3增强音乐技能的实践性

增强音乐技能的实践性,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有巨大帮助。音乐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文化活动,因此音乐具有实践性,音乐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当中。演奏演唱是音乐时间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自己学会演唱演奏,记住音乐的音和音乐创作背景,音乐题材音乐的风格等,让学生在学唱歌曲中完全融入自己的理解,加强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音乐技能的学习。但是音乐教学过程中,并不是老师一遍又一遍的机械性的唱歌,然后学生在下面一遍又一遍的跟着老师演唱。音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对音乐,历史文化,音乐特点,创作背景以及音乐题材和素材等进行理解,提炼出自己的东西,增强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表达歌曲的情感,不仅让学生的演唱技能得到提高,而且还能增强学生对于音乐史的学习音乐作品的理解,以及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

2.4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创造性,有利于审美能力的提高。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充满很强的想象力教育过程。音乐是由人创造的,是由人想象出来的,因此对于人的想象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小学教育课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对于学生音乐想象力的技能的提高。例如在讲解著名歌唱家罗大佑所唱的歌曲,童年的时候,因为这个歌曲符合学生的这个童年身份。所以老师在讲解这个歌曲时可以让学生自行添加童年的歌词,然后进行编排。最后与学生一起演唱出歌词不一样的童年歌曲。让学生自己学会动手操作,去添加歌词。在学生添加完歌词后,然后让每一个学生为自己的歌词进行乐谱的编排。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歌词创造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歌词谱写能力。让学生不仅学习了基础音乐技能,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自己对于音乐本身的理解,增强了音乐情感的培养将作品所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完完全全的理解了,同时形成了自己的创造,这对于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是有巨大的帮助的。

3结束语

在音乐课堂教育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于学生整体的音乐创造性,音乐实践性,音乐的情感性,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表现性进行教授。让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不仅能够学习到音乐知识与技能,还能了解音乐的发展历史以及作者需要要表达出来的情感,加强小学生对音乐创造环境与音乐情感的理解。提高小学生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洁.互动教学在声乐课堂中的应用探讨[J].山西年,2016(03):220,218.

[2] 唐世刚.情景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教育理论与践.2017(18)78-89.

[3] 冉斌,曾召益.互动式教学对提升学习积极性的影响[J].新校园(阅读).2016(07)11-18.

(作者单位:麻栗坡县六河乡六河小学)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小学音乐
女校教育下艺术概论课堂教学的思考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