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没有可能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实现社会主义?

2019-09-10李雨函

青年生活 2019年29期
关键词:阶级马克思民族

李雨函

摘要:《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其构想的社会主义中,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自愿自发,最终为了消灭国家,把社会极大地彰显出来。极有可能对抗的是一种国家主义,这样一来就产生了民族和阶级之间的矛盾。笔者结合马克思对于民族和阶级的观点,发现中国通过国民革命、抗美援越、对非援助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历史实践,证明民族和阶级之间不存在实质上的对抗。但同时由于当下国家之间暂时还不存在完全的民族主义、民族意识和情感的重合,而且在其影响下的阶级也就势必有所差异,因此完全或发达的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关键词:马克思;一国实现社会主义;民族;阶级

《共产党宣言》最后,马克思喊出这样的口号,“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在马克思构想的社会主义中,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自愿自发,最终为了消灭国家,把社会极大地彰显出来。极有可能对抗的是一种国家主义。因为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情感,而在马克思看来,最重要的是阶级。这样一来就产生了民族情感和阶级之间的矛盾。

那么,是否有可能在一国的范围内实现社会主义?

首先需要明确“一国”和“社会主义”两个概念。一国是指在单一国家范围内,社会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完全或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若凸显阶级的作用,即涉及全人类的阶级,就必然和一国之内的民族意识、情感产生矛盾。

有研究者认为,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本倾向于用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统揽民族、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问题,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统率地位。历史地看,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民族与阶级便形成了相生相克的动态而复杂的关系,二者都是现代世界政治格局和人类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角。

大工业生产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诞生确立了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曾是以民族为工具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阶级。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也是以大工业生产为基础产生的阶级,亦需要为维护自身权益进行最艰苦的斗争,在斗争中无产阶级被视为最能发挥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运动过程中要超越民族的偏见和优越感才能联合起来,由此才能完成其解放自己以及全人类的使命。

在笔者看来,中国的历史实践为民族和阶级之间的矛盾找到了一个出口,即民族和阶级之间不存在实质上的对抗,同时二者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首先是中国共产党将阶级斗争理论引入民族主义思想,使二者在20年代的国民革命中汇聚到了一起。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并行且不可分割,阶级斗争不仅是本国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也包括反抗外部敌人。国民革命的直接对象是国内的军阀统治,最终目的则是为了推翻列强压迫、求得民族解放。有学者提出,根据中共的阶级理论,不同阶级在反抗帝国主义的国民革命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北洋军阀,分别是“反抗帝国主义的领导力量”“民族利益的叛徒”“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因此,要实现国民革命和民族解放的目标,也必须借助阶级革命的途径。

研究民族主义的著名学者格尔纳曾经这样嘲笑马克思主义者:觉醒的消息本来是要递送给阶级的,却被邮递员错误地交给了民族。费约翰则指出,在中国,邮递员似乎把阶级觉醒的消息和民族觉醒的消息送到了同一个地址。

60年代美国入侵越南,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作出抗美援越的重大决策也是有力证明。此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不再是铁板一块。在中国领导人看来,越南抗美斗争是代表国际上反帝反修斗争的一面旗帜,中国此时需要在美苏两极冷战格局的夹缝中闯出一条自己的路,消除从社会主义阵营分化出来所造成的孤立感。所以,中国必须重新外交定位,寻求第三世界这个新的战略依托。

以及后来在中国对非援助中,从“国际主义”色彩浓厚的援非政策到改革开放后“负责任大国”的国家身份,使得“互惠互利”的设想成为中国援助非洲、深化与非洲合作的指导性原则。

当前,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已得到世界上多数国家的赞许和认同,并成为联合国处理世界各国关系的一个重要理念。这无疑为民族和阶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个出口。当今时代,工人阶级逐渐失去了其革命性、斗争性,而且失去了阶级意识。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民族的深层、频繁的交往,基于文化差异和發展差距而出现的民族矛盾叠生。此时,民族与阶级的动态平衡中,民族主义和民族意识开始凸显其在这一时期内的主导影响,而中国通过构建命运共同体,将部分放之四海皆准的民族情感和模糊边界的阶级融合,可以促进共同利益最大化。世界各国也通过坚持以平等互助、合作共赢的理念和原则处理彼此的关系,消除各种隔阂、猜疑和矛盾,求同存异,共同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由此看来,“一国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这个概念被拓宽,因为无论是过去或当下的中国,民族和阶级并不存在实质上的对抗关系,到当今甚至提供了一种推己及人的大国外交策略。但是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当下国家之间暂时还不存在完全的民族主义、民族意识和情感的重合,而且在其影响下的阶级也就势必有所差异,因此完全或发达的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弗里得里希·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8.

[2]陆南泉. 苏联兴亡史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7.

[3]赵家祥.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3-34.

[4]张秀阁,刘家宁.中国抗美援越原因初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5):100-103

[5]习近平.十九大报告原文[N].人民日报,2017-10-18.

[6]刘晓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展现新作为[N].人民日报,2019-10-05(03).

[7]马 博,朱丹炜.国家身份变迁: 新中国援非政策与“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J].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8,(3):98-110.

[8]李里峰.在民族与阶级之间: 中共早期的“国耻”论述——以《向导》周报为中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96-112+4.

[9]Ernest Gellner,Nations and Nationalis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p 129.

[10]John Fitzgerald,Awakening China: Politics,Culture,and Class in 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Conclusion”.

猜你喜欢

阶级马克思民族
最有思想的句子
MINORITY REPORT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