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思考

2019-09-10吴桂林

青年生活 2019年2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时代高校

吴桂林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主要阵地,要及时了解新时代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与困境,探寻新时代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的路径,从而更好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了的重大政治判断,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主要阵地,在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系着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抽象的、甚至是晦涩难懂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化、通俗化,成为广大人民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科学理论体系,使广大人民群众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在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拓创新。理论源于实践,新的思想理论成果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指导实践,新的理论最终也是为了更好的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联系。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要通过宣传普及到人民群众去,用理论创新成果武装人民的头脑。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最大程度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全党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高校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宣传的主要阵地,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

二、新时代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与困境

(一)高校教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责任意识不强

高校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播者,要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然而,有些高校教师仅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授当成工作任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流于表面,对其理论不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不读不看,单纯依靠教学书本,难以做到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无法将理论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另外,就目前的高校状况来看,大多数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主要还是依靠思政教学的专业教师,其他专业教师以及辅导员等参与性不高,要将马克思主义为广大学生理解和掌握,完全靠思政老师的话,师资力量过于单薄。作为高校教师,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该是每个教师的责任,高校教师要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形成教学合力,让学生有更多渠道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相反,如果不提升教师的专业修养,不想办法解决教学合力问题,马克思主义教育必然受到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更无从谈起。

(二)高校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不浓

高校思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发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兴趣整体不够浓厚,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不高,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提不起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正如人们所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众多好处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影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我们应该明确的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并不仅仅是经济领域,它已经扩张到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全球化带来了“民族和传统认同感的丧失,文化多样性的丧失,东西方文明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等世界性道德危机”。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各国经济交流,也带来了各国文化和价值理念的相互交融。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在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击下,许多大学生对价值观念感到很迷茫,失去了方向等等情况, 越来越多的学生陷入信仰危机,什么都不再相信;其次,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不实用,对未来就业没什么帮助,他们更加关心和渴求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没有兴趣, 就更别说花时间去认真学习了。

(三)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马克思主义本身理论性较强,有些内容不易理解,甚至是晦涩难懂,对学生吸引力不强。要让学生能够认真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多琢磨、多创新。然而,当前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教学课堂上,大多数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参与互动的机会少,加上所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的求知欲难以调动起来;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地运用当前较新的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不能将内容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实践教学机制尚不成熟,尽管实践教学已提出多年,但有的高校还是没有形成固定的实践教学机制,有的高校实践活动内容单一,学生参与意愿不强。这些问题必然会影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新时代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思考

(一)提高教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责任意识

高校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播者,对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不断强化教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责任意识。首先,要加强对思政教师的专业培训,夯实思政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平时要多读多看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不断提升思政教师的思想水平和综合素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只有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更好地将理论传授给学生,排其忧,解其惑,学生才能认可、接受、信仰马克思主义;其次,学校要注重整体师资的建设,以思政教师为主,其他教师为辅,帮助他们认识到学生思想教育建设的重要性,让他们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氛围,共同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二)提升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有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必须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行动指南,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如毛泽东同志曾说的“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教师不能空谈理论,要把理论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实践中指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理论所带来的益处,这样的理论才有说服力,对学生才有吸引力,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和掌握,成为学生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三)创新教学方法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可以让学生围绕课本知识去寻找相关的案例或故事,然后分享给大家,分享内容如果符合要求的话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激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认真的查相关资料,这实际上就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思政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好的呈现给学生。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音乐、图片等资源,结合理论来讲解,这样易于学生理解,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公众号将理论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在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渠道了解马克思主义;在实践教学方面,可以安排学生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主题演讲、辩论比赛,经典著作读书活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等,形式多样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切身的体会和感悟,能够真正地认可、接受、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大众化。

新时期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教师责任意识,结合实际讲解理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模式,将理论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不断推进整个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凝心聚力。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时代高校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