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协同机制构建
2019-09-10戴倩
戴倩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主体性缺失、主客体分离、知行脱节”和协同机制缺乏的问题,以“德心共育”为教育理念、以“协同创新”为组织模式、以“情境设置”为运行路径、以互助成长联盟和心理环境建设为保障基础,围绕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协同机制的设计与构建进行探讨。
关键词:协同机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年
一、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思路
(一)贯穿一条教育主线。以“德心共育”的教育理念为主线,贯穿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协同机制设计、构建、运行全过程。以青年心理认知接受规律为切入点,以激发青年的主体意识为抓手,强化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验式实践环节。
(二)创建一个协同机制。运用“协同创新”的先进组织模式,创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协同机制。形成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有效发挥青年知、情、意、行整体功能,实现教育由物理过程向心理过程的转化。
(三)创设六条运行路径。创设拓展心理素质、创新教学模式、丰富团学活动、营造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基地、开展社会实践等六条机制运行路径,设置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教育情境。体现了教育回归生活、教育融入生命的思想,让青年在潜移默化中将外部教育影响转化为内在稳定的价值信念。
(四)构筑二项保障基础。组建互助成长联盟、建设校园心理环境,为机制运行提供主体支撑和心理基础。
(五)实现一个教育目标。通过机制运行,将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有机结合,促进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养成紧密联系。引导青年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性的教育目标。
二、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
(一)提出并践行“德心共育”的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
深入研究德心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以德养心,以心育德,德心交融,德心共育”的教育新理念。秉持习近平总书记“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的新判断,注重优化青年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道德心理结构,注重发挥青年心理过程与接受、个性心理与接受、心理状态与接受等价值认同接受机理,为思想品德与心理教育的深层次有机结合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创建并运行“协同创新”的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协同机制
运用“协同创新”的先进组织模式,创建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教育模式。模式的构建与运行由接受主体、接受中介和接受客体,通过方案实施、信息反馈、方案调整、效果评价四个环节的有序循环,有效地促进接受主体循序渐进地实现注意信息、保持信息、接受信息、心理内化、改变认知、转变态度、影响行为的接受过程。通过教育由物理过程向心理过程的转化,进而表现出相应的外化行为,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三)创设“六位一体”的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运行路径
青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具有“开关”和“选择”的特点。通过协同机制的运行,运用情景设置技术,创设心理素质拓展、教育模式创新、主题团日活动、校园文化营造、专题网站开发、实践基地建设等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教育活动,设置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教育情境。给青年提供了选择、摄取、体验、实践的空间,让青年在潜移默化中将外部教育影响转化为内在稳定的价值观念。
(四)构筑保障协同机制持续有效运行的基础
1、建立互助成长联盟,为协同机制运行提供主体支撑
将传统的“管理本位”转变为“青年本位”,建立互助成长联盟。依托青年社团、互助成长网络平台、互助成长热线、互助成长QQ群、互助成长微信群等载体开展活动。充分调动青年人自我教育﹑同伴教育的积极性,构筑起了青年互助成长的能动体系。凸显了青年追求成长的主体性,为机制运行提供了主体支撑。
2、建设心理环境,为协同机制运行提供基础保障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打造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起积极作用的、能动的心理环境。营造具有时代气息、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强化环境育人的引导性和渗透性,让青年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熏陶和感染。发挥环境育人“润物无声”的教育功效。为协同机制运行奠定了心理基础。
三、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协同机制的创新点
(一)教育理念创新
将“德心共育”的教育理念運用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贯穿于协同机制设计、构建、运行全过程。该理念将德育与心育有机结合,兼而施之,相互借鉴,互为转化,寻求最优化的“交融和渗透”。突出和强化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能动性;实践意义上的参与性、体验性;技术手段的自助性、互助性;心理接受意义上的认同性和内化程度。
(二)组织模式创新
运用“协同创新”的先进组织模式,创建并运行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教育协同机制。形成了物理与心理、课内与课外、青年与青年、自助与互助、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等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有效运行的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员参与机制。
(三)运行路径创新
运用“情境设置”技术,创设“六位一体”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协同机制运行路径,形成有效发挥青年知、情、意、行整体功能的教育情景。激活各种心理要素共同参与道德活动,促进各心理要素协调一致,实现教育由物理过程向心理过程转化。体现了教育回归生活,教育融入生命的思想。
(四)研究方法创新
1、用团体心理训练的方法,拓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受渠道
对青年开展心理开放性和接受性团体心理训练,优化青年接受心理,增强其接受新观念的主观能动性,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疏通了心理接受渠道。
2、将教育和心理实验手段运用到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
将教育活动转变成实验干预条件,研究其对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影响。通过实验手段,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