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研究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养路径探究
2019-09-10王彦
王彦
摘要: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积极心理学为培养研究生积极的社会心态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重点对研究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意义以及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研究生积极社会心态培养路径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研究生;社会心态;培养路径
1研究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意义分析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社会心态主要是指人的精神以及心理状态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体现,主要包括个体的情绪感知、精神状态以及价值追求等方面。一个人社会心态的形成和变化既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心态对于个人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直接影响个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研究生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肩负着推动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责任,这就要求研究生在学校期间要开展大量的学习以及科研任务,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科研水平。研究生能否拥有积极的社会心态对于研究生的身心健康以及自身发展均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1.1有助于研究生更好完成社会角色的转换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12月底我国的在校研究生数量已经超过200万人,相比1995年的研究生数量增长了接近16倍,研究生群體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基于社会角色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生仍然是一名学生。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研究生需要学习更长的时间,步入社会的年龄更大,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以及家庭责任,特别是近些年受研究生扩招的影响研究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导致研究生的学业以及科研压力不断增加,就业优势逐渐降低,综合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研究生在整体上面临比本科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因此通过对研究生进行良好积极社会心态的培养,有助于研究生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从而改善研究生的精神面貌,从思想和行动上更好的促进研究生完成社会角色的转换。
1.2有助于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结构下,研究生属于高端知识群体,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近年来在新闻媒体上关于研究生的社会消极事件以及恶性事件屡见不鲜。可见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很多研究生存在心理失衡问题,这种心理失衡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研究生的幸福指数,进而造成对社会以及自身的不满,导致消极以及恶性事件的发生。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很多研究生在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人际交往、社会就业以及家庭情感等方面均存在严重的消极心理,非常不利于在校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因此通过分析目前社会环境下影响研究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影响因素,保障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对于研究生的健康成长以及顺利成才均具有重要意义。
1.3有助于更好建设全民积极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是社会风气的重要体现,可以有效反应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感受。因此通过对社会人群中的某一群体进行社会心态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目前社会环境下的社会风气以及人们的整体价值取向,进而可以分析得到人们当前的精神状态以及理想追求。汪新建教授研究表示选取具体的社会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社会的心态水平,比如公民公、公务员以及研究生等,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当前社会人们的整体社会心态水平。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社会心态具有易于发散和易于传染的特点,特别是在目前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以及新闻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任何突发社会事件通过社会媒体的传播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到达社会的各个角落,进而引发社会群体效应。研究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精英分子,他们的社会心态会对整个社会人们的心态产生引领作用。特别是目前研究生群体中存在的一些消极、茫然以及怨恨的不良情绪和心态,借助社会不良事件以及不当言论传播出去之后,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发酵,引发群体社会效应,对整个社会人们的心态均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对研究生群体进行积极社会心态的培养,有助于研究生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和谐共生,可以更好发挥研究生群体对社会其他群体的正向带动作用,促进全民社会积极心态的形成。
2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研究生积极社会心态培养路径
Seligman等在2001年发表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的正式形成。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其主要强调从积极的视角去分析研究传统心理学的相关内容。积极心理学在引入我国之后,便得到大量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在积极心理学形成之前,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传统心理学为主导。传统心理学重点关注人们的消极心理的研究,比如幻觉、抑郁以及烦躁等,很少涉及到人们的积极心理状态,比如健康、勇气以及爱心等。因此积极心理学完全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模式,其选取人类个体以及集体层面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作为研究内容,通过分析探究人们的感恩、智慧、乐观、宽恕等积极的美德来积极发掘人们内心深处的积极能量,促使积极品质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更好促进人们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对于一个消极心理品质的个体来说,想要改变他的这种消极状态,不在于给该个体注入了多少积极能量,而在于通过一系列的途径和方法让该个体意识到内心深处被压抑的积极能量,并通过各种办法将这些能量释放出来,进而不但的提高自我和改善自我。
2.1针对研究生心态构建心理健康促进模式
为了提高整体教育水平,更好改善国民素质,我国近些年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学校研究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研究生之间在科研以及就业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进而导致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在职业规划、婚姻家庭、社会就业以及自我发展过程中感到迷茫,感到不知所措,随着不良情绪的逐渐积累进而导致抑郁症状、强迫症等不良症状逐渐增多,近些年屡屡发生的研究生自残、自杀、杀人、投毒、虐待动物等恶性事件便是最好的体现。这同时也表明了目前我国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状态,需要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改善措施,否则将会对整个社会人们的心态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对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依然采用传统的有病看病,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处理模式已经难以有效控制研究生群体不良心态的恶化。据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5-2018年期间超过80%的研究生心理咨询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压力、人际交往、职业规划以及婚姻恋爱等方面。因此对于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集中在对研究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养和建设上。可以在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时辅助开展心理辅导,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挖掘研究生内在积极的正向能量,并充分发挥这些正向能量在研究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心理健康促进模式不仅可以防范于未然,而且有助于研究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更好的对自己进行定位,进而更好的发掘自我价值和展现自我价值。
2.2创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和良好的环境氛围
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形式方面,应该逐渐转变观念,打破传统的以授课为主的教育方式,而应该充分尊重研究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采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的实践课模式。将传统教学过程中关注人际交往困惑、自卑、抑郁等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转为健康、善良、智慧、友爱、团结等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促进研究生通过课堂学习能够更好的挖掘自身潜在的积极正向能量。同时采用这种积极心理学理念取向的团体辅导实践课,还有助于研究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自我心理状态的调整,不知不觉中发展正向思维,促使心理健康状态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变。除此之外,在这种团体辅导实践课中,通过研究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也有助于研究生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感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的同时,培养自身的积极品质自我完善以及自我修复能力。
任何事物以及个人均离不开环境的影响,研究生的学习和成长也不例外。因此应该为研究生良好心理品质和社会心态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校风以及学风建设,通过思想的引领培养研究生群体积极进取、锐意创新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另一方面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品德建设,研究生导师的品德会对研究生形成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师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研究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和科研,有助于形成积极良好的社会心态。 ass=MsoNormal>4、创新行政管理技术
随着网路时代来临,政府部门也需要通过信息技术完善自身的行政管理技术,各地政府都需要在当地建设服务平台,让其与中央平台相链接,这样当群众在线上发布求助信息的时候,相关部门则能够快速的获得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这样的方式可以实现政府与群众的直接对话,也充分的发挥了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和作用。为此,各级政府需要在网络中建立自己的平台,群众根据平台中的检索方式对问题进行检索,这样有效的解决部门窗口服务的事件,让传统服务模式出现了巨大的改变。同时,政府平台也能够对网络平台对市场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检查,群众可以进行网络进行事件检举,这种方式有效的避免了不法分子的行为。其次,每个各方政府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交流,随时的进行信息的共享和传送,这不仅避免了信息的不對称型,也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工作的范围。
综上所述,服务型政府的改革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项目,需要长时间建设。在政府职能创新和改革的过程中,各地政府需要贯彻十九大会议精神,完善市场制度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全局进行统筹规划,实现服务管理力度,同时,建设有效的网络平台,提高政府之间的信息沟通能力,提高执法力度,从而建设更加完美的服务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