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儒林外史》中的读书人

2019-09-10孔燕懿

锦绣·下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儒林外史

孔燕懿

摘 要:《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它勾画出“儒林”中形形色色的读书人群像。本文是通过对各类儒生的分析,将其化分为假儒和真儒两大类,并分析了他们的人物特征,由此批判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封建社会文化、政治以及伦理道德。

关键词:《儒林外史》;读书人人物特征;假儒;真儒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大约四十万字,文章描写出了各形各色的读书人形象。小说是假托明代,但实际反映了康熙乾隆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生活和功名。在书中,作者吴敬梓运用生动、辛辣、灵活的语言,刻画出了一批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描绘出一幅光怪陆离的众生相,故而儒生在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极具典型意义。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了他们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逆顺,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思想情操的高尚与卑劣等。这些儒生在封建统治者怀柔与镇压兼施的政策下,或是受其羁绊,或是远祸全身。

在这部小说的开篇部分便写道:“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 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1这一首词是开篇点题,狠狠击中了全书的主旨——功名富贵这四个字。这首词主要是说人生的富贵功名乃是身外之物,但是世人一旦见到了功名之下的富贵,便会去舍着性命的也要求它。《儒林外史》全书各类读书人,无论是恨它还是爱它,通通都是围着它转的。但在这功名利益之下,每个读书人又是不同的遭遇和经历。在他们之中,大部分人受到它的牢笼、毒害,个别人受到了迫害和镇压,但却有一些正直的知识分子,虽身处物欲横流之境,却仍保持着自己一颗正直干净、淡泊名利,不慕功名的心。故而我们可以将小说中所有的读书人分成两大类别。

一、真儒——正面知识分子形象

《儒林外史》虽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但他在文章中也塑造了很多正面知识分子的形象,表达了对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颂,肯定了他们不慕功名利禄和反对八股文与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的态度。我将这些读书人统一划分为真儒,其中的代表人物有王冕,杜少卿,虞博士,庄绍光,迟衡山。

《儒林外史》中这些极具代表性的真儒形象在文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是作者吴敬梓精心刻画塑造的正面读书人形象。他们这一类读书人,不仅表现出了真正的儒生鄙弃功名,不热衷于科举考试,不贪图功名利禄的人格个性,更是侧面讽刺了那些被科举制度所毒害,为理学牢笼的众多读书人。

二、假儒

在《儒林外史》中,除了作者所歌颂的真儒之外,更多的是刻画了各形各色的假儒形象。假儒各有各的特征,但是总体上他们都是封建体制下的受害者,受礼教毒害的读书人。作者在描写这一类读书人的时候,更多的使用了讽刺的写作手法,通过对他们的所作所为的细致描写,展现出了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和心灵的腐蚀。

假儒中第一种便是腐儒。这些读书人是深受封建礼教毒害,沉迷于科举考试,并受之劳笼的一类人。他们多年科考,从举业出身,做了官员,但其昏聩无能,吏治腐败,最终成为了政治、名利的傀儡,范进、周进、汤奉以及王慧就是腐儒的代表人物。

第二种假儒可称之为陋儒,这是一群所谓的害群之马,他们受封建礼教的荼毒,口是心非,使得道德观念日趋淡薄,社会的风气更加的败坏。匡超人也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他的人生经历完全体现出科举毒害世人的面目,封建制度对社会的恶劣影响。匡超人一出场的时候是一个淳朴的农家书生形象,他十分的勤劳,天天起早摸黑做点小本生意来供养父母,日子虽然过得窘迫,但也不忘记读书。但是后来在科考的路上,却渐渐变成了一名伪君子。

第三种人物是求功名谋富贵的八股迷。他们痴迷于八股制度,将八股文作为正统的儒学经典。因为在那个时代,读书人要谋取功名利益,只能去参加科举考试,那么八股文自然也就成了文章的正宗。于是有很多的封建读书人,专心刻苦的研究八股文,其中受八股文毒害最深的就是马静和鲁编修了。《武林外史》中塑造的马二先生的人物形象,是一个为了举业而受害终生的读书人。

最后我将一部分读书人化分成非主流“名士”,所谓的非主流名士就是指在科举中不得意者,即举业未成功,没有进入官场的人。他们这些人表面上诗词唱和,风花雪月,坐在一起讨伐八股文章,嘲讽那些得意的官僚和商人,但其实就是一些沽名钓誉之徒,自己没有发达就说别人贪图名利。他们的豁达和所谓的名士气,都是故意摆现出来的,为的就是能够通过这些行为来引起官场士人的注意,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被朝廷征辟。其中娄家的两位公子便是这类人的代表,也正是由于娄氏二公子的出现,才引出来之后的几位沽名钓誉的读书人。在小说中我们知道娄家的显赫都是来自于他们俩的父兄的科举,但是这两位公子科举总是考不上,于是放弃举业变成了批判科举制度具有先进思想的读书人。虽然在父兄的庇荫下,他们两个并不愁吃喝,日子也过得很好,但是他们始终不能忘怀功名,想利用自家的声望和财力来笼络其他不得志的读书人,体验一下当领头人的感觉。娄家公子招募的这些所谓名士的读书人就有杨执中和牛布衣。

《儒林外史》实际上是一部知识分子的生活史,作者通过对各种读书人思想言行举止的描绘,从而抨击和揭露了封建末世的黑暗及弊端。真儒也好,假儒也罢,他们这些读书人的身上都有着那个时代的特性。在他们这几类人物中,我们既能够看到作者所寄寓的美好理想,也同時看到了作者对科举制度和八股文的批判和讽刺,为我们勾画出了那个时代的灰暗现实。文中的这几类人物其实是对当时读书人的一种缩影,它普遍的存在于社会当中,并且做出了广阔而深刻的反映,直到现在看来这种现象仍潜伏在当代社会中,也正因为如此才奠定了《儒林外史》在古代讽刺小说上的不朽地位。

参考文献

[1](清)吴敬梓著,冯栋才编:《儒林外史》,吉林摄影出版社,2006年8月

[2](清)吴敬梓著,陈美林批评校注:《清凉布褐批评儒林外史》,新世界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

[3]李芬芸:《儒林外史》士人形象及士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15年3月

[4]吴洋欢: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学士学位论文,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2012年3月

注释:

[1](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猜你喜欢

儒林外史
单宝塔诗
《儒林外史》中的家庭伦理理想论析
清代优贡制度下的“辩才”
从《儒林外史》来看明清科举制度
《儒林外史》中“土仪”一词考释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和讽刺艺术
从匡超人的形象变化看《儒林外史》的主题
儒林中的“美”与“丑”
从《儒林外史》看科举制度下学儒的生存百态
试谈小说情节素材的文本解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