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贵州农业职业学院的调查分析

2019-09-10李任军王海梅李桂兰张福林杨玉能杨国祥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调查问卷统计分析高等职业教育

李任军 王海梅 李桂兰 张福林 杨玉能 杨国祥

摘要:贵州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20年发展,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陈旧、培养模式简单、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产教研融合度不够等问题。贵州农业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从毕业生、企业、学院三方面展开,通过梳理调查问卷发现的问题,结合学院实际提出具体建议,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贵州高职教育经过20年的发展,办学条件、经费投入、理论实践教学改革、师资培训、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在人才培养中仍然存在培养目标定位陈旧、培养模式简单、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贵州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生态畜牧业,一大批现代化畜牧养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另外,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基于畜牧业环保压力,这些省份的规模化畜牧企业向贵州转移。这些规模化畜牧企业急需大批“有知识、懂技能、会管理”的现代畜牧兽医高级技能人才,而每年贵州省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畜牧业对人才的需求。

为了落实国务院在2014年5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求,满足日益发展的畜牧业对人才的需求,贵州省各农牧高职院校亟需认真找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思考应对之策,加快推进贵州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此,笔者所在课题组对贵州三所农业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调研,现将贵州农业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从毕业生、企业、学院三方面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问卷调查,调查目的是找出学院畜牧獸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提供思路。

调查问卷的设计分为毕业生问卷、教师问卷、企业问卷。学生问卷主要是围绕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条件、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评价设计问卷;教师问卷主要对畜牧水产系系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理论及实训教学、第二课堂开展等方面的评价设计问卷;企业问卷主要从企业性质、对人才素质要求等方面设计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毕业生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14份,企业调查问卷11份,教师问卷16份。

二、结果与分析

(一)对毕业生的调查结果

针对毕业生对教学实训条件、课程体系、教学质量、学风等方面的评价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4份。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学院课程体系、教学质量、顶岗实习安排的认可度较高;对学院教学场地及实训条件、学风、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等方面的评价较低;对学院人才培养总评:16.2%的毕业生表示很好;43.0%表示比较好;30.1%表示一般;10.7%表示不好。调查结果见表1。

(二)对教师的调查结果

参与本次调查的教师,有毕业班班主任(4人)、专业教师(8)和教学管理人员(4),共发放问卷16份,回收16份。部分教师对畜牧水产系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评价较好(68.8%),部分教师评价一般(31-3%),其中,对理论教学(93.8%)、班级管理(87.5%)、专业课程设置(81.3%)评价较高,其次是校风学风(56.3%)、办学条件(56.3%)、第二课堂开展(56.25%)。还有部分教师对实训教学(37.5%)、师资培养(18.8%)、人才培养定位(12.5%)的评价较低。教师对畜牧水产系毕业生的评价见表2。

(三)对企业的调查结果

本次共调查11家企业,其中,民营企业6家,股份制企业4家,1家外企,养猪企业及饲料生产的有8家(63.5%),养禽企业2家(18.2%),养牛企业1家,规模在200人以上的有10家。目前,有贵州农业职业学院毕业生5人以下的有4家(36-3%),10至30人的企业有4家(36.3%),50人以上3家(27-3%)。贵州农业职业学院毕业生在其公司从事一线技术员的有5家(81.8%),一线管理员的有3家(27.3%),一线营销的有2家(18.2%),其他的1家。

三、小结与讨论

(一)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

本次毕业生调查共调查男生65人(57%),女生49人(43%),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质量、顶岗实习评价较高,其次是学风、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评价较低的是实训条件。在回收的对人才培养提出意见和建议的28份问卷中,67.8%的学生提出改善实训条件,多开实训课;7.1%的学生提出要加强培养思维能力,规划职业方向;7.1%的学生提出教法创新。

(二)教师对人才培养的评价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总体来看,教师对毕业生在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专业考证能力等方面评价较高,其次是其他文化课知识、吃苦精神、创新能力、竞争意识,评价较低的是英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企业对学院人才培养的评价

通过对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认为贵州农业职业学院毕业生在职业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方面较为突出,有4家认为学生创新能力也较突出,多数企业认为学生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弱。企业认为学生的责任心、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职业道德及诚信这些方面的素质尤为重要,次要素质是组织协调能力、合作沟通能力、语音表达能力,要求不高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36.4%)。企业认为校企合作的最好方式是顶岗实习(81.8%),其次是订单培养(9.1%)或现代学徒制(9.1%)。企业对学院人才培养提出的建议主要是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四、对策与建议

贵州农业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采用传统的“2.5+0.5”模式,即2.5年在学院学习和实训,0.5年通过企业和毕业生双向选择推荐“顶岗实习”。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这种培养模式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度不足,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不牢,不能很好切合行业发展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结合调研结果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建设学院校内、外实训基地

要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校不仅要建设实验条件完备、设备先进的校内实训室,还应该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按实际生产企业规划设计畜牧养殖场,按教学实训要求安排学生分批到养殖场实习,将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融为一体,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二)加快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心,既是学校的灵魂,又是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因素。贵州农业职业学院是一所农业类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农”字创建学院独特的校园文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为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师生的人文兴趣,使其从被动到主动享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二是加强与其他高校间校园文化建设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在与其他高校校园文化联谊活动中多借鉴和创新,树立自己的文化特色。三是緊密联系贵州农业经济的发展,把农业文化带进校园,同时,也让校园文化走进农村,走向农民,让校园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四是大力弘扬校史文化,充分挖掘能够体现农业高职院校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各种资源,打造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五是开展形式多样且具有农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陶冶和教育学生热爱“农”业,热爱校园。鼓励学生建立“农”字特色的各种社团,积极开展知识竞赛、技能比赛、产业调研、科技服务等活动,使同学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三)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步伐

建议学院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进行调整。同时,要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改革,组织教师开发校本教材,加强实训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加强第二课堂、人文素质、创新创业、计算机应用、英语能力等方面培养。

(四)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考评机制

调查中发现,目前,学院人才考评仍然采用理论考试结合顶岗实习评定的办法,这种人才培养考评机制不灵活,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畜牧兽医专业性强,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很重要,建议引入“双证”考评机制,即学生必须取得畜牧兽医工种证或执业兽医资格证,各科成绩合格才能取得毕业证,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这也是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必然要求。

(五)加强“德技双磬”教师队伍建设

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德技双磬”的教师队伍,想要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加强“德技双磬”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学院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有计划安排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岗位,掌握岗位操作技能;二是开展教师职业教育理论培训、提高学历学位层次的培训、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实践操作和信息技术培训。

(六)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政合作、产教研创深度融合等育人模式及评价机制改革与创新

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认真总结和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政合作、产教研创等形式多样的育人模式的改革与探索,经过不断实践、总结和提炼,最终形成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调查问卷统计分析高等职业教育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分析
微信订阅服务中信息过载的调查与防控机制研究
如何发挥新时期统计工作的作用之我见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以统计分析为基础的房地产税收优化分析
SPSS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