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农林类专业服务地方人才培养探讨

2019-09-10智利红李磊董宁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人才培养高职

智利红 李磊 董宁

摘要:近年来各高职农林类专业学校之间课程开设同化现象严重,学生培养重学历、轻质量现象较为普遍,使得学校的教育质量每况愈下。突破生源人数下降和教育质量不高的双重压力,挖掘高职农林类专业潜力,必须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充分发掘工匠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加大我国高职农林类专业的实训条件、教师素质建设,改革继续教育课程建设、培训模式,用工匠精神创新和完善高职农林类专业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输送具有工匠精神的实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农业类专业;工匠精神;人才培养

一、高职农林类专业改革的必然性与迫切性

近段时期,随着社会培训机构的快速增长和互联网教育的涌现,高职农林类专业的生源人数逐年减少。课程开设缺乏创新、同化现象严重;对新兴学科与课程融合的改革方向把握不足;重学历教育、轻教学效果等现象较为普遍,我国高职农林类专业发展进入瓶颈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用工匠精神改革高职农林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必然。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稳步实施,工匠精神再次进入舆论视野,成为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热点话题。“中国制造2025”不仅是社会、企业的责任,更是教育的责任。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一员,高职农林类专业工作者责无旁贷。如何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用工匠精神创新改革现有高职农林类专业师资力量、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我国现有高职农林类专业,继而形成完备的适应中国崛起战略的高职农林类专业体系,是广大高职农林类专业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将工匠精神引入师资力量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

(一)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多数学校局限于强调论文、课题等指标,在职称建设过程中过于重视高级职称人才的建设,而忽视了对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在具体培养过程中也往往偏重于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而忽视了对教师相应技能的培养。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应在原有的评价指标中引入工匠精神考核体系,增加职业技能考核评价标准,使之成为原有标准的有益补充。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灵活把握,年龄较大的高级职称人员可以相对降低职业技能考核计分比例;而对于年轻的初、中级职称教师应重点培养工匠精神,提高职业技能考核的计分比例。这样不仅可以促进高级职称教师将理论知识融入教学实践,也能为初、中级职称教师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教学模式改革

高职农林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工匠精神缺失所导致的重学历、轻学习、重理论、轻实践的狭隘思路已成为目前高职农林类专业的普遍现象,严重制约了高职农林类专业的发展,阻碍了其向相关产业提供急需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转变思路,重视工匠精神、实践技能培育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对当前高职农林类专业人员人数下降、教育质量不高等农林类专业生存危机的简单应对,更是新时期对高职农林类专业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地方产业升级转型,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大,促使我们必须将工匠精神引入到高职农林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对原有的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教学模式进行必要改革。在具体的教学模式改革中,应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教育培训平台建设、教学形式创新等教学模式改革的全过程,逐步丰富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在课程建设中,我们要改变原有狭隘的课程建设思路,使课程建设同工匠精神和“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发展规划中需要什么人才,缺什么人才,才是重點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方向。同时,应针对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特点,将工匠精神引入其中,逐步细化高职农林类专业的设置方向,使之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特色优势专业。

三、高职农林类专业学生技能培养要与工匠精神紧密契合

(一)高职农林类专业学生技能培养要摒弃传统思维

当前高职农林类专业学生技能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限制性条件,一些在特定领域有一技之长,但存在偏科现象的学生没有较好的发展空间,而这些学生恰恰是在长期学习和实践中,依靠自己钻研、摸索积累的经验,从而拥有较高专业技能的人才。轻技能、重成绩的培养模式与我们所提倡的工匠精神背道而驰。因此,在农林类专业学生技能培养过程中,教师要不拘一格,既要注重学习成绩,又要兼顾有一技之长学生的发展空间。高职农林类专业学生的招收也需要向从事农林产业的在职人员开放,农林类从业人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员,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因此,通过高职农林专业对在职人员进行工匠精神和专业技能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对农林类在职人员来说,用工匠精神武装自己,不断追求技艺精湛和创新精神才是他们事业提升的最佳途径。

(二)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职农林专业人才的技能培养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改革开放初期,瑞士、德国和日本的工匠精神曾经令我们羡慕不已,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及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工匠精神渐渐被舆论淹没。然而,机器人不是万能的,一些需要人类创造性思维的工作是机器人无法替代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恰恰是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能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再到“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可以看到,我们不仅需要制造装备的升级,更需要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是广大高职农林类专业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四、评价指标体系要充分体现工匠精神的内涵

首先,高职农林类专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结合工匠精神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改变原有阻碍人才培养的不合时宜的评价指标,建立充分结合工匠精神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人才需求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重点专业和紧缺人才的培养,保障资金和师资力量向重点专业倾斜。学校要摒弃传统的以成绩、学分论英雄的评价指标,将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评价指标区分细化。建立充分体现工匠精神内涵的,政治思想+理论基础+专业技能三结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不断充实和创新,使评价指标体系覆盖到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全产业链。在评价指标中创新融人工匠精神的内涵,使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工匠精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结合起来。

其次,技能培养既要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协作能力和工匠精神的文化传承,将团队协作融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除了“专职”“专心”“专长”等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外,团队协作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优秀的团队力量远远大于一个人的力量,团队应该注重集体讨论、决策和贡献。工匠精神的培养既要注重具体技能,“专职”“专心”“专长”的培养,更要注重工匠精神的升华,重视工匠精神文化土壤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中要改善地方产业的人员结构,形成团队发展合力。

五、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要与地方产业和工匠精神相结合

首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以工匠精神作为指导,在具体人才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结合高校所在地区的产业特色,对专业自身定位有清晰的认识,不能一味追求综合性、大而全的空洞目标。应秉承回归地方、服务地方、促进高职农林类专业转型发展的宗旨,基于工匠精神,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侧重于农林类专业发展。当前,高职农林类专业在人才目标中都将工匠精神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促进社会发展作为总目标,但真正将上述目标落到实处的学校并不多。具有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方案和地方性、应用性、服务性等办学定位宗旨也仅仅停留在字面,高职农林类院校大多是省属或地方性高等院校,发展研究性专业往往遇到比较大的限制。因此,高职类农林院校应结合自身所具有的师资力量、科研实力、教育资源、就业服务市场等,在重点行业、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結合工匠精神埋头钻研、努力提高,给予自身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合理定位。

其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仅要与服务地方产业和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还应与工匠精神相结合。众所周知,我国地域广阔,各个地区的产业特色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高职农林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紧密与地区产业相结合。在具体的方案制定中,要秉承工匠精神,充分调研当地相关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找出相关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结合高职农林类专业的自身优势,积极与地方产业发展寻求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创建共同科研和发展平台。在社会需求提升和技术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就需要、实现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使校地合作的内容不断深化;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在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中充分与地方产业发展实训平台对接,探索适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进经验,最大限度地提高地方产业的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必会推动高职农林类专业的自身发展。使工匠精神贯穿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人才培养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