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数学文本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019-09-10魏晓晨
摘 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解读数学文本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平台。其最终目标是学生离开老师的指导,同伴的互助,独立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终生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读数学文本;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一、概念类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1.粗读教材:指定本节课的概念内容,整体感知概念内容;勾画出概念中的关键词。
例如,在进行单项式的自主学习中,让学生先粗读教材概念的内容,再勾画概念中的关键词。“数或字母的积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这是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关键词是“积”。数字与字母组成单项式的在种形式:数与数的积;字母与字母的积;数字与字母的积。找准关键词就能加深对概念实质性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概念的能力。
2.举例子:学生自主学习概念后,让其举例子既是对自主学习效果的检查评价,又是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提炼和总结。教师也可以参与举例,所举例子最好是有正有反。
例如,学习了单项式的概念后,让学生举几个单项式的例子,可以是单独的数,也可以是单独的字母,还可以是它们和积的形式,教师也可以适时地给出一些反例。如分式的一些式子。同时,让学生说出所列举的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总结与质疑:学生每自主学习一个概念,都会自主地总结一下注意事項。如单项式的概念,学生就作了如下的总结:单独的一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分母中不能有字母,但π不是字母;对于单独一个非零数,规定它的次数为0。学生提出的质疑为什么要规定非零数的次数才是0?能不能说0的次数是0?
对于学生的质疑,学生能够讨论解决就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可以作适当的提醒或点拨。
二、探究类的自主学习
我们以七年级教材第二章“整式的加减”中合并同类项为例。
教材对合并同类项方法的介绍是采用探究的形式。我们可以自主学习提纲把探究的内容具体化。
[问题1] 计算:200×3+105×3=( )×3
(理由: )
[问题2] 计算:200t+105t=( )t
(理由: )
[问题3] 计算:①2x2+3x2=( )x2= ;
(理由: )
②2a2b-3a2b+0.5a2b=( )a2b= ;
(理由: )
[问题4] 式子3x2y3-5x3y2还能像上面的方式进行计算吗?为什么?
。
归纳: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项 的和,且 不变。
[问题5] 通过上面的探究流程,你还有什么收获?
。
学生在自主学习教材的基础上,独立地根据提纲的探究途径经历新知识的获取形成过程。学生们流露出一种成功的喜悦,一种自己发现真知的冲动。特别是对于[问题4],同学间发生了争论,在小组长的主持下,他们通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同类项的辨别方法。让我更为惊喜的是,部分孩子根据[问题5]的思考,还总结出了合并同类项的步骤:“先辨别,再合并”,这种成功的喜悦感受对孩子们的后续学习是多么的宝贵呀!这种通过自主学习,然后独立经历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创造新知的成功体验和强烈的期盼。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例习题类的自主学习
教材中的例习题,既是为了巩固学生获取的概念、性质、法则和定理,又是为了培养学生应用新知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例习题的自主学习,我们采取以下途径进行。
1.独立完成:学生先遮住例题的分析过程和解题过程,先独立自主地进行尝试。
2.对比例题的解析过程:独立尝试后,与教材的解析过程进行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总结提炼:从解题格式,易错点、方法技巧方面进行提炼。
4.质疑:把困惑之处与大家一起分享。
5.拓展提升:对于这个例题还可以怎么做?还有没有其它的结论?还可以怎么变化?
通过对例习题的自主学习与研究,学生在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种经历与体验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总之,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学生发展的一种核心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创造机会,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单志艳.中学生自主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04,11:26-29.
作者简介
魏晓晨,大专学历,中教一级教师,从教36年,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